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烤箱出炉的红薯干。
村民在晾晒蒸煮出炉的红薯。
在前不久的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上,灵川县三街镇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黄金红薯干”大受欢迎,客户一下就签了7吨的订单。
“羞为王侯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红薯干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何以能“自抬身价”?记者近日来到灵川县三街镇龙坪村委倒风潭村,一探究竟。
倒风潭村坐落于漓江上游沿岸,千亩良田皆是因江水冲击而形成的河沙泥田,村后就是绵延近百里的山脉,山中清泉流进村,既是当地村民的生活用水,也用以浇灌村边的田地。得天独特的土质和水源,使村民种出来的黄心红薯个大皮薄、清脆甘甜,含糖量高。
倒风潭村一带,一直有种红薯、做红薯干的传统。每年收割完早稻,村民就会在地里种上红薯。待收获后,制成色泽金黄的红薯干。关于制作红薯干的起源,村里的老人说:“最早宋代的时候就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红薯干是当地村民过年招待客人的最佳甜点,非常受欢迎。后来随着生活好转,红薯干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传统健康食品的追求,三街的红薯干又火了起来。倒风潭村和周边的几个村屯制作的红薯干通常还没出炉就提前被订购一空。
制作红薯干,传统的方法是晒。但这种方法也有缺陷,“看天吃饭”产量受限制,还容易受到苍蝇灰尘等污染。
“相比传统的利用太阳晒,烘烤的优点就是不受天气限制,而且干净卫生。”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全建军是村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建烤房加工红薯干。2013年成立的合作社,专门负责红薯种的供应、红薯干的收购、烘房设备供应、加工技术指导等,成员也由最初的12户发展到现在的52户,并注册了商标。
现在,倒风潭村及周边村屯几乎家家都做红薯干,家家都建有烤房。
“种了7亩红薯,每年能做1000多公斤红薯干,一年能增加五六万元的收入。”在村民李樟保家,一家老小正在院子里削红薯皮,小孙子两岁多,还不会说话,刨起红薯皮来也像模像样。热情的小李还邀记者去他家烘房看看,刚出炉的红薯干金灿灿,散发出一股甜甜的香味,尝一尝,软香糯甜。
三街镇通过“互联网+”的电商销售模式,合作社带领村民搭上致富快车,也带动了贫困户和一些青年返乡干事创业的热情。近年来,通过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红薯干成了三街镇重要的脱贫致富产业。当地村民通过制作销售黄金红薯干,种植红薯的收入由每亩400-500元增长到6000-10000元,当地村民每年仅此一项,户均增收5万多元。
“软糯香甜,就是小时候的那个味道。”在倒风潭村,听说记者为这小小的红薯干而来,从广东回乡过春节的刘女士如此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