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神奇八桂——镇馆之宝(五)桂林博物馆
1惊魂
王妃墓里遭“袭击”
走进桂林市博物馆,步入“靖江藩王遗粹”展厅。一个体形硕大、风姿绰约的梅瓶,在众多梅瓶的环绕中卓然而立——这,正是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叹为“器形、色彩、绘画三绝”的“青花岁寒三友图大梅瓶”。
记者近前细细观赏——瓶体通高64厘米,腹围75厘米。如此硕大的体型,在国内目前发现的梅瓶中极为罕见。长颈溜肩的曲线,庄重厚实的造型,使瓶体既如美人体态优雅,又似将军英武挺拔。瓶腹主题图案为“岁寒三友”仙人图。图中,青松昂然挺立,翠竹萧疏袅娜,腊梅铁骨铮铮。松、竹、梅下,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席地而坐,飘逸潇洒。
这件气度优雅的“国宝”,出土时却让考古人员遭遇了一场令人惊魂的“袭击”——
1982年3月的一天,桂林航天学校干事周贺祥骑车进市内办事,经过靖江王陵一处荒凉的墓园时,突然发现高高隆起的封土堆旁有个黑洞,洞旁还堆着新挖出来的泥土。
有人盗墓!周贺祥小心翼翼上前查看,洞内无人,盗洞也还没有挖到墓室。按以往经验,盗墓贼很可能会在晚上前来继续挖!周贺祥急忙返回学校,分别向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和公安局打电话报案。
接到电话后,文物工作队赵平、周开保等5人立即乘车赶往尧山。抵达墓区时,天完全黑了下来。前方泥路难行,5人跳下车,在杂草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
寒风中不时传来几声狗吠,漆黑的墓地显得更加阴森恐怖。突然,前方闪过几束手电光,考古人员心里一紧,立即加快步伐。很快,一个高高的封土堆出现在眼前。5人分两路悄悄包抄过去,在盗洞口会合时,齐声朝洞内大吼。
洞内毫无反应,借着手电光观察,里面空无一人,只有几把羊镐、铁锹和撬棍横七竖八躺在地上。
考古人员进入盗洞,发现窃贼已经在砖块垒砌的墓壁上凿开一个黑幽幽的小洞,洞内喷发出一股股刺鼻的气味。
5人马上捡起盗贼丢弃的工具继承挖掘。撬宽盗洞后,两位考古人员顺着绳索进入墓室,借着手电光在棺床、头龛、腰龛间仔细搜寻。尸骨早已腐朽,金银珠宝也杳无踪迹。难道,这回又是白跑一趟?正在极度失望之际,突然,眼前闪起一片亮光。定眼一看,两人几乎同时惊呼:“哇!梅瓶!”
眼前这个梅瓶通高约60多厘米,瓶体蓝釉青翠明丽,瓶上图案多达8层,最富艺术美感的是腰部所绘的主题图案——“岁寒三友”仙人图。
在此前发现的梅瓶中,还没见过体型这么大、造型这么美的!两位考古人员激动地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桂林考古史上一次重大发现!
留守洞外的3位考古人员听到墓里同事的惊呼声,赶忙凑到洞口查看。突然,背后爆发一声怒吼:“不许动!举起手来!”
突如其来的呵斥,如同静夜里一声炸雷,把洞口3位考古人员吓得两腿发软。两个身着警服的人应声冲上来,将考古人员一一推下封土堆,朝洞内大喊:“下面的盗墓贼快上来!”
洞内两位考古人员听到呵斥声,莫名其妙,刚从洞口探出头来,立即被冰冷的枪口顶住脑门。考古人员顿时惊得手足冰凉,颤抖着连声说:“别,别,别,别乱来……”
考古人员好不容易回过神来,待表明身份、交验证件后,大家才哑然失笑:“误会!误会!”原来,警察们也是在接到电话报案后赶过来的,只是比考古人员晚了一步。
惊魂之后继续探查,最终确认墓主人为靖江第十一世宪定王朱任晟夫人莫妃,葬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墓中出土的“青花岁寒三友图大梅瓶”,经专家鉴定为明嘉靖年间精品。
2 惊异
瓶中竟有“乳鼠酒”
当赵平等人还沉浸在发现“青花岁寒三友图大梅瓶”的喜悦之中时,1983年5月2日,尧山脚下一位“文物通讯员”又打来报案电话:“挂纸山东侧一座立有盘龙华表的藩王墓被盗挖!”
赵平和同事们立即赶到现场,发现被盗的是第十二世温裕王朱履焘与石妃合葬墓。高达8米的墓冢被掘开一个缺口,墓室券拱顶部已经暴露在阳光下。
温裕王陵地宫的券顶厚达10层,以大块青砖一直一横错缝起拱,浇灌石灰、糯汁混合浆黏合,坚如岩石。考古人员经过两天艰难挖掘,才从顶端打开一个进入地宫的洞口。
顺着麻绳下到7米深的地宫里,发现在左侧温裕王地宫棺床头龛里,摆放着一对罕见的嘉靖年制“双龙戏珠高腰青花梅瓶”。在右侧石妃地宫边龛里,同样摆放着一对“五爪双龙戏珠高腰带盖青花梅瓶”。棺床头龛里供有一块鹅卵石和一个万历年制“五爪双龙抢珠带盖梅瓶”。边龛上,还摆放着黑釉药罐和青花瓷药碗。
妃宫头龛里那个“五爪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最令考古人员关注——瓶盖封得严严实实,抱起来掂量掂量,相当沉重。摇一摇,里面有液体回荡声!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剥掉瓶口拌有糯米浆的石灰封膏,揭开瓶盖,一股浓郁的醇香立即弥漫开来。细看瓶中——天啦!淡红色酒液里,浸泡着红枣、龙眼、荔枝,还有3只没长毛的小乳鼠!
在赵平记忆里,3年前,在靖江藩王朱履祥夫人墓陪葬的“哥釉梅瓶”中曾发现了泡制的槟榔片——那已经是考古界的稀奇事了。如今,历时近400年,梅瓶中竟然还完好地保存着醇香浓郁的乳鼠酒,这更是考古界的奇闻逸事!
温裕王、石妃墓里的奇异发现,以及药罐、药碗、鹅卵石这类罕见的陪葬品,让赵平对温裕王、石妃的身世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考证发现——
温裕王朱履焘以康僖王朱任昌次妃所生庶子身份,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14岁时被册封为靖江王,迎娶石氏。然而,体弱多病的朱履焘在王位不过5年,便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19岁时去世,成为靖江藩王中年寿最短的一个王爷。
据记载,温裕王生前曾为体弱多病和生育能力烦恼,长期按桂林民间乳鼠酒药方泡酒进补。去世后,在地宫里陪葬龙纹梅瓶乳鼠酒及药罐、药碗等,显然是期望在阴间继续进补。朱履焘谥号“温裕”,也含有“多多补养”的寓意。
3 惊叹
桂林梅瓶“甲天下”
面对桂林博物馆馆藏300多个梅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于2000年进行全面鉴定,惊叹的同时又不免疑惑:明代,全国各地均有藩王,桂林靖江王陵出土的梅瓶,何以能在数量、质量上“独甲天下”?
据专家考证,“梅瓶”之名,始于清代。清代,它的主要功用已经转化为室内陈设和插花。而在唐代最早出现时,它不过是一个贮水用器。到宋代、明代,它的用途发生了变化——
1972年,考古人员在靖江王陵安肃王朱经扶墓中发现一对宣德年间“携酒寻芳”“携琴访友”梅瓶。其中,“携酒寻芳梅瓶”瓶体图画中,一位身着官服的高士在优雅的山水间骑马徐行。马后一仆人,挑着食箪、美酒随行。那盛酒的酒瓶,正是一个梅瓶!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在鉴赏“携酒寻芳梅瓶”时感慨道:“此前分析梅瓶在宋代、明代的用途,只能依据出土梅瓶上所写的‘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进行推断。桂林出土的‘携酒寻芳梅瓶’则以精美图案,形象地告示后人——当时梅瓶的主要用途就是盛酒。”
靖江藩王何以如此好酒呢?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最初推行“封建亲王,屏藩帝室”制度时,为的是让藩王们安定边关,巩固朱家一统天下。然而,此后出现的“藩王作乱”,让明朝统治者改变了“封藩”初衷。各地藩王虽然养尊处优,却不再拥有军政实权,不得过问地方政务。受封于桂林的历代靖江藩王,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也就只能终日游荡于山水之间,以品味有“米酒之王”美誉的桂林三花酒为乐了。
美酒自然要配美瓶。据记载,靖江藩王当年将三花酒列为贡品和王府专用酒,不仅亲自过问三花酒的酿造工艺,还对盛酒梅瓶的艺术造型提出了很高要求。
那么,靖江王陵出土的众多青花梅瓶又产自何方呢?在桂林一带,并没有发现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古瓷专家从器形、釉色、纹饰等方面考证,最终认定靖江王陵出土的青花梅瓶产自“瓷都”景德镇。
在兴安县灵渠边茄子塘村,一群宿姓、季姓、颜姓人家的族谱,也印证了专家的结论。族谱中记述了这些人家的先祖于明初洪武年间随靖江藩王南下,受命世代在灵渠专职运送王府订制瓷器等生活用品的往事。当年,靖江王府在景德镇定制的大量青花梅瓶,正是通过水路由鄱阳湖、洞庭湖、湘江经灵渠入漓江,最终运抵桂林的。
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藩王、王妃们,死后将青花梅瓶带入墓中,期望借“青瓶藏酒”谐意,永保自身在冥界“清平长久”。然而,300余年来,盗贼不断骚扰,特别是1937年国民党桂系将领李品仙借驻防桂林尧山之机,指挥部下大肆盗墓,靖江王陵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清平”。
侥幸的是,在清代、民国年间的大规模劫掠中,盗墓贼贪婪的目光大多只盯着金银珠宝,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墓中梅瓶的艺术价值。上世纪80年代,当梅瓶的艺术价值在社会上广为人知时,一场场盗宝与护宝的较量,又在靖江王陵上演。
在考古人员和热心群众的抢救下,一个个精美的梅瓶得以劫后余生,重回人间,再现光彩!
卓然独立的“青花岁寒三友图大梅瓶”(中)
尧山脚下的靖江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