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艺苑的一朵奇葩——彩调

 

  彩调,是宜州艺苑中一朵灿烂的艺术之花。

  彩调,原来也是忠采茶、调子或拿嗬海的,1955年,宜山(宜州撤县设市前的名称)上北京首次演出《龙女与汉鹏》、《王三打鸟》时开始统称为彩调。

  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彩调在宜州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十九年(公元754年)后始修,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修的《庆远府志》载:“自元日至上元夜,竞放纸爆,悬彩灯,或群聚为龙马狮子等灯,或装妇女,唱采茶歌,喧锣鼓,嬉游以为乐。”据老艺人口碑,清嘉庆时,庆远府城和宜州乡下已有“喜乐堂”一类彩调组织。道光年间,北牙乡众联村陆洞屯的陆师傅,在陆洞、牛牢、板江等屯开采茶饭,建立了几个“喜乐堂”。同一时期,庆远容家巷泥水匠乔有胜及其子乔祖旺带领的“喜乐堂”调子班也十分活跃。他们边做泥水,边演彩调,足迹遍及广西各地。清末民初,乔祖旺曾与江头村俸贵成“众乐堂”联合,搭成“双乐堂”临时调子班,到过湖南省道县:江华、永州、新宁、常宁、永明、宜章等地游演。洛东乡韦尔金的“文武堂”又演彩调又卖武艺,还耍杂技魔术。他们不但常到河池、柳州、桂林、百色、梧州、钦州等几十个州县演出,光绪末年,还到过广东高州、佛山和湖南邵阳、祁阳、零陵等地卖艺,受到各地观众赞赏。“洛东调子你莫嘲”歇后语从此成为宜州人的口头禅,传为千古佳话。清咸丰年间建立的北牙板高李青春喜乐堂(李家班),用演彩调得的钱买了一块田,并命名为“彩调田”。从建喜乐堂后代代传承,直到现在的板高业余彩调剧团,已经是七八代人了,演彩调的活动都没有间断过。

  

  图为广西(宜州)彩调保护传承展示基地揭牌

 

  民国初年,宜州彩调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一时间,宜州的业余彩调班、堂、社发展到五十多个。较有名气的彩调艺人有二百多人。其中尤以庆远吴老年的“同乐堂”,洛东韦尔金的“文武堂”和拉浪邹孝传的“群英堂”影响较大,他们不但经常过乡过县,还过州过省演出。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刘芳曾被誉为宜州“四大名旦”。抗战初期,日本飞机对宜州城进行狂轰滥炸,北山街的蒋胜兰调子班和庆远的吴老年调子班都编演了抗日彩调目《送子从军》。吴老年、韦老暖、潘老扭等不但在寄园(戏院)举行《送子从军》募捐义演,躲飞机时也在木棉、马安、白家洞口等处演出,以彩调进行抗日宣传。

  新中国的诞生,为宜州彩调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宜州彩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宜州刚解放,中共宜山地委、宜山县委先后举办了多期彩调老艺人研究班、彩调演员训练班和业余作者培训班,举办了多届彩调艺术汇演,组织了多期彩调艺术辅导队,培养了一大批彩调艺术骨干,搜集、整理了一批彩调音乐唱腔,出版了《彩调曲集》,绘图整理了《宜州彩调传统舞蹈集》,发掘、整理、改编了《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阿三戏公爷》、《地保贪财》、《王二报喜》、《对子调》、《下南京》、《跑菜园》、《化子盘源》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创作了《桃园洞》、《石蛋姑娘》、《张郎休兰》、《三年之间》、《一把菜秧》、《评功之后》、《出水岩》等成功之作。从1954年、1955年先后创作出了两个最早的《刘三姐》彩调剧本。是他们最早点燃了《刘三姐》舞台艺术的火种。两个《刘三姐》剧本在宜州率先出现,标志着一个群众性的大演彩调高潮即将到来。

  

  继1952年文昌街业余彩调剧团的《一担翻身粮》参加中南会演获奖之后,尽管该剧当时未完善,但却为后来的舞台,银幕《刘三姐》打下了基础。1954年宜州《对子调》又在中南区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1955年,宜山专区代表广西省出席“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等剧目,均获优秀节目奖。《龙女与汉鹏》还被请进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举行专场演出。

  “彩调”之命名,也在这次会演确定下来。 1956年、1957年《月关采桑》参加桂西自治州和广西省两级文艺会演均获优秀节目奖。1956年宜州《石蛋姑娘》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文艺会演获节目和演员一等奖。在党的关怀下,宜州彩调艺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到1957年,宜州业余彩调剧团发展到148个,常年参加演出活动的有四千多人。1956年还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首长的接见。这期间,宜州还为省、地级彩调团、歌舞团等专业艺术团体输送了不少人才,当中一些人还成为艺术战线、戏剧舞台的佼佼者。

  

  十年浩劫,宜山彩调遭受严重摧残,优秀彩调剧被打人冷宫,彩调人受到打击迫害。打倒“四人帮”后,宜州彩调又获得了新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池地委、宜州市(县)委对发展宜州彩调十分重视,连续开办了彩调演员训练班,各县的彩调演员骨干到宜州学习彩调。宜州经常举行业余彩调演出。宜州作者又创作了一批彩调剧:80年代的《杜鹃啼血》、《空喜一场》、《三郎会》、《熄火》、《新姑爷拜年》等,参加地区、自治区文艺会演,都获得优秀节目奖或好评。1990年,宜州的《山大王订婚》参加河池地区首届群文系统会演,获创作导演一等奖;2000年,宜州少儿彩调剧《礼物》参加广西首届“蒲公英奖”评选活动,获(创作导演、作曲、表演)一等奖。该剧接着又参加全国首届“蒲公英奖”评选活动,获得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创作金奖和表演铜奖。199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宜州举办广西第四届剧展和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宜州业余彩调剧团参加了开幕式演出,并演出了最后一个专场,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2000年,在宜州举办河池地区第二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宜州市文工团的《抓村长》获一等奖,宜州城区和乡镇有十多个业余剧团参加了节目演出活动。

  2006 去年5月,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剑钧对记者说:“广西彩调同湖南花鼓戏、云南花灯等地方剧种一样,是颇有独特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地方戏。”

  现在,宜州市有一个兼演彩调的专业文工团,有八十多个业余彩调剧团,这些剧团都经常有演出活动。宜州彩调艺人正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为创造宜州彩调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