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宫"寻宝 网络记者遭遇"漫天大雪"

巴马水晶宫溶洞之中正在以百年0.92cm的速度成长的钟乳石石毛(雪白管状物)。 李耿摄

    奇形怪状、洁白清亮、闪闪发光的“水晶”,漫天的“雪花”,五彩斑斓的“神塔”……走进百色“水晶宫”景区,让人如同进入了梦幻的海底宫殿。12月26日,2010年广西网络行采访团的记者们就来了一次“水晶宫探险”。

    2004年6月的一天,有几位村民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发现一个神奇美丽的岩洞,洞中到处可见奇形怪状、洁白清亮、闪闪发光的钟乳石,“水晶宫”因此而得名。

“寻找喀斯特神话”的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们在巴马县水晶宫溶洞之中参观采访,拍摄新生的钟乳石。 李耿摄

    初入水晶宫,寒冬的冷意就完全被隔绝在外,全身的寒意立刻被温暖所包围。来自各地的网络记者们纷纷脱下厚厚的外套,兴奋地举起“长枪短炮”,开始“探秘”之旅。

    沿着蓝色的地毯,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便展现在眼前:洞顶倒挂着的水晶钟乳石,如宫灯五彩缤纷,如宝剑寒光四射,如神塔银光闪闪,如彩虹飞架苍空,白色的点点“雪花”漫天飞舞,瀑布从天而降,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

    据了解,宫内为廊道状的中型洞穴,总长度1000多米,宽8至50米,高10至80米。洞内空气负离子高达36000—39000个/立方厘米,高出洞外10倍以上,是理想的“天然大氧吧”。经过专家论证:这个溶洞内的钟乳石约有30万年历史,现仍处于生长和发育期,其中的卷曲石、鹅管石的形态、密度、规模、发育程度都是国内外罕见的地质奇观。

    与其它溶洞相比,水晶宫有两“绝”,第一绝就是“多”,各种各样的石笋、石钟乳、石柱等应有尽有,大量的鹅管、卷曲石、石毛、石发、石花等罕见的溶洞奇观在这里密集分布。水晶宫的第二“绝”就是“白”。在这里,象这样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奇特景观随处可见,水晶宫也由此而得名。

巴马县水晶宫溶洞中仍然处在成长期的钟乳石笋,因为还处在生长期,所以石笋以及下部都是雪白色的。 李耿摄

    链接:

    “雪花”地质学上叫“石花”:形成条件十分苛刻,它是溶洞壁或钟乳石中渗透出的毛细水和薄膜水中的碳酸钙缓慢凝结成的晶体,有时要数百年才能增长一厘米,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与普通常见的方解石相同,是方解石的同质异晶体,其比重和硬度较之略高。这种“石花”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至今仍只发现于很少数的洞穴中。它的形成需要万年以上的时间,并且面积不会很大。
鹅管:即钟乳石发育过程中最初的造型,自洞顶向下生长,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呈空心细玻璃管状。如洞内环境洁净无污染,便常能造就色如白玉、质似凝脂的鹅管。溶洞顶向下生长的上下基本一致的细长中空的钟乳石。
卷曲石: 螺旋状或扭曲向上的钟乳石。常侧向自由生长,有的呈发髻状,显示出不单纯受重力影响的特点。其成因尚未有一致看法,有毛细作用、气溶胶作用、蒸发作用等成因说。从中国情况看,它生长于非常湿润的封闭环境中,这种条件一旦被破坏,卷曲石就会停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