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德峨:彝族火把节 东方狂欢夜

 

 

 

  一位寨老把一对布谷鸟(鸟模))挂到一根未经修枝的竹桠上,点燃香纸;一位少女把糯米饭、水酒等食物,以及玉米、稻谷等粮食摆好;一位小伙把4米多长的竹桠立起,使之直指蓝天。人们面对布谷鸟,虔诚地三鞠躬,齐声吟唱:“感谢布谷鸟,感谢鸟儿催春早,感谢鸟儿催人勤,鸟儿带来风调雨顺,鸟儿带来五谷丰登……”最后,全场齐声高喊:“感谢布谷鸟——飞喽——”

  这是7月31日早上,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上保村,当地第一高山上举行的“送布谷鸟”仪式,是一年一度的隆林彝族火把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寨老介绍:布谷鸟是深受彝族人民喜爱的益鸟,它春天来到彝族地区报告农时,使彝族人民能够按时播种耕种。所以每年收获粮食后,各家各户都会拿出一些放到高山上,作为对布谷鸟的感谢。青年男女把牛肉和紫色糯米饭,送到高山上喂布谷鸟,举行欢送布谷鸟仪式,并邀请布谷鸟来年继续飞临彝寨。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隆林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这个节日源于何事,是怎样演变、形成的?

  《隆林各族自治县志》记载:“火把节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说唐代诏之一的赕诏王被蒙舍诏王皮罗阁所害,其夫人在六月廿四这天,点燃松明招魂,相沿成习;另一说是古时候,彝族人民的勇士阿提拉巴,在反抗天王派来敲诈勒索的凶神斯热阿比的战斗中,杀死了凶神,为民除害。天王大怒,放下‘天虫’吃庄稼。彝族人民便举火把烧‘天虫’,烧了3天3夜,(农历6月廿四)把虫消灭。从此彝族人民每年在这天欢度火把节。”

  专家认为,隆林彝族火把节最初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彝族那样热爱火,崇拜火。彝族被称为“火之民族”,他们亦自称为“火人”。在德峨的阿稿彝寨,很多人家的客厅贴着“火人常振火精神”的横联。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火把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祭祀活动,发展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勇士结合起来,并演变成为彝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庆祝狂欢的盛大节日。

  送布谷鸟仪式结束,人们急忙从山上下来,赶往德峨镇民族风情广场,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正在那里等着他们。今年火把节的文体表演,主要有打磨秋、抹黑脸、抢姑娘、抢鹅蛋、摔跤等,但最具彝族民族特色的要数打磨秋、抹脸黑和抢新娘。

  磨秋由两根木头制成,一根长约2.5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埋在场地上,露土部分约1.5米,顶端以铁做成磨心,一根长约8米的木头为横杆,中间凿一孔套在磨心上。正在打磨秋的是两对4个姑娘小伙,一头是两个小姑娘,一头是两个小伙子。磨秋起起落落,凌空飞转,小伙子做着“白鹤展翅”、“燕子翻梁”等动作,小姑娘表演“蝴蝶采花”、“仙女散花”。

  传说很久以前,彝家村寨连年大旱,河水断流,田地龟裂,庄稼枯萎。大家正在发愁时,李家兄弟想出了个办法,以两根木头做成磨秋,俩人坐在磨秋上祈雨。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把老天爷说动了,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庄稼回生了,人们得救了。可是李家兄弟因为劳累过度,染上重病去世了。从此以后,人们年年打磨秋,纪念李家兄弟。

  就在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表演时,忽然嘻嘻哈哈的来了一群姑娘。姑娘手心沾满锅灰,伸手就往别人的脸上抹;有的干脆连锅头也拿来了,现场取灰见谁抹谁。被抹的人回过神来,知道“抹黑脸”开始了,立即双手沾灰给予有力“反击”,逮着姑娘一阵乱抹。一场混乱之后,人们都变成了“花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

  “黑色在彝族人民心中是吉祥的颜色,抹了黑脸,就能吉祥如意,平安无事。”场上一位彝族姑娘对记者说。“抹黑脸”以前是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的举动,脸被涂得越黑,就代表着越受姑娘的爱慕。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彝族迎客的一个礼节,谁的脸上被抹的灰越多,抹得越黑,说明越受欢迎。

  彝族“抹黑脸”也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个猎人,在山上碰到一只老虎,他与猛虎搏斗,打了几天几夜,也未能打败老虎。猎人回到家,往脸上抹一把灰,再上山打虎,老虎见来了个黑脸,不知道是什么怪物,转身就逃。从此以后,人们为了保平安,上山前都会学着猎人的样子把脸涂黑。

  文体表演进入尾声,太阳从西边山上的树梢落下去,群山的轮廓渐渐模糊,彝族火把节的重头戏——“火之民族狂欢夜”篝火晚会拉开序幕。

  彝族人家的一家之主,点燃一支苦艾扎成的火把或松明,置于屋子的最高处,使亮光照亮每个角落,之后手执火把绕自家的房屋转一圈,口中同时念着“烧掉一切不吉之物,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祈福之语。忽然一声炮响,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高唱着彝民族歌谣,踏上弯弯曲曲的小路,向篝火晚会的地点——德峨镇民族风情广场集中。

  手执火把的村民,首先在寨子周围、田间地头来回巡游——驱赶害虫、祈求丰年,并不时把支支香火插在田埂和路旁。远远望去,田野上那跳动、变幻的支支火把,一会像长长的火龙在游动,一会像朵朵莲花在绽放,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所描绘的:“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到达民族风情广场后,人们把还未燃尽的火把,放到广场中心高高的木柴堆上,木柴堆顿时燃起几米高的火焰。熊熊火焰照亮了广场,映红了人们的笑脸。叮当的月琴声响起来了,游客们和当地的各族群众,围着火堆手拉着手,尽情的唱歌跳舞。欢歌笑语在广场上、在彝寨中、在山谷里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祀祭神火、送布谷鸟、文体表演、节日盛宴、火把巡游、篝火晚会……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邪,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