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文庙


 武宣县历史悠久,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它的六月岩、社王山和陈家岭等地居住活动,繁衍生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中留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武仙县,明宣德六年(1431年)改称武宣县,沿用至民国不变。

    武宣文庙又称“孔庙”,是人们专门用来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距今已575年。它位于武宣县城南街,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朱红粉墙。宽43米、深117米,占地4760平方米,比恭城孔庙大了1160平方米。

    文庙的布局很讲究,显得庄严肃穆。它由棂星门、戟门、状元桥、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要部分组成,还有左右厢房、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东西斋和武皇殿等附属设施。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它高15米、宽20米、深24米,为重檐歇山两层楼阁,气势雄伟,有着浓厚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大成殿面宽三进,三间进深,四面如廊环绕。殿顶为黄色琉璃瓦面,青绿色印花滴檐,岔脊飞翘,美丽壮观。脊山花装饰泥塑,正脊上面还配饰琉璃烧制的“双龙抢宝”。

    大成殿的重脊和角脊上,还装饰有形态各异的神兽,其作用应该为求祈风调雨顺。在四面的翘脊下面,各有一个铜质的风铃和泥塑的人物造像。封檐板上,则雕刻着各种花木花卉。

    整个大成殿的建筑结构属架梁穿斗联合结构,4个石质柱基础承垫4根木质金柱,支撑着整座大殿的重心。12根木质檐柱承托着四面出檐。在大成殿的正梁上,正书一行“道光十五年岁次已未季冬月谷旦武宣县知县润庆教谕王维新、训导肖节青暨阖邑绅士重建立”字样。

    镀铜的孔子像就立大成殿内,像通高4.6米,座高0.9米,像身3.6米。它形象高大、神情严肃。

    殿前是“乐舞台”,台基由青条石砌成。“乐舞台”长9米、宽5.5米、高1.1米,是每年春秋仲月祭祀孔子时佾生时演奏古乐的场所。从“乐舞台”下面是一个天井,左右是东西两庑。天井前面是三开间的大城门,东西两侧是乡贤祠和名宦祠。门前15米处是泮池和状元桥。状元桥往前则是棂星门,棂星门的两侧分别是“腾蛟”、“起凤”小门。状元桥再往前,就是状元门。状元门的东西两侧,是厢房和“礼门”、“义路”两个小门。在大成殿的后面,西边有一个“东西斋”。

    文庙初建时,当时的知县张逊鼎把它建在县城南门的左侧。明崇祯五年(1632年)的知县孙光启又修建了尊经阁和辛、巽二门。清康熙七年(1668年),文庙被迁到北门外的李氏居场,仅仅建成殿庑戟门。康熙九年(1607年)又迁回现在的地方,还重建了殿庑门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大成殿的启圣祠,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明伦堂,雍正六年(1728年)增修戟门宫墙、名宦祠和乡贤祠,历时7年。


大成门。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它高15米、宽20米、深24米,面宽三进,三间进深,四面如廊环绕。


孔子像通高4.6米,座高0.9米,像身3.6米。


大成殿的重脊和角脊。


岭南建筑罕见的葫芦形木质托檐。


大成殿架梁穿斗联合结构的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