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客家文化

  博白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具有客家血缘的人口数达140万,客家话为全县的通行语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晋代美女绿珠、民族英雄刘永福、革命先驱朱锡昂、世界文化著名语言大师王力、前司法部部长邹瑜等历代名人。

  斩大幡

  斩大幡活动全称为“大幡通天普渡”,是博白民间一项最为耗时耗费,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醮坛法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典故,其作用是为了驱逐邪祟,超度冤魂亡灵,解厄脱罪,祈福祈愿,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教色彩。

  在民间,当地方出现不详异象,人们就会认为这块地方已不干净,有不善的东西在作祟,必须要作一场大法事,肃清地方,驱逐一切邪恶不详的东西,使一方水土恢复正常的秩序,按照自然规律运转,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发展到今天,民间举办斩大幡的初衷已不再局限于需要驱逐邪祟,而是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国家繁荣的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得以持续,地方风调雨顺,人们生活幸福安康,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不定期举行的祈福求愿的大型民俗活动,因其十分耗时耗费,故不经常举办。

  烧鸭儿笼

  烧鸭儿笼是博白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过去,每逢春节、八月十五等节庆,各乡镇均有这一民俗展示。通过烧鸭儿笼,祝愿人民生活美满,国泰民安。做鸭儿笼是一项内涵丰富、技术性高的民间工艺,做一个精美、内涵丰富的鸭儿笼需要一个月甚至半年,笼里的鱼、飞机、轮船、三英战吕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过海等非常精美,鱼、飞机、人、马等会喷火、会飞。

  社皇节

  二月初二祭社皇伯公,俗称社皇节、做社。传说这一天是土地老爷的生日,也叫“春龙节”、做“春社”,各村屯的代表在一起开会,推选几个能人成立做社小组,组长叫做社头,从集资买猪、鸡、鱼三牲,贡品,到杀猪,祭告,分社猪肉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他们来完成。好全猪用一只大铁镬煮熟、煮一大镬米饭,准备工作做好后,用锣鼓召集集资的人一起来祭拜社皇伯公,祈求社皇伯公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禽兴旺,老幼平安健康,添丁发财。拜祭后,就把这些猪肉、猪肉汤等贡品分给集资的人,有人集二份钱的就得二份,用小扁担担回去,叫做“担社”。凡上一年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食“春社肉”,祈求添丁,凡食过春社肉的人,当年特别健康,做事也特别顺利。祭社节是自觉集资参加,但有谁不参加,就会被人瞧不起,认为这个人是“人情无做社无担”的无能无用无情无义的熊人。所以,大家都争着参加这个社皇节。此外,还有四月初二、六月初二、八月初二、冬至节也做社,有的地方定为正月十五、四月四日、六月六日、十月十日,另外十二月的某日是做还福社。具体那一日,做不做均由社头等人决定。这个社坛是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小孩出生后在正月二十,做斋、拜庙都要拜社坛。凡不生育者、久病不愈者,或祈求发财者、升学者,均由自觉到社皇伯公前求拜许愿。若灵应者,添丁的用三牲鞭炮还愿;病愈的用唱木偶戏,也叫“唱牛”还愿。

  祭灶节

  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祭灶君老爷节。这是客家人流传远久的风俗,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说,就是说做官的人家在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君老爷神,俗称拜灶头。传说这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火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的神像,也有只安个竹香火筒,披上花红的,也有安在大厅祖宗神坛旁的,送灶王,传说这一天是灶君老爷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主人一年的功德和作为,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买猎肉和甜糖等贡品,敬送灶君老爷上天,用甜糖的意思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求其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述功德,保佑一家人安康太平。这天亦称过“小年夜”,送灶君老爷上天后,厨房亦可大扫除,清理修整,准备过年。

  除夕夜,是一年最后的一天,这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添置家具新衣,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贴大红对联,贴利是钱,贴门神(唐朝尉迟公,奉叔宝画像)。正厅堂、灶君堂换贴新花红,再请灶君老爷从天上回来。做年糕、蒸发、包饭心、笑说客家人不怕死,爱食米包米,即用白米做皮,用糯米、猪肉、虾米做馅,白米包糯米。挂灯笼,据说只有不负债的人家才能挂灯笼,负债人家是无资格挂灯笼的。要杀猪杀鱼杀鸡贡敬祖先。在外地工作的都要赶回家过年,全家吃团圆饭,尽情地享受一年的劳动成功,丰收的喜悦,享天伦之乐。团圆饭里必须有鱼、有腐竹,意思是年年有余,有富足。饭菜都要多做一点,留一些在年初一食,叫隔年剩的饭菜,有余有剩。晚饭后,小孩开始燃放烟花、鞭炮至十二点正,大人们也一起大放烟花鞭炮,看谁放的多放的响。还要记住的一个风俗,是用一节较粗较长的树杆放进灶烽肚里烧着用红火灰埋住,叫做埋火种,到年初一做饭时用这个火种,叫做薪火传承。各个房间灯火都要点明,一夜不熄灭。大家纵情欢乐,打麻将、推牌九、打朴克,尽量睡得晚,要过十二点以后睡,叫做守夜,传说守夜越久越长,寿命越长。

  十二点过后就叫做春节,一年复始。

  客家人的禁忌

  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发展中,客家人总结出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有些是科学,有些带有迷信色彩,但通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已成为人们遵守的规则,包括许多禁忌。

  正月初一忌杀生,佛教是不准杀生的,这一天正好是佛教第三人物大肚佛弥勒菩萨的生日。(第一人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第二人物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不准使用耕牛,不舂米,不吹火,不使用斧头,不打骂小孩,不洗衣衫,不洗身,不扫地(洗净了扫起走了钱财)打破打烂的家俱要用红布红纸包好待过了初七后再仍掉。

  正月初三是“穷鬼日”也叫“三穷日”,有人为了图利吉,叫做“三有日”这一天早上要扫地,扫得干干净净,意指扫净究鬼,扫穷鬼出门。忌串门,进入人家门,主人不高兴,叫做带穷鬼进屋,那场面太尴尬了。十分有急事,也要进去办完事即回,千祈不要住夜。

  春节期间(初一至十五),客人第一次来家作客忌煮蛋类、鱿鱼、黄豆待客。煮蛋类对客人不吉利,蛋等于0,煮豆类对主人和客人都不利,因国黄豆是丧事席上第一盘菜,称炒黄豆,炒鱿鱼都不好。

  清明节扫墓忌逢七那天扫,逢七叫做土弓箭天,不能修铲,另外清明前一天和清明后一天也忌扫,传说这两天是野神野鬼找食的日子,如果你去扫墓,也只是被野神野鬼抢食,祖先是无法得到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