来源: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成果简介:
项目成果为学术论文,文章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陕北资源富集区为目标区域,首先分析该地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对环境损失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应用。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CVM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进行系统的货币化评估,并进行十年一个区间的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94亿元;环境污染损失占据主要份额,生态破坏损失在2004年后开始逐渐降低,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值仍偏高;区域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和养殖等分布式污染逐渐上升,使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
成果内容提要:
主要观点: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号召将生态环境建设贯彻到实践中去。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起点,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各方面都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为更好的评价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程度、评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需要全面系统的进行生态损失测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研究成为一个急需突破的课题。作为资源富集区的代表,陕北榆林和延安具有全国资源富集区的典型特征,即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途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富集区通过提供能源资源为区域以及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获利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在此期间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环境经济损失。由于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程度还相对较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创新点:
1.研究典型性的目标区域,以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为研究对象。陕北榆林、延安两市在为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但近年来对其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研究开展较少;
2.建立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多数的研究仅选择数据指标来源公开的大气、水以及固体废弃物数据,少有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解以及标准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大气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将其分为生活大气污染以及工业大气分别进行损失计量,将损失又分成了建筑,农业,以及人体健康方面的损失,水污染损失也分解为生活与工业大气污染损失;固体废弃物损失评估分为一般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固体废弃物,并分别按储存和处理两种方案进行成本评估。同时考虑进森林,草地以及过耕地等生态方面的数据指标,将考量系统建立的更加全面和系统;
3.对目标区域进行十年的统计研究,以往过程的研究大多只进行一年,很难从一个纵向的过程中看出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文章为了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陕北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了十年的统计与研究。
实践意义:
我国资源富集区普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以及经济转型的问题,陕北作为资源富集区的代表,更具有代表性。研究进一步的量化了陕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为其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却不容忽视。根据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账户可知,该地区近十年的经济损失总量高达594亿元。随着陕北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当地实际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该比例依然较高。从这一趋势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北资源富集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在污染损失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部分相对平稳,而居民生活污染所占的比重却逐年提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生活污染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生活、养殖等分布式污染源的增加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中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综合利用废弃物,在减轻环境压力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
在“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中,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仍面
临相关数据缺失的制约。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统计工作, 参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设立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为测度环境污染量及其造成的损失值提供详细的依据,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