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多彩民俗

  (本网讯 黄彦凝摄影报道) 隆林各族自治县60周年大庆期间,隆林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开展篝火晚会、苗族芦笙、彝家打磨秋、仡佬族跳牛角、壮族踩风车、打陀螺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向四海宾朋展示多姿多彩的隆林民族民俗文化。

  3月28日晚,隆林县上万名各族群众以及四方宾客怀着喜悦而豪迈的心情,欢集在城东文化体育广场,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一起欢庆节日。姹紫嫣红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璀璨的烟花布满鹤城的上空。

  3月28日晚,隆林各族自治县委书记张启胜(右二)与民众一起围着篝火跳舞。

  3月29日,偏苗少年在弹奏月琴。偏苗人称月琴“弹弦”,属拨奏类弦鸣乐器。据说距今有300年的历史了。含义为青年人在月亮下面弹琴说爱。

    月琴由琴头、琴杆、弦轴、琴码、品、共鸣箱和琴拨片组成。琴身为满月状,中间的挖孔呈月牙状出音。以杂木为制作原料,琴面张三根金属丝弦。演奏时,琴系带于琴头和琴尾挂胸前,右手执琴片(一般由塑料质地材料)拨奏,左手扶琴头按弦。多用于中、外双弦旋律,里弦呈节奏性持续音作陪衬。此乐器多使用于跳坡活动等喜庆娱乐性的场合,还有夜晚谈情演奏(如跳月亮)。音乐热情欢快,清雅瑰丽。

  3月29日,苗族少年在吹芦笙。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主心骨,也是苗族人民图腾乐器,因此苗族人视它为精神珍宝。其音乐也是占据主导地位,被苗家人称为“能说话的竹筒”、“语言音乐”。

    苗族芦笙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芦笙舞、芦笙滚地龙、芦笙梅花桩、芦笙跳油锅等。

  3月29日,彝族青年在表演打磨秋。打磨秋是彝族人民男女青年喜爱玩的项目,特别是逢年过节,更受欢迎。

    彝族民间艺术展演将表演男子对打、女子对打、男双对打、女双对打以及男女混合对打。那“飞燕式的平旋”、“风车式竖旋”和“凤凰展翅”的舞姿让人留连忘返。

  3月29日,仡佬族群众在跳牛角竹玲舞。在仡佬族寨子中,会看到不少仡佬族房屋的壁板上都挂有牛角。传说中,仡佬族的主子阿旺在落难后化为神牛,普救了仡佬众生,为了报答神牛恩德,仡佬族人都会聚会吹牛角号,跳牛弓舞,品尝新谷,并在寨门或自家房屋大门上方悬挂牛角,乞求神牛保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3月29日,壮族群众在踩风车。踩风车是隆林壮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最初是作为一种求神拜祖的祭祀仪式和活动而创作的。流传于隆林民德、者保、者藏、者宽、者浪、央腊、泥浪、那谷、江管等地的踩风车活动,始于1821年即道光末年,咸丰年间是兴盛的时期。在踩风车时,青年男女可显示自己的踩车技艺,争当英雄。技艺动作有单手吊圈、双手吊圈、360度翻杠、坐立吊板等。带有吉祥、欢乐的文化内涵,是隆林壮族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3月29日,壮族少年在表演打陀螺。打陀螺是汉族同胞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提炼出来的具有娱乐、健身功能的民族体育项目。

  陀螺用坚硬的圆木头削成圆锥形,略似海螺,有拳头或鸭蛋大小。尾部成圆柱形,末端有铁尖,能旋转。玩时用一条长约一米且头大尾小的绳子,把陀螺上身缠紧,用右手指夹住绳子较粗的一头,用力扯绳,将陀螺飞旋出去,让它在平地上直立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