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彝风情

  妇女胸牌
 
  跳闸门,重现先民御敌之勇。
 
  祭天地,祈五谷丰登。
 
  悠扬五笙音,欢唱美好新生活。
 
  彝族妇女制作祭祖食物。
 
  ▲蓝靛染布。
 
  ▲在竹枝宫前祭祖传颂先民伟业。
 

  伴着一阵阵抑扬顿挫的吟唱,那坡县达腊彝寨竹枝宫前,白彝族人在腊摩(大祭师)、萨南(二祭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地重温先民迁徙的艰苦生活和与外敌作战的英勇,然后在麻公巴(战时将领的化身)的带领下,来到跳弓场,伴随着阵阵悠扬的芦笙声和激越的铜鼓声,围绕金竹丛,载歌载舞,先后跳起了五笙舞、铜鼓舞、花扇舞,玩起了先民御敌场景的跳闸门、跨断桥等游戏。欢声笑语响彻彝寨、萦绕在崇山峻岭间,经久不息……这就是那坡县达腊屯的白彝族在庆祝他们古老而特有的跳弓节。

  走进达腊屯,一片片茂密的金竹林迎面而来。相传古时候,白彝族在与外敌抵抗战斗中被围困于山中,弹尽粮绝之时,白彝族人挖竹笋充饥,并利用身边的金竹,制成各种气镖、长矛、弓箭等兵器,最终击退敌军获得了胜利。于是,白彝族人认为是祖先显灵,让金竹林挽救了他们的民族。从此以后,白彝族人广种金竹,金竹也成为了白彝族人特有的吉祥物。

  那坡的彝族是外来民族,相传是由昆仑山脉迁徙而来,途径洱海、凉山、大理,最后在广西那坡县定居。那坡县的白彝族聚居在达腊、念毕、者祥、坡五等村屯,人口不足2000人。而达腊屯,坐落在滇桂边界海拔800米的巴当山上,距县城14.5公里,是目前那坡县最大的白彝族聚居地。千年的游牧迁徙,多年战事磨练,白彝族人民磨练出了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意志,同时也形成了古朴浓厚的历史文化,最终涌现了如金竹、铜鼓、葫芦笙(五笙)、三角帽、迎祖菜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

  每当提起金竹、葫芦笙以及神奇的高山,彝族的乡亲们就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谈论起本族先民艰难的迁徙历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以鼓舞后人斗志,建设美丽新家园。

  记者 黄耀高 杨素颜/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