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跳坡节”

  “跳坡节”是桂西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族最大的文体活动,从正月初二到十五都是跳坡的日子,在这开年的半个月里,各地苗族同胞按传统习惯聚集到各个坡场尽情地开展娱乐活动,欢度春节。“跳坡”苗语叫“Nqaustoj”,汉语音译叫“勾倒”,意思是踏着初春的青草和鲜花,绕着山坡玩乐,享受人与自然的美。

  一、跳坡节的由来

  跳坡节是苗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其由来有多种说法,在桂西苗族民间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相传大约600~800年前,苗家祖先“杨搂”(杨老郎),率众家族从中原迁徙到贵州,再跨越红河来到现今桂西境内定居。由于当时圩场少,杨搂老人便率先创办了圩场给人们交往做生意。但逢过年过节青年人无处玩乐,“杨搂”又传承和创办坡场供大家相互来往,结交朋友,开展民俗文化娱乐。

  另一种说法是:自从中原浪迹到桂西境内定居,因苗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坡上,吃在山坡上,乐在山坡上,与山坡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每年春节便三五成群在这个坡或那个丫口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的习俗。后来,个别宗族或家庭因久婚不孕,或有女无儿的人家向世人施行善心以求得祖宗赐给贵子的人家才把“坡”搬到平地上来,所以现在才在平地“跳坡”。民间能创办坡场的人大都是无女无儿或是有女无儿的人家。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各地苗族不断组织新坡场。在坡场的中心树立一根笔直、高两丈多的木杆就是坡场的标志。

  再一种说法是:跳坡节是古代苗族聚会议事活动的演变。最初跳坡节其功能并非单纯娱乐,更重要的还在于聚族商议决定族人命运的大事,而决定族人命运的事情多为战争和迁徙。因此,自发或有组织地集中各支系,联络各村寨族人,以求共同行动,不仅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是很必要的事情。在苗族的诸多节日中,有的是农事,有的是家庭(宗族)节日,这些节日规模、影响较小,唯独跳坡节是大规模、大容量、区域性的节日,影响大。现在无论是哪个坡场,从四面八方来“赶坡”的人,有的是跨区域、远距离的,甚至是背着行李,带着盘缠费用,不辞辛劳而来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是少有的,其情景实在感人。如果古代不存在过族人为了共同利益或行动,从各路汇合一起的情景,恐怕不会有沿袭至今的跳坡节,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从象征意义上看,现在坡场中的“坡父”(苗语txiv toj)、“坡母”(苗语niam toj)指古代主持族人聚会议事的首领,爬坡杆比赛即为古代族人选拔勇士的活动。

  从众多的说法中,可以断定,这后一种说法才是“跳坡节”的真正由来。

  二、坡场的形成和组织

  苗族的跳坡活动,是以固定的地点和人群活动形成规模的,场面越多,人数越多,内容越多,跳坡就越热闹,越具有吸引力。经久形成的跳坡地点称为坡场,是苗族人民聚集开展活动,欢度新春佳节(农历叫“过年”)的公共场所。古代往往以自然村落、交通要道或某座有名的山,某个风景宜人的坡形形成人们公认的“坡场”,到时人们自然来跳坡,自觉参与活动。

  跳坡是苗族人民长久形成的民间文化习俗活动,是最自由、最自觉的活动,人们无拘无束,尽情娱乐。有节目的,没有节目的,来观看的,来玩耍的,无所顾忌。来比技艺的,来交友的,来经商的,来谈恋爱的……无人干预,是人间理想的娱乐场所。当初的坡场是有人组织的,一般由年老的、有经验的,有名望的、儿孙满堂的人主持。最早也许是首领,也许是族老、寨老,逐步演变到现代,形成了“坡父”、“坡母”两个名词。有组织的坡场都在人们活动的中心,显目的地方竖立一杆两丈多高的“坡杆”,苗语叫“Ntshootoj”。坡杆的顶端要留着绿色的树枝树叶,挂一块腊肉、一壶酒(一般用葫芦做酒瓶),站在坡场的四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这些象征喜庆的礼物。坡场开展各种各样的竞技、表演活动,如摔跤、对歌、跳舞、射箭、打球……但是最为精彩,最扣人心弦的要数爬坡杆比赛。

  有些小型的坡场没有人组织,但年年有苗族群众自觉地去跳坡,享受人间民俗活动的欢乐。在隆林、西林长期的跳坡活动中,在各地苗族中形成很多坡场,无论杂居的还是聚居的苗族都有自己的跳坡的场地。在隆林的德峨、常么、长发、猪场、蛇场几个苗族聚居乡,分别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坡场,长发乡有卡沙坝、龙芒、细料、东王、龙保、后寨、干坝、五冲等;常么乡有下缆洞、龙拉、龙囡、龙徕、中孟、弄杂、水淹坝、常么等;猪场乡有徕兵、冒上、安腊等;蛇场乡有同党、蛇场、麦冲等。以德峨坡场最著名,因为它是苗族聚居人数最多的乡,又处于交通、集市中心地带。在西林的那佐三棱坡、龙抗;足别的罩子洞;普合苗族乡的花隆、新民(“苗族古寨”影点)等。

  三、新创办坡场

  桂西苗族跳坡除了原用古老坡场外,也有新创办的。新创办的坡场要由承办人“喊坡”。在举行“跳坡”活动前即春节前,由那些无儿女或有女无儿人家男主人,身背空背带到附近的街去喊话,每一处先放一炮,接着高声向赶街的人们喊话,希望人们在春节某日到他创办的坡场去“跳坡”。如此每个街喊两次以上,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就是“喊坡”。经过一年跳坡后,今后就形成了坡场。新坡场的承办人,一般要连办三年。

  四、祭“坡杆”

  祭“坡杆”是每个新创办的坡场必不可少的活动。“跳坡”那天,由主人的舅舅家抬着一根两丈多长的杉木杆、枝叶,到坡场上来,主人放鞭炮迎接,木杆搁在地上,然后,由舅家一位有经验的男子,一手端着酒碗,从树脚到树尖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把酒泼到木杆上,如此几次才算把该说给主人的话说完,主人在场身背空背带,双膝跪地迎候舅爷送来的“贵子”。众人把“坡杆”锯平杆脚,七手八脚将“坡杆”立了起来。

  接着就是在坡场上摆酒席宴请老人、亲戚和朋友,赶坡的人每人都吃一个糍粑,直到把主人家挑来的食物吃完,然后就围着坡杆跳芦笙舞,以专用的舞步及调子反复跳4至6次,这才算祭“坡杆”活动完结,第二年以后只要在原地立一根“坡杆”,人们便按时到这里来“跳坡”。

  五、“跳坡节”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节日

  苗族民间民俗节庆很多,但有些节庆的内容和形式不便搞成大型的、公开的。而唯有跳坡节则是大型的、开放型的节日。

  进入现代社会,跳坡节已不是苗族人民独有的节日,它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间民俗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仅实行民族平等,还实行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而且尊重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支持苗族人民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的节日活动。苗族传统的跳坡形式演绎的既是一个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型民族节日,又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凝聚和激发正能量,共圆中国梦的民族交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