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油茶(图片来自互联网)
“你也打油茶——我也打油茶——家家都把油茶打”
“油也清香——茶也清香——瑶家的油茶四季飘香”
沿着这些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演绎的悠扬歌声,从宝岛台湾到雪域高原,从首都北京到南国边城,不少人追寻到恭城瑶族自治县这偏僻山区,瞧一瞧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的制作过程,品一品被乾隆皇帝称为“爽神汤”的油茶滋味,看一看由自治区定位为“生态文化游”的民族风情,亲身感受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
走进恭城,您就会感觉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间,无论是壮村还是瑶寨,拟或是汉族民居,家家户户都有打油茶的习惯。每天早上,家家户户都会传来“咄咄哚哚——哚哚咄咄!……”的打油茶声,一位作家把它编演为“迟迟早早——早早迟迟!……”的悦耳晨曲。中午,客人来了也要先打油茶喝,再吃午饭。晚上,如果三朋四友到家里玩耍,主人都要打油茶招待。有时,第一批客人还未喝罢,又来一批人,主人又要重新架上茶锅,再打油茶。
由于打油茶的普及,恭城本地精明的商家专门制作打油茶的工具出售,这些工具,可以说是全国独一无二,其它地方无从找到,即使找到销量也不会大——除非在恭城。
去年恭城还把油茶申请了原产地地理标志。
在恭城打油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招待客人的最好礼仪,也成为当地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风景。只要在恭城生活过的人,即使他们离开了这里,但油茶情结依然会缠绕在他们今后的日子里,割扯不断。有山歌唱道:
莫讲瑶家礼仪差,进屋就喊喝油茶。
油茶好比仙丹水,龙肉煮汤不如它。
二
恭城油茶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油茶味远非其他地方用“沏”、“泡”、“煮”、“煎”出的茶味可比,其特色就在于一个“打”字,须有专门的制作工具:一是“茶锅”(水瓢大小的生铁铸锅);二是“茶叶锤”(似“7”字的木制锤);三是“茶叶隔”(藤竹合编的滤隔)。先将热水浸泡后入锅的茶叶,加上生姜、花生米、大蒜米等配料,用茶棰反反复复地捶打,直到将茶叶捶烂,敲榨出茶汁成粘锅状,再放入即将烧开的水来煮和熬。制作好的油茶,第一锅入口稍显清苦却也不失甘醇;第二锅其香清爽仍有原汁甘味,第三锅茶味扑鼻、口感清沌、回味无穷。
如果您是第一次喝恭城油茶,也许会认为油茶味苦,这时,主人会提醒您喝第三道的油茶,因为“一杯苦,二杯呷(方言,涩的意思),三杯才是好油茶”,意为捶打了三次后的油茶苦味才没有那么重。但当地人是不会在乎味苦的,通常说第一杯才是够味的酽油茶。
打油茶,喝油茶,已经深深融入当地人心中,一天不喝,无精打采;两天不喝,食物无味;三天不喝,可以说你已不是恭城人了!恭城人爱喝油茶,是因为油茶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祛湿避瘴之功效;油茶里的姜是暖和的,所以对风寒感冒等具有辅助疗效,长期喝油茶对人健康有益,正所谓:
恭城油茶喷喷香,既有茶叶又有姜。
如果天天喝两碗,一年四季都健康。
三
初到恭城品油茶的人,一定会惊诧于它那独具特色的地方佐料和十分丰富的“送”茶小吃。佐料一般有葱花、芫荽、米花、麻蛋果,根据个人喜好,可全部放,也可选放。小吃更多,有炸花生、炸黄豆、炸玉米、排散、油条等油炸食品;有萝卜粑、南瓜粑、芋头粑、蒜香粑、粽粑、艾叶粑、大肚粑、印子粑、粟米粑、水浸粑等糕点;有红薯、旱芋、玉米、墨玉等纯天然的杂粮;还有猪血大肠酿、辣椒酿、茄子酿等酿制品;共达100多种,真是琳琅满目,让人垂涎。
如今的恭城油茶还走上了市场,仅县城的油茶馆、油茶店、兼营油茶的米粉店就有几十家,您随便走进哪一家油茶店,都能三碗五碗地喝过够,并体会那浓浓的油茶文化氛围。如果要亲身体验打油茶,您可以住进农家旅游别墅,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并亲手操作打油茶。更让游客流连忘返的,还有主人家那一曲又一曲的油茶歌:
昨晚梦见树开花,贵客临门到瑶家。
风尘仆仆辛苦了,请你喝杯谷雨茶。
喝了这碗酽油茶,香到明年八月八,
祝你年年交好运,左右逢源路路发。
随着恭城油茶声名远播,从桂林市区到首府南宁,及不少市县的油茶店都以挂“恭城油茶”牌子为正宗,生意也十分红火。现在,恭城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油茶论坛》,让大家享受油茶精神文化大餐;2006年8月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2007年4月台湾三立电视台《美食》栏目摄制组先后分别到恭城,拍摄瑶家打油茶节目,此后恭城油茶更是享誉八桂、香飘区外、远播台岛。恭城一些精明的商家开办食品厂,将传统油茶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精制成浓缩油茶,方便携带,为众多游客所青睐。真所谓:
油茶是支瑶家的歌,男也爱唱,女也爱唱;
欢乐在茶棰下敲响,生活在茶饭里荡漾,笑声在茶香里飞扬;
丰收在茶锅里煮熟,煮着今天的喜悦,煮着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