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春:全州民间剪纸技艺传承人

全州民间剪纸技艺源于秦始皇南征时期传入

  全州民间剪纸有两千多的历史,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所述,当年秦始皇发兵攻战南越,为了解决西线秦军转饷的困难,监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三十三年,秦始皇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继续征发人民前来戍守。这样,几十万北方农民迁入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珠江流域。”全州民间剪纸技艺,据说就是这大批北方农民的迁入而带过来的一种当地民间技艺。

唐爱春剪纸作品《观音送子》(王滋创摄).JPG

  唐爱春剪纸作品《观音送子》(王滋创摄)

  经千百年的传承,全州民间剪纸逐渐形成阴剪阳镂兼施的独特创作风格,既有北方剪纸的豪放、粗犷,更有南方剪纸的纤巧和精致。剪纸题材多贴近桂北民众生活,作品主题鲜明,敢于做大胆的艺术夸张,注重形似、神似,以心融物,动静结合,具有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艺术特征。

  在旧时的村屯里,桂北农村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大凡六十岁以上的农家妇人,碰上结婚、添子或节日喜庆之时,都会想到剪“囍”、“福”和窗花来增添喜庆气氛,而且不用先画初稿就动剪,直接就能按自己心里想的样式剪出作品来。流传在全州的剪纸花样繁多,或用于岁时节日,或用于人生礼仪,或用于日常生活,甚至有的剪纸作品提升到戏剧人物,如“八仙过海”、“贵妃醉酒”、《红楼十二钗》等。

会笑的喜字——全州民间剪纸(邓艳春摄).jpg

  会笑的喜字——全州民间剪纸(邓艳春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唐爱春,女,1959年12月出生,唐爱春7岁时跟随外祖母学习剪纸,能剪“福喜”之类的剪纸,上中学后,负责班上学习园地和墙报专栏的美工,剪纸技艺进一步提高,1978年在安和乡政府村建站工作,时常利用业余时间为朋友同事剪些婚庆寿宴之类的剪纸,赢得“剪纸女”美称。从2001年她的创作作品《喜上眉梢》在桂林日报头版报眼发表开始,她的剪纸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几年中创作了上千幅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其中《龙凤喜字》、《玫瑰之约》等作品选送到湖南卫视展示收藏;《欢庆奥运》在中央七台和桂林电视台分别播出,《祖国万岁》及《荣华富贵》被桂林市选送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并收藏。2005年,其剪纸作品参加桂林市农民才艺展演民间工艺比赛获一等奖;2009年,参加桂林市第30届“漓江之声”民间技艺比赛获一等奖。

唐爱春剪纸作品《欢庆奥运会》(陆晓波摄).JPG

  唐爱春剪纸作品《欢庆奥运会》(陆晓波摄)

唐爱春剪纸作品《喜迎十七大召开》(王滋创摄).JPG

  唐爱春剪纸作品《喜迎十七大召开》(王滋创摄)

唐爱春剪纸作品腊梅(李宗和摄).JPG

  唐爱春剪纸作品腊梅(李宗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