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贵州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新路

  “葡萄牙副总理、摩尔多瓦总统等多名外国领导人表示同意出席论坛。”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在5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说,论坛在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参会的同时,也促进了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落地。

 

  慕德贵说,以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名义邀请的副部级及以上的嘉宾中,300多位嘉宾表示了参加的意愿。在分论坛设置方面,确定了“中瑞对话2015:山地经济、绿色发展”、“绿色化与立法保障”、“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页岩气开发与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政策与优先领域”、“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等三十一个主题论坛,“绿色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框架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全球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专题高峰会议,共计三十余项活动。

 

  从践行生态文明的角度,慕德贵结合贵州的施政方略说,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贵州后发赶超的大优势。近年来,贵州在努力补齐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块短板”的同时,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精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石漠化治理、推进生态移民、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子。

 

  慕德贵说,贵州特别注重抓好生态文明顶层设计。为保障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生态安全,组织编制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2013-2020)》和实施方案,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实现生态环境美、社会和谐美、百姓生活美,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编制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和《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并经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

 

  在实施生态移民和国土绿化上,慕德贵说,从2012年开始,贵州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山区的47.71万户204.3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目前,已建设安置点450余个,搬迁42万人。同时,从2015年开始,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绿化造林9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慕德贵说,贵州开展了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和“六个一律”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在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公益林地和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30%以上。出台了《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级层面出台涉及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红线保护的领导干部问责办法正式文件的省份。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实践上,贵州也在行动。慕德贵说,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思路,对贵州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在法制保障上,制定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领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生态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的问题。在重点流域管理上,将赤水河流域作为综合改革流域试点,推行生态保护红线、流域资源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流域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在责任体系构建上,将环境质量指标在小康县建设核心指标中所占比重上调到8%,达到人均生产总值所占权重,扭转长期以来的“唯GDP论英雄”的政绩发展观。在保护方式上,批准实施《贵州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方案》,用市场办法推进减排。探索以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路子。

  经过多年精心布局发展,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列成效。体现在数据上,慕德贵说,截止2014年底,全省44条主要河流85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1.2%,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5.7%;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森林面积达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治理石漠化面积5918.6平方公里,全省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幅度约为1.5%,石漠化恶性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以大气、水、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建立和形成。通过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流域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形成了可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的第三方治理、“河长”制、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