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海宜州 会唱歌的城市

——宜州市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纪实

三姐故里美如画。 黄树雄/摄

歌仙桥晨曲。 马 境/摄

千人彩调扇花表演。 杨叶成/摄

古龙河漂流。 李增英/摄

仙境龙舟岛。 李增英/摄

祥贝大水车。 徐国环/摄

宜州市旅游景区导游图

 

  自2013年宜州市被列为广西首批重点规划建设的特色旅游名县以来,宜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工作要求,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强化措施、科学整合,加大旅游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软、硬件建设,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创建特色旅游名县的浓厚气氛,确保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创特”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抓宣传促市场

  明确形象定位,唱响宣传口号。宜州已明确把“三姐故里·歌海宜州”定为城市旅游形象主题定位,把“唱着山歌等你来”定为旅游宣传主题口号。与此同时,旅游宣传推介形式多样。一是积极参加国家和自治区主办的旅游交易会、展销会等宣传促销活动。借助上海国际经济文化交汇大平台,主办第二届广西“三月三”民俗文化进上海“壮乡情·中国梦”活动;二是今年5月,利用河池组团赴台湾开展文化交流与旅游推介活动,在台湾台北市、台中市和花莲县巡回演出宜州大型歌舞彩调剧《刘三姐》,备受台湾各界欢迎;三是建立“宜州旅游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推介宜州旅游信息,与知名旅游电商合作,开发智慧旅游;四是加强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力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刘三姐故乡行》《乡约》《我要上春晚》等节目,与广西电视台合作录制《周末去哪里》《走进宜州》等节目;五是每年到南宁、柳州、桂林等主要客源地举办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推介活动,邀请区内外媒体记者和旅行商到该市考察旅游景点线路。

  抓品质出精品

  围绕特色打造特色旅游精品。一是挖掘下枧河流域优美的山水生态资源,开辟大水车、易水湾、龙洲岛观光游及下枧河沿岸山地自行车自助游、徒步游等旅游项目,打造山水文化休闲游;二是挖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仙山摩崖石刻,冯京、黄庭坚、徐霞客等人文资源,以及白龙洞、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宜州博物馆等资源,开辟历史文化古迹游;三是成立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挖掘刘三姐歌谣、彩调剧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把彩调文化引入景区,开辟刘三姐民俗风情游;四是挖掘西竺寺石佛、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资源,开辟宗教文化游;五是整合宜州蓝祥长寿文化资源与乡村绿色生态资源,深挖“中国长寿之乡”文化内涵,打造长寿养生文化游;六是发挥宜州作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和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优势,开发丝绸文化游;七是挖掘怀远红军标语楼和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资源,开辟浙大西迁红色文化游。

  抓项目促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激活项目开发。宜州相继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宜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宜州市旅游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2014年安排1000万元、2015年安排2000万元旅游专项基金用于旅游发展项目建设,整合相关部门投入到涉及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达到7000万元以上。全市社会投资办旅游超过14亿元。“刘三姐风情旅游区”已列入广西2015年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23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2亿元;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7亿元。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拥有床位数1万多张,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1.84人/天;旅游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23.5%,通过发展旅游业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增加收入约1100元。

  “创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宜州将继续克难攻坚,巩固创特成果,努力把宜州建设成为特色突出、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安全卫生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该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宜州的旅游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游名片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

  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

  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

  中国长寿之乡

  中华诗词之乡

  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广西十大节庆品牌

  刘三姐故里:国家AAAA级景区

  会仙山:国家AAAA级景区

  古龙河:国家AAA级景区

  西竺寺:国家AAA级景区

  拉浪景区:国家AAA级景区

  板栗林景区:国家AA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