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农村环境能否治理好,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自2013年启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以来,全市共争取中央资金7.83亿元,在34个区县1550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2014年已完成650个村的整治工作,2015年在建的900个项目也将于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成。预计到2016年年底,将提前1年完成2000个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江津:乡村污水处理站“调解”村民矛盾
江津区慈云镇一水村现在是一个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村,每逢周末,不少城里人都会举家到这里休闲度假,停车场经常停得满满当当。
一水村能够发展乡村旅游,优美的环境是一大优势。这里有成片的林木、苗圃,平整的道路环绕着数千平方米的鱼塘,鱼塘岸边栽植着垂柳,不时有游人在垂柳下徜徉。
生活污水曾是大家的心病
你很难想象,仅仅在2年前,这里还曾是一个“麻烦窝”。村民和农家乐的经营者,一度为了水的问题,发生了不少矛盾。
一水村村民唐大姐告诉记者,连片整治以前,不管是村民还是农家乐,每天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往外排放,村民对此意见很大。
唐大姐说,这些污水又黑又臭,还容易孳生蚊虫,夏天特别恼火,大家都觉得是农家乐在“制造麻烦”。
慈云镇环保办负责人郑有福也证实了唐大姐的说法。他告诉记者,过去一水村的生活污水都是散排,没有完善的污水管,也无法集中有效处理。村民和农家乐经营者几次为污水排放的问题发生矛盾。
郑有福还表示,其实不仅村民有意见,农家乐经营者也不乐意。一水村的农家乐主打生态休闲,散排的污水破坏了环境,自然也影响了农家乐的生意。
一座乡村污水处理站解决了难题
为了解决一水村生活污水散排、破坏乡村环境的问题,2014年,一水村的污水处理站正式动工,当年建成投用。这座污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60吨污水,加上新建、改建近1200米污水管网,总投入56万元左右。
它的效果立竿见影。污水处理站建成后,村里的粪坑基本“退休”了,村里告别了过去农村常有的那种臭味,农田和附近的小溪沟都更干净了,人工湿地里绽放的美人蕉也成了一处新的景观。
最让村里人感到高兴的是,污染消除后,村民们的生活更和睦了,没有人再为污水吵架,一些村民在农家乐找到了新工作。
2017年,
全市将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生活污水处理,是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的重要一环。除一水村外,江津区白沙镇的黑石村、吴滩镇的平安村也在去年建起了村级的污水处理站。而在我市已完成的650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仅在乡村污水治理方面,就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800万吨,项目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60%,解决了一批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
今年6月,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公司的重要工作,就是完成全市乡镇污水厂的全覆盖。
这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当前的工作重心是以PPP模式推进乡镇(场镇)污水治理。在整合国家市级补助资金基础上,以融资方式解决乡镇(场镇)污水处理厂投入问题。今年到明年,全市将开工建设496座乡镇(场镇)污水处理厂,到2017年,全市所有乡镇(场镇)都将拥有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治理。
璧山: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习惯
璧山大兴镇符家村是一个有数千居民的村民聚居区,从过去农村散居到今天搬上楼房,集中居住,村民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是居住地生态压力的骤增。
面对大量增加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当地居民也曾遭遇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尴尬。但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垃圾每天有专人收运,符家村的面貌大为改观。更重要的是,在拥有了良好的环境后,村民们不愿再回到肮脏的过去,大家的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转变。
蚊蝇、老鼠一度“围困”符家村
“原来一到热天,蚊子苍蝇都是一群一群的。”说起整治之前的符家村,70岁的钱本钦婆婆至今心有余悸。
“原来路边到处都堆起垃圾,3天才扫一回。”钱婆婆说,当初大家有垃圾也找不到地方扔,太阳一出来,不仅臭,而且孳生了无数的苍蝇、蚊子,老鼠也是满街跑。
污水的问题也不小。当初村里的污水管网还不完善,也没有处理设施,当地城管负责人陈晓平说,当时水库的水都发黑,尤其是靠近排口的位置,经常泛起黄色的泡沫,“寸草不生”。
补好“破窗”,治好环境
符家村的环境问题犹如“破窗效应”,由于本身环境恶劣,居民根本没有信心和动力去改善环境,反而成为破坏环境的帮凶。
为了补好这扇“破窗”,2013年,大兴镇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完善垃圾收运系统。
陈晓平告诉记者,市里面为大兴镇配备了3辆压缩式垃圾收运车,增加了870个垃圾桶。同时,居民聚居区的街道清扫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以符家村为例,每天都有专人清扫街道2—3次。此外,符家村还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完善了排污管网,生活污水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不过,改变最大的还是居民的生活习惯,钱婆婆说,自从环境变好以后,乱扔垃圾的情况基本看不到了,偶尔看到路边有垃圾,一些村民还会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大家的生活习惯彻底变了。
农村垃圾处理探索3种模式
我市已建成的650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年新增垃圾清运能力1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拥护和主动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普遍增强,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市环保局表示,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运管模式。目前,我市的农村垃圾收集基本上都由乡镇负责,垃圾的转运有三种模式:大多数区县也由乡镇负责,保洁人员由村社选聘,负责将农户垃圾收集至中转站或箱体,镇政府负责将垃圾清运至处理场进行处理;渝北、丰都、梁平等区县由专业公司负责转运,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北碚、大足、九龙坡、荣昌、璧山等区县将垃圾转运纳入市政环卫系统管理,由市政环卫部门将垃圾送至压缩站或中转站,再送至垃圾处理厂或焚烧场处理,运行管理规范。
下一步,我市将切实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突出“场镇、农村新村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重点流域”三个重点区域,把握“项目建设、技术工艺、运管机制”三个关键环节,强化“乡镇环保能力建设、资源整合、督查考核”三个保障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努力守护好三峡库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