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塘古圩:历尽沧桑多传奇

  店头村里的镇水塔。
 

  秧塘古圩,这是一个百年前繁华的圩市,更因有70年前的抗日战争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部、有二战期间美国陈纳德将军指挥飞机作战的“观战石”而闻名,引来不少游客。

  怀着好奇和敬仰,笔者探访了前世今生都引人注目的秧塘古圩。

  繁华圩市秧塘街

  隶属临桂县临桂镇的秧塘行政村有1000多户4600多人,自民国时期到解放以前是临桂县内规模较大的行政区。因春耕季节村民常在村前的水塘中洗秧,故名秧塘;后周边村民在此修建圩场,名秧塘街,三日一圩,现当地人皆称秧塘圩。今年70多岁,在圩旁开剃头铺的唐师傅说:秧塘圩很早就远近闻名,其知名度仅次于当时的五通圩和两江圩。3天一次的圩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秧塘古圩,有不少从湖南等地远足到来的商人。居民皆为农业人口,没有非农业户,平时耕田种地,圩日时,村民就在市场旁边的屋檐或者榕树下支起简易的杂货架,放开嗓门招揽顾客,一改往日静悄悄的场面,热闹非凡。

  秧塘圩位于田垌中,东南面除了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部有几座石山外,其余周围皆是平原,所以冬天的北风,夏天的太阳,闻名遐迩。虽然规模小,但是因为圩市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所以流动人口和货物吞吐量极大。

  秧塘文化底蕴殷实厚重。解放初期,当地依然有几股顽匪在流窜,侍机祸害乡民,老人和妇女深受其害,秧塘街附近的村民群众积极组织农民武装,配合解放军追剿顽匪,并擒获一来头不小的土匪头目。

  距其千米之遥的店头村,住有周杨二姓,村中古石塔、古狮子和古石巷道依然存留。相传宋代周姓从江西迁来此地居住,常常洪水泛滥淹没村庄,后来两姓村民携手建七层石塔一座,作为镇水之用,并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水患,村民方得以安居乐业。百年以前的店头村,40多户村民出出进进都共用一古色古香的大门,曰:“富宅里”,大门两旁是石头雕制的青龙和白虎,于左右镇守,遗憾的是,笔者没有眼福,造访的时候,青龙已经不复存在。

  曾经的“军事重镇”

  历经沧桑,作为民国时期桂林机场之一的秧塘机场,在中国民族的解放历程中举足轻重。

  距离秧塘圩数千米之遥的秧塘机场,建造在一块叫七里坪的平整宽大的平原上,因地处原秧塘区得名,位于现在的临桂镇和四塘乡之间。机场呈东北—西南向,周边山峰林立,有鸡冠、大皇、平顶等,中间为低洼存水地带,遍布荆棘、灌木和水坑。1933年因军事需要修建,当年完工,次年下半年部队进驻。

  出生本地,后来到铁路上工作的朱师傅,今年76岁,一辈子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告诉笔者,“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空军力量十分薄弱,可供作战使用的飞机仅有90余架,面对日本空军进逼,中国当局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特别希望得到美国的空军支援。但是,美日尚未公开宣战,1942年6月11日,美国空军将领陈纳德,首次率援华志愿航空队的战斗机到桂林,以秧塘机场为前沿基地。第二天就和入侵的日机发生激战。次年5月,陈纳德晋升准将军,“飞虎队”改编为第二十三航空大队,辖3个中队,有军官39名。6月,增调1个中队驻桂林市。12月,驻桂林美籍官兵有数百名。

  朱师傅带着笔者数人,穿荆棘越灌木,登上当年陈纳德将军指挥飞机的“观战石”,这里视野开阔,一览无遗,远处拔地而起的山峰,如利剑竖在蓝天之下:鸡冠山十二重崖,是当年空军“飞虎队”的指挥所。等待执行任务的战斗机,都掩藏在指挥部附近的“飞机窝”里,空中勇士们的营房则在“观战石”对面数千米远的石山下。在这里,援华抗日的美国飞机和中国空军并肩作战,屡立战功,击落击伤日军飞机几百架。

  在街头巷尾,谈及当年美国空军“飞虎队”英姿和雄风,以及服务空军指战员的附近村民,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无不佩服,个个竖起大拇指。“据长辈们讲,美国飞机力大无比,起飞或降落,其螺旋桨送出的风,常常把在远远观看的放牛娃们的斗笠吹翻。”不少老人津津乐道“飞虎队”美国空军的奇闻趣事。

  华丽转身印证巨变

  漫步秧塘,从飞机场遗址到古圩内外,再到周边村落,笔者感触良多:“飞虎队”不复存在,七里坪上空蓝天白云;秧塘古圩,告别了人山人海的喧啸场面,区公所和乡公所,办公遗址早已经被改作他用,渐渐淡出村民们视野;店头古村镇水塔依然存留,只是经日晒雨淋,世事沧桑,其塔身略有裂缝而已;与古圩数百米之遥的小山头村,一个种榨菜,制酸菜而远近闻名的特色村落,也闻不出酱菜的香味。往事历历在目,秧塘华丽转身,见证时代巨变。

  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部仅存遗址,但是在其停放蓝天雄鹰的机坪上,一个厂房林立,水、电、路三网皆通的新兴的工业城正在崛起;秧塘机场虽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距其不远另一个更大更雄伟的两江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