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平乐“穿山组群”


  桂林市区的穿山和阳朔的月亮山因“长”在景区,早就成为游览胜地而蜚声世界。近日,在平乐县南部山区发现8座神奇的穿山,它们内径大小不一,山型迵异,洞奇石美,令人叹为观止。更为奇特的是,这8座穿山基本上都集中在青龙、同安、源头3个乡镇境内,东西直线距离约40公里,而且呈“一”字连线排列。有关专家称,“穿山组群”在如此小的区域内呈现,此种景观极其罕见。  

  青龙明月 虹桥静卧  

  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展现在记者面前的“穿山组群”,有圆形的、椭圆形的、半圆形的,还有方形的。8座穿山似8张面孔,或正穿,或斜穿,或从山底穿孔,有的如虹桥飞渡,有的如明月空悬,有的如天门高矗,如龙宫洞开。而8座穿山中,跨度最大、造型最俊秀者首推位于青龙乡的月亮山。

  该山距离青龙乡政府西南方3公里的莲塘村委会自道村村口处,山势呈东西走向,横卧于一片稻田之中。山顶部有三个相连的小峰,形同笔架,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笔架山”。山之中部呈镰刀型镂空,镂空部分几乎占全山的三分之一。穿孔跨度约60米,内径高约40米。近观此山,似虹桥飞架,气势磅礴;远眺如一轮硕大弯月挂在碧空。故而自古便有“月亮山”之誉。

  月亮洞距离地面高约10米,游人轻易即可进入洞中。伫立洞中,仰望拱桥似的岩石上,众多洞孔全成鸟巢。正值暑期,洞中却清凉宜人,鸟儿或在石洞口钻进钻出,或擦岩壁嬉戏飞翔。据当地人说,每天清晨和黄昏,上千只八哥出巢归巢的景象最为壮丽。

  香炉穿山 明月高悬

  8座穿山“穿孔”大多处于山的中下部,山不高,洞也低矮,虽然游人轻易就能入洞,但如果无熟悉者带路,外人也不易发现。据悉,源头镇香炉村的穿山“穿孔”所处位置最高,乘车行驶在国道323线上,只要稍为留意,在公路西面的一个山巅处,你就能看见一个山洞形如天空一轮满月。

  香炉穿山位于源头镇政府所在地西北2.5公里的玄武村委香炉自然村境内。据目测,该山穿孔横跨内径约50米,高约30米。在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映衬下,穿山显得光彩夺目。村民告诉我们,这座山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象,山底也有一个穿山溶洞,溶洞宽约20米,高约12米,呈南北走向。往南约200米后,穿越山体,站在北面洞口,可清晰看到南面洞口的亮光。洞中蓄水,犹如湖泊,钟乳林立,千奇百怪。

  在香炉穿山南面约2公里的马山与香炉穿山相似,该穿山洞也在山的顶部,位置很高。不同的是,该穿洞为方形,形如一扇大门。在山脚仰视,穿山巍峨,高耸入云,穿洞仿佛“天门”。因此,当地人称其为“南天门”。

  位于青龙乡政府旁的青龙“穿山”,青龙乡寨宾村的榜山“穿山”,阳安乡石面山村境内的开山“穿山”、狮子“穿山”、佛洞“穿山”等,或高或低,或大或小,造型各异,令人称奇。               

  “穿山组群”演绎传说

  如此规模的“穿山组群”集中呈现,当地群众对此一直流传着穿山形成的美丽传说。

  平乐县民间故事集《宾公传奇》就记录了这些穿山形成的原因。相传,古代在桂北南部有个传奇人物叫宾公,家住青龙乡平地村的寨宾自然村,是平乐宾氏人家的始祖。他有一根能赶山移海、驱邪降魔的龙骨拐杖,青龙、阳安境内的穿山便是他用龙骨拐杖“点击”的杰作。

  当然,宾公“划山穿洞”的故事只是当地人对“穿山组群”匪夷所思的解释。8月9日,桂林工学院岩溶地质研究学者闫志为副教授来到青龙、阳安、源头实地考察,为我们解开了“穿山组群”形成之谜。

  据介绍,桂北地区在两亿年前,除龙胜、资源出现陆地以外,其余是一片浩瀚温暖的海洋,日积月累的海底沉积物演变成石灰岩,随着地壳上升露出水面。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水的溶蚀和风化剥蚀,逐渐形成众多奇特的峰丛与洼地、峰林与谷地的喀斯特地貌。而岩石表面则布满了众多石芽、石沟、石林和洼地、漏斗等地貌形态。

  闫志为说,根据喀斯特地貌规律,一般情况下山的上层有穿洞,山的下层必然也有穿洞。不过,像平乐县这般密集的“穿山组群”非常特别,而且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内更是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