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春到桥渡

历经八百多年,还在发挥作用的贡陂堰

读书岩石刻

谢氏公堂前的小石狮

桥渡春色

庭院满春

谢氏东公堂

  春到桥渡,美不胜收。百花盛开,把桥渡点缀成一幅画一首诗。桥渡依山傍水,村前有弯弯的万乡河的灵气,村后有玉屏山翠绿的生机。河的两岸,山的中间,桃花点点,火红一片;河的两旁,杨柳依依,油菜金黄,蝶飞蜂舞。河面上,古色古香的石拱桥横跨两岸,桥下竹筏轻划,水花轻吟,流水涓涓。鹅划动轻波,群鸭合唱;肥沃的田野,飞鸟在中央或休憩或飞翔,好一派水乡风情。

  桥渡村属全州龙水镇,西距全州县城7公里,10余座古码头分布在村头至村尾。据族谱记载,该村为东晋名将谢云后裔。谢姓与王姓自古联姻,古有谢氏女词人谢道韫与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结合的千古佳话,明代两姓在南宋为官之人同住乌衣巷,桥渡祠堂有“玉树堂前同叩首,乌衣巷内共进香”之牌坊,记录了这段历史佳话。

  桥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全州县志记载该村有进士四名:明代的谢良瑾、清代的谢济世、谢庭琪、谢庭瑜。其中最为传奇的是“铁面御史”谢济世。谢济世(1689—1756),字石霖,号梅庄。幼年好学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十二岁曾代父作《观风制艺》一文,被称作神童。20岁中秀才,当年秋乡试中解元,24岁殿试中进士,38岁时考选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他一生四次被诬陷,三次坐牢,两次丢官,一次充军,一次陪斩,九死不改其节,历尽坎坷,为民请命,不畏权贵,嫉恶如仇,一生铁骨铮铮。他著有流传后世的《梅庄杂著》《大学注》《经义评》《西北域记》等著作,书中名句“不退不远,大学所讥,世间君子少,小人多,已败露者不行放流,未败露者益无忌惮”,发人深省。

  桥渡村头,在一石山的中央,有一巨大的岩洞,洞中崖壁上刻了数幅石刻。岩洞口有巨型石刻“龙洞清溪”四个大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据说这个洞是谢济世幼年常来读书的地方,后来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做“读书岩”。现在,“读书岩”边坐落着桥渡初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培养着桥渡的优秀学子。

  紧邻读书岩的是贡陂堰,为古代人工灌溉水利工程。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由当时万乡人(今龙水镇)刘霆捐资倡修,距今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它由堰堤、引水沟、渠道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堰堤自山川河段到万乡河段1公里,主体工程堰坝长636米,全堰都用1米以上的条状青石砌成,石堤下用松木纵向排列铺垫固定保护堰脚。同时,在堰堤上开凿大大小小的泄水天平,水量大时,用来排水排沙,水量小时,堵塞抬高水位,增加蓄水量。修筑渠道7条,主渠道5公里,灌溉面积2000多亩。贡陂堰是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灌溉设施,该堰设计科学,石条阶状,上宽下窄,逐级内收,构筑精巧,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项目,荣获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奖,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桥渡还留有明清的古建筑,东西两座祠堂,青砖黛瓦,木门木窗,经历风雨后,虽然有些斑驳残旧,但依然不减当年端庄风貌。门前摆放两尊威严的石狮,早已被人们抚摸得油光可鉴。公堂内,先人名流的大幅人物画与人物介绍挂在墙上,让后人了解桥渡历史底蕴,瞻仰前人的丰功伟绩,传承桥渡的历史文明。

  桥渡的几处泰山石敢当与别处不一样,很是特别,碑身刻的是“南无阿弥陀佛”,顶部却是阴阳太极图;它们并不在房屋前,都矗立于大小桥边。这样的碑桥渡有三个,分别在桥渡初中后门的小桥边、桥头小学旁边后面的水沟桥边,以及过桥渡大桥的桥头边。这样传达佛道的善意,可见桥渡百姓自古以善为美的民风。

  时代在发展,桥渡在变化。桥渡的优质良田,目前被全州县人民政府列为“水稻核心示范区”,将投资百万,打造“稻香公园”,在示范区实行土地流转,合作社与种粮大户承包耕种,全面实行农业现代化生产。

  春到桥渡,美不胜收。桥渡的美,美在鲜花盛开,美在江面飘来的悠悠渔歌,美在枝头鸟儿的欢唱,美在码头上妇女洗衣的笑声,美在田野里拖拉机耕田的轰鸣,更美在那丰厚的历史底蕴里,美在勇立潮头,开拓创业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