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文脉 独秀王府

——感悟桂林独秀峰

王城中的独秀峰 邓振福/摄

    每次探访独秀峰,总觉得它有点孤傲。正如古人所言,“孤峰不与众山俦”。傲立的独秀峰,自桂林2000多年前建城以来,一直是城中“擎天一柱”。一条文脉萦绕着这座独特的山峰,或实或虚,或华丽或淡薄,延续至今……

  洞里传出读书声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汉代,独秀峰就已经被作为教育基地开发了。现存于独秀峰读书岩崖壁上的唐代郑叔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告诉我们:汉代时,“宣尼庙于山下”。“宣尼”,是汉代对孔子的封称,宣尼庙就是纪念孔子的寺庙。南朝以后,看中独秀峰位于桂林城市中心的独特地位,历代达官贵人都乐于让自己的府第和官署傍在独秀峰旁边。

  独秀峰的名字从何而来?据考证是因为南朝刘宋期间,时任始安郡太守的大文学家颜延之喜欢于公务之余登览独秀峰,并在独秀峰东南麓的岩洞里读书写作,题咏了不少描写、赞颂桂林山水的诗文。其中,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两句最为有名。唐代郑叔齐断定:独秀峰“嘉名之得,盖肇于此”。他的这句话,没有人反对。颜延之因此成为独秀峰的命名者,成为以诗歌吟咏独秀峰、开独秀峰山水文化先河的第一人。

  除读书、写作外,颜延之还经常利用空暇时间在独秀峰下的岩洞里教官家子弟读书习文。后人为彰显其在桂林所开创的儒学之风,便将独秀峰下这处岩洞命名为“读书岩”——独秀峰从此与诗词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到了唐代,桂林成为当时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独秀峰由于处于城郭中心,“南北行旅,皆集于此”,文人墨客、官商贵胄蜂拥而来,面对着拔地而起的独秀峰,大叹“擎天一柱在南州”。

  这期间最值得称道的,是李昌巙在独秀峰读书岩前建立的桂林第一所府学。唐代郑叔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桂管观察使兼桂州刺史李昌巙为传授中原儒家文化,“乃考宣尼庙于山下,设东西庠以居胄子”。在李昌巙的影响下,桂林一些缙绅富豪也开始捐资兴学,办起公馆、私塾。在唐代科举考试中,桂林出了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观文。风水宝地出人才,独秀峰因此名声大振。

  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桂州知州孙览又在唐代府学旧址建立“五咏堂”,把颜延之的名作《五君咏》刻在堂内,常常使“游者忘归”。

  拓碑发现“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名句,早已传遍世界。而这一名句最早出自哪里?是谁最先说出来的?多年来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诗人金武祥最先说的,在金武祥《遍游桂林山岩》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有人从南宋诗人李曾伯的《重修湘南楼记》中,找出了“桂林山川甲天下,三百年间无兵革之警”的句子,认为李曾伯是首创者。有人依据唐代柳宗元在《訾家洲亭记》中“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的句子,认为历史上最早把桂林胜景与“甲天下”连在一起的,应是柳宗元。

  直到1983年,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着手为独秀峰石刻拓片,拓到读书岩岩口右上方南宋王正功的《鹿鸣宴劝驾诗》石刻时,偶尔发现其中第二首里,赫然刻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句子。至此,学术界的争论才算有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时任广西提点刑狱兼静江知府的王正功当初之所以写这两首诗,是为了勉励赴京城参加大考的桂林考生加倍努力,以期来日高中状元。如今看来,高中状元的应该是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使他无可争议地成为桂林山水诗的状元!

  霞客在此留遗憾

  元代,独秀峰下的铁牛寺被扩建为大圆寺,宗教文化之风开始在这里刮起。大圆寺庙“后为报恩寺,元顺帝以太子谪靖江居于此”。由此,独秀峰开始沾上“王者之气”。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桂林。这位靖江王一到桂林,就盯上了傲然而立的独秀峰。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靖江王开始在独秀峰下建王府府第。众多能工巧匠在独秀峰下苦心雕琢20年,至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王城方才完工。自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到第十四代靖江王朱亨歅,这时的独秀峰,与月牙池一起被包裹在王府寝宫之后,成为王家的“后花园”。作为高贵王权的象征,独秀峰从此与文人墨客绝缘。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桂林,为一登独秀峰,先后6次与守门的和尚商洽,甚至送名茶、绫扇“贿赂”,最终仍被拒之门外,只得“怅怅”而去。一座名山与一位名人,就此失之交臂。这是徐霞客的遗憾,也是独秀峰的遗憾……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起义军从湖南攻打桂林王城,占据王城的明末降清守将孔有德绝望中一把大火,将靖江王府的王家建筑烧为废墟,遗留下来的只有王府大门承运门、大殿承运殿基座,以及用巨石堆砌的烧不毁的城墙。

  “三元及第”延文脉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仍然看好这块风水宝地的清人将王府改为广西乡试贡院。桂林王城终于从王府宫殿回归为文教之所。据《广西通志稿》记载,清代广西乡试贡院人才辈出,其中举人5075人,占当时全广西举人人数的49.6%。历科状元有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榜眼有于建章……如今王城的南门、东西门还保存着表彰这些才子的石刻——“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

  从独秀峰上保存着的清代《祁唝增修独秀山景工记》等石刻中,我们得知:清代对独秀峰进行过全面整修与开发,在山峰周围建起了文昌、北帝、观音、财神等寺庙,在山顶新建了寿佛殿、魁星阁等——集科举考试、风景名胜、宗教活动于一身,萦绕于独秀峰的文脉,由此显得更为华丽。

  新中国成立后,在独秀峰下朗声读书的,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学子们。

  和桂林城中其他游人如织的名山相比,如今的独秀峰确实显得有些寂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开发振兴”独秀峰景区的种种设想,不时被提出。据报道,有关方面最新的决定是,在这里“全面恢复600年前靖江王府原貌”,使这座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府,成为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的一颗明珠。靖江王府将按原貌进行修缮,并修整独秀峰登山山道,增建科举文化展览馆,设立“独秀大讲坛”、“国学堂”、“汉学堂”、“戏剧院”、“抗战文化博物馆”等。

  历史的脚步,总是要不停歇地往前走的。但不论怎么走,都不能让萦绕独秀峰上千年的那条文脉失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