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湿地游客如织。
▲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湿地玩耍,一些村民便在码头开起了农家乐。
为了保证水葫芦不再泛滥,管理局请村民每天清理。
“今年国庆期间每天都有数百人来游玩……”近日,记者在会仙湿地采访时,临桂区会仙镇毛家村的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湿地环境的改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会仙湿地位于临桂区会仙镇境内,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上世纪50年代,湿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随着周边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加剧,开荒造田和围湖造塘等逐渐蚕食湿地,至今湿地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
为恢复和保护会仙湿地,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试点建设“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同年,市政府成立了桂林市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处,临桂县政府成立了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局,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和湿地管护等工作。经过三年时间,在管理局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湿地已经焕然一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游玩,也给村民带来了收益。
几十年湿地面积锐减19平方公里
近日,记者随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局(下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从一条笔直的马路走进会仙湿地的七星村码头,一排排小船整齐地在码头等候着。
“你们又来了啊……”见到工作人员,村民非常热情。正是上午,休息区旁边的一个池塘里美人蕉开得正旺,十分惹眼。
“这是我们实验的芭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净化水质,近年来他们引进了不少品种的植物进行培育,美人蕉就是其中一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会仙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湿地内有开凿于1300多年前的相思埭,又叫南陡河、古桂柳运河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上世纪50年代,湿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随着周边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加剧,开荒造田和围湖造塘等逐渐蚕食湿地,至今湿地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同时水质也受到了污染。所以他们现在要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来改善水质。
成立机构,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为恢复和保护会仙湿地,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试点建设“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同年,市政府成立了桂林市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处,临桂县政府成立了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局。
目前,该局有工作人员16人,而且大多为年轻人。
机构有了,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湿地生态系统或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管护,管理局成立后,他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洁净湿地,清除有害生物。
“以前水葫芦太多了!”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在管理局没成立前,由于没有很好的管理,每到春夏,整个湿地河道内都是水葫芦,村民出去都是靠船,由于水葫芦太多,船根本没办法过,只好一边拨开水葫芦一边划船,同时大量的水葫芦腐烂后也对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局花了大力气,最开始他们进行过多次水葫芦清理,但是由于当时正是其生长旺盛期,所以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今年上半年,管理局利用季节的变换,在水葫芦进入生长的衰退期进行全面打捞并在相思埭上游架设拦截网,从源头上控制水葫芦进入湿地。还组织人力大面积地清理。记者乘船看到,如今水面上基本很难看到大面积的水葫芦,船只可以顺畅通行。为了保证水葫芦不再泛滥,如今工人依然在水面上认真打捞“漏网”的水葫芦。
管理局的邓副局长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管理局已投入资金35万元,人力2000个,打捞面积20多公顷。同时,还与当地村民一道组织人员定期清理公园辖区内福寿螺等有害生物,并清理运河渠道的淤泥及障碍物,收效显著。记者看到,经过努力,如今的水面上基本看不到水葫芦的影子,村民在河道内自如地来回穿梭,水质也变得清澈,随处可见鱼儿戏水、野鸭飞跃,湿地慢慢恢复了生机。
另外,为了保护河堤、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湿地植被,今年4月,管理局在临桂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购买苗木和组织人员,在湿地核心的毛家村和七星村4000多米的河道两岸,种植垂柳400株,桃花865株。今年冬天,计划在会仙湿地公园范围内种植水杉、水松、风杨、青枫、红枫、银杏等乡土树种和彩叶树种,营造湿地景观。针对会仙湿地里的水生植物比较单一、观赏性较差的问题,今春在毛家村湿地范围营造了50亩的荷花景观,在七星村的湿地范围营造了50亩的芦苇景观,并计划在今冬明春再营造500亩的水生植物景观,计划种植的品种有荷花、唐菖蒲、水生美人蕉、鸢尾等。
“为了工作,我们都学会了撑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以前都不会撑船,每次工作或者执法出行困难,有时不得不请村民帮忙,十分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有时间,他们都会跟着村民学习撑船,现在大家基本掌握撑船的技巧了。
管理局还加强与公安、林业、渔政等部门的联系,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制止。
统一管理,让农民在保护的同时增收
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湿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因历史原因,会仙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权属大部分为村集体所有,特别是公园内旅游开发现状较为混乱,存有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当前的湿地旅游大多是湿地周边村屯自发组织经营,为争客源,经常出现群体打架斗殴事件,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是一些村民得知湿地开发在即,为多得利益,出现了围湖造塘、围堰造景、抢占抢建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管理局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落实管理权属,在做好管护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当地村民在合理利用中受益,使他们自觉地融入到保护湿地的队伍中来。经多方努力,2014年3月18日,会仙湿地公园旅游开发责任公司成立,并与核心区域的毛家、七星等几个村签订了旅游承包协议。目前公司已经营运,管护水域面积达2000多亩。在此基础上,管理局还以旅游公司的名义租赁湿地公园内的田地,在营造景观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管理权属,以便加强对湿地的管护,到现在为止,已签订合同1000多亩。
邓副局长表示,边界清晰、管理权属关系明确是管理好湿地公园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后,湿地的旅游也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为了维护秩序,管理局每天都会派工作人员来督查。
目前,湿地内的每个村都有上百条船,大家都排队按秩序接待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有上千人来游玩,大量游客的涌入,也让这里的农家乐兴旺了起来,一些村民在村内或码头附近开起了饭店。
“一条船一年收入几千元不成问题。”村民表示,目前他们只是赚撑船的钱,以后还要开农家乐卖旅游产品等,他们对此非常开心。
湿地环境的改变、旅游秩序的规范,让村民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我们想搞一下绿化……”在七星村采访结束时,村民拉着管理局工作人员的手说,现在村里的旅游慢慢上了轨道,他们正在建设一个停车场,同时也希望管理局能支持他们搞村道绿化,只有环境好了,才能留住游客。
看到村民这么有信心,管理局也信心十足,下一步,计划在今年实施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二期),请有资质的单位对会仙湿地地形地貌继续进行测绘,在此基础上做出总评图和修建性详规,再按修建性详规和批复的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同时,争取完成旅游接待中心装修并试业;在新租的土地、水域继续种植桃花、荷花等植物,营造景观,美化会仙湿地;最后希望争取湿地周边的村庄都加入到湿地旅游公司,以便统一管理、恢复、开发会仙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