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六塘古风来

观音山

湖南会馆

羊明街一角

六塘清真寺

闲邪

  六塘是桂林的四大古镇之一,早在唐朝时期,六塘古镇只有一个古老的羊角堡,古镇就是在羊角堡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而成的。羊角堡其实是当时的一个军事驿站,位于古镇现在的羊明街,专供来往传递军事信息和在外执行军事任务的军人路过短暂驻扎。

  六塘古镇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许多街道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木质建筑。街道两旁座座相连的木屋是古镇的一大特色,木屋大都不高,3-7米光景。走在古镇的街道上,小巷深处传来的小贩吆喝声,错落有致的木屋内传出的叮当声,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阵阵古朴的气息。

  古镇曾经富甲一方,有许多名胜古迹,街内建有高大宽敞的湖南、江西、广东、十洋、灵川会馆及广西迄今保存下来规模最大、工艺最佳的清真寺。其中清真寺和湖南会馆经历代多次修复后,现保护基本完整。

  六塘清真寺约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毁于战乱,道光年间重修,迄今为广西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清真寺。六塘清真寺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在寺中大殿的左右门上方有“闲邪”和“存诚”四个字。

  坐落在古镇羊明街的湖南会馆,高两丈许,整个会馆共有四进间,每间中间为大厅,两旁为卧室,所有厅室一律木质结构。一进间还设有大堂和戏台,以前镇上群众和馆内投宿人员经常在晚上齐聚大堂,聊天看戏,其乐融融。湖南会馆虽然历经沧桑,但馆内墙壁上的木雕花鸟、狮形图案保存尚好,图纹清晰可见。湖南会馆解放前曾重修多次,重修时所刻捐款碑文虽然破损,但仍依稀可辨。据古镇人介绍,清代乾隆年间,镇上众多会馆经常住满外地来的客商,最多时达到400多人。仅湖南会馆满员时就有近百人,住宿的大多是到古镇贸易的外省商贩,古镇的繁华可见一斑。

  六塘镇是古代自桂林通往柳州、南宁、玉林、梧州等地的要道。过去,每10华里为一塘,因其距临桂60华里,故称六塘。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此设有巡检司;六塘镇客商如云,贸易红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新制布裘》诗提到了六塘镇生产的“桂布”,《新制布裘》诗云: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诗中“桂布”,即六塘麻布,此诗是针对当时京城官员和百姓喜穿桂布衣服有感而发,字里行间形象地描述了六塘麻布“色泽光亮,体态浓稠”的特点。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初唐朝建国时,六塘古镇人就已开始种麻织布。到9世纪初的中唐时期,六塘麻布以优异的品质享誉朝野。有史料称,当时有些官员内穿麻布衣服上朝,唐文宗非常诧异,遂问其故。官员答回,此布产于桂州(桂林)临桂六塘,外表虽粗糙,但厚实耐穿保暖。唐文宗对这种俭朴的品德非常赞赏,于是“亦效着桂布”。满朝文武上行下效,纷纷穿桂布衣服。桂布因此源源不断运进京城长安,成了朝廷贡品。不久,长安城许多百姓也喜欢上这种质朴保暖的麻布衣服。

  此外,六塘古镇的民间文化活动自古以来都非常活跃,比较有名的是彩调、山歌、斗鸟、斗鸡、舞龙、舞狮等。其中斗鸡是古镇一绝,古镇的斗鸡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历史悠久,早期的六塘斗鸡由当年的老辈好斗鸡者从中原一带(即现在的河南)引进公斗鸡与本地的良种母鸡杂交繁育而成。六塘斗鸡以易于饲养、体形适中、打斗灵活、脚头狠、嘴头快、爪盘准,上下蹿,左右蹦的特点而闻名。古镇斗鸡代代相传,每年的春节都在镇中心举行盛大的斗鸡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