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与明代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11月7 日,上思县在南宁举行了上思县“上思与明代历史文化”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将于11月16日-18日在上思县举办,届时,将有来自国内30余名研究明史的专家参会。新闻发布会上,上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覃世东在会上介绍了上思县“上思与明代历史文化”研讨的有关情况。
覃世东向媒体记者诵读了在上思县民间完整、有序流传数百年,但却在历代史志里没有记载的一首词——《叹世赋》:孔门七十二贤,难睹贤贤易色;云台二十八将,空闻将将封侯;生寄死归,寒来暑往;寿八百年之彭祖,惜也云亡;夭三十二之颜回,痛乎天丧;钟吕笑归逢岛路,夷齐空饿守羊山;秦皇筑万里之长城,阻不得西逃之去路;吴王积千层之铁锁,拦不住东下之长江;人情若春雨秋霜,世事桑田变沧海;黄巢杀人八百万,自命难逃;苏武牧羝十九年,忠心何在;无贵无贱,同为枯骨;自南自北,自西自东,空有飘魂;流落他乡千千,寻埋荒野万万;嗟呼父母,谁是儿孙;世上恨无千岁草,山中空有百年坟;燕子年年鸣春,子规夜夜啼月;无由解说,枉断人肠。
这首时而“慷慨激昂”,继而“悲天怜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辞赋,其准确作者,至今仍未最终落定。由此,联系上思数百年来,尚未得到解惑的诸多历史谜团,上思县委、县人民政府经过几年筹划召开的“上思与明代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广西历史学会、广西文物局、防城港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在2011年11月16日至18日于上思隆重举行。
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上思县与明文化的研究,上思县政府这样解释:上思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空间,为什么却只是开展明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可置否,根据史籍记载,自秦朝起,上思就划入了秦中央设立的象郡之地,至今已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后,自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始在上思设“瀼州”,如今也已是一千三百多年。而在远古时代,上思已是属于我国百越民族重要支系——骆越民族发详的居住地。
迄今,上思不仅仍然遗存有令史学家叹为观止的骆越民族延续的文化特质——石狗图腾,而且在公正乡信良村那笃屯、叫安乡那荡村等相继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出土,这充分说明上思境内在几万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成为原始社会的一部分。此外,在十万大山之中,从隋朝起开凿的千年古道,至今还散发着古代气息的芳香。
相关资料:上思与明代历史文化的关注点
多年来,上思县委、县人民政府一直重视对上思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并从人、财、物上支持对有关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特别是2008年,在上思出土两座“三合土”棺椁后,县委、县政府更是组成了专门的课题领导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上思历史文化的课题调研活动。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课题调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带出了如下上思与明代历史文化的关注点:
1. 2008年10月,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并出土了两座明代 “三合土”夯制的棺椁。随后,广西文物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医科大学等机构专家,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发掘。
经专家认定,这两座密封和保存完好的“三合土”的棺椁,在广西属首次发现,在国内亦属罕见。据对棺内出土的部分文物确定,棺椁为明代墓葬。
上思“三合土”棺椁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轰动和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1、2、4、7、9、10等频道相继在《科技博览》、《走进科学》、《百科探秘》、《发现之旅》等栏目进行了多次重播。这是国内同类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录制、重播频道最多,而且又是收视率比同类节目最高的节目之一。另外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湖南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及深圳卫视相继播出。
2.上思的历史地名,特显古老骆越民族文化的特色,这就是“那”字文化。但是,古代时期却又有着如“明江”、“凤凰山”、“应天池”、“官皇村”、等与壮族习俗相去甚远的地名。为什么地处边陲的十万山,却有着与明代历史文化渊源如此密切的地名出现?其历史原因,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3.上思出土两座“三合土”棺椁,引起国内文物考古界和广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据判断,棺椁年代为明代,墓主人真实身份有待确定。但从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看,可以排除为本地墓葬,进而透露出墓主身份的不凡,有王侯墓葬气息。在民间传说和部分小说,乃至影视剧,又把明朝建文帝出亡后的行踪与上思十万大山牵扯在一起,由此引起人们诸多的联想和猜测。
4.史籍明确记载,明初上思十万大山有群象出没,引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关注,曾派兵二万驱捕,随后明王朝专设“驯象卫”机构,驻扎于上思凤皇山一带。
史籍还记载,朱元璋自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开始在上思设置“驯象卫”,九年之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又将“驯象卫”迁至横州(今广西横县)。
如果说“驯象卫”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捕捉、驯化野象,以供朝仪之用。然而,在各种史料的记载里,十万大山并不产象,也不是象群出没的地方,至今,在当地,一直未见过大象的遗骸或遗骨。绵绵数百里的十万大山横亘于宁明、上思、钦州、防城等地。为什么朱元璋偏偏把“驯象卫”设在上思?如确有“象出害稼”,也没必要兴师动众“命南通侯率兵二万驱捕”!再说,为什么过了九年,又把“驯象卫”移至没有“象出害稼”的横州?
此后,上思的民间里有了:明朝初年,朝廷派出浩浩荡荡的工匠在十万大山开凿一处地下宫殿的传说。并于2008年在一处古称“官皇屯”的山坡上出土了两座仿明皇陵“北斗七星”葬式的“三合土”棺椁。而横州也有了建文帝住持“佛寿寺”十五年,并且留有“御笔”亲书“万山第一”的史料记载。
难道朱元璋早已在冥冥之中,预料到他嗣立的孙子——朱允炆日后会遭不测,继而为他安排了最后的归宿:横州——十万大山——上思?!
5.史籍记载,上思从唐贞观初年始设“瀼州”的“羁縻”土司制,到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土归流”止,期间历经了八百多年的土司统治历史时期。其中,仅宋朝黄氏土司则延袭二百多年。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派杨景南下征剿广西,返京时,朱元璋特意问起广西土司黄、岑两氏族所辖情形。为什么上思的土司格外引起了明皇的极大关注,其中有什么历史隐情?
史料记载,广西大多数的土司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有的甚至延续到民国初年才被实行“改土归流”,而地处边陲的上思却比之早了数百年,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