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桂江水上人家

撒网捕鱼,依然是不少桂江渔民沿袭的谋生方式。  

每年的4月到6月是桂江禁渔期,“水上人家”们大都趁此机会修补船只作好开渔准备。  

捕捞归来,船家细心地整理鱼网。  

袁素梅是名副其实的“船三代”,5年前她就开始经营水上餐厅,生意一直红红火火。  

不少渔民依然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充满诗意的“渔歌”还在桂江上传唱。  

 

 

  在珠江支流的桂江平乐河段,长年生活着一族特殊的人群——桂江渔民。他们世居桂江,以船为家,一艘小至几平方米,大也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小船,就是他们的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桂江渔民以捕鱼、水上运输等为生,长年漂泊不定,繁衍生息。他们很少与岸上人家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因此被岸上人称为桂江的“水上人家”,或称为“水上吉普赛人”……

  桂江,又称府江、抚江。史载:“府江,上接漓水,下达梧州……”始于平乐县城北端的三江汇合处。

  位于桂江平乐段的渔民大都是黄姓人家。据平乐桂江船家黄氏宗谱记载,为躲避兵祸,宋朝初年,黄家始祖从老家广东南海县“珠玑巷”逃到桂林。而后,黄家子孙陆续迁往桂江,从此以捕鱼与水上运输为生。

  在秀丽的桂江江面上,渔民世世代代驾驭着船舶,或顺水放舟,畅游无阻;或逆上急滩,拉纤苦行。一首首或悠扬或高亢或悲怆的船歌,伴随着他们度过千年的风风雨雨,演绎着一个特殊的水上部落的历史变迁!

  七八十年代鼎盛时期,桂江上平乐县段的“船上人”光是专业的捕鱼队就有98户300多人。星移斗转,世事沧桑,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水上人家”的运输、打渔业等逐渐淡出。渔民们纷纷上岸“淘金”,开始了岸上生活。他们中有的办企业,有的经营桂江饮食,有的搞运输、搞建筑……纷纷融入城市生活。而今,靠打渔为生的“水上人家”已是越来越少了。由于技术、资金缺乏等各方面的原因,少许的渔民仍然守望在桂江上,传承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和“水上人家”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鼓励他们上岸谋生。目前,大多数的船家有了自己新的谋生之道,政府对生活困难的船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还有一部分渔民坚守水上生活,虽然他们靠传统的捕鱼等为生的空间越来越小,但他们也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岸上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安乐窝,更希望他们的后代不再过这种水上漂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