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捕鱼海钓,海上观光,原本是件休闲惬意的事情,但如何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促其健康发展,却一直让北海不少部门头疼不已。
面对已经形成的市场需求,极具滨海渔家特色却又一直摇摆在政策空间之外的“海上游”,能否真正乐起来?
隐形市场的壮大
9月28日,从成都来旅游的张先生一家3口人,悻悻然离开了位于北海市北部湾广场的一家旅行社门店,“风浪大停航,没法去玩海上渔家乐,太遗憾了!”
亲海、玩海的“海上渔家乐”,已经成为众多内地游客来北海后最为向往的玩法之一。张先生就是听人介绍慕名而来的。
“海上渔家乐”项目在北海也称“海上游”,渔民转产转业、旅游市场的培育壮大,是这一项目兴起的重要原因。自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后受划界影响,北部湾渔场中方捕捞范围缩小,加之柴油涨价及过度捕捞因素,在政府的扶持下,一批渔船转产改造从事起休闲渔业。记者了解到,2002年至2009年间,北海10千瓦以上渔船减少了380艘,设计转产转业渔民2000多人。随着北海旅游业发展,接待人数不断攀升,具有北部湾滨海特色的“海上渔家乐项目”也迅猛增加。从前几年近岸的小渔船偶尔搭客游玩,到现今成团接待,上规模,北海“海上渔家乐”已逐渐形成了一个隐形的大市场。经营海域从北海南面的侨港海域已经扩展到廉州湾,甚至涠洲岛、铁山港海域。
据北海海事部门统计,目前通过渔船改造或私自新建的“海上游”船舶已经超过50艘(包括旅游快艇),比去年增加了25%,而这一增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北海“海上游”已经在国内旅游圈内有一定的影响,成为众多旅行社在北海力推的一个项目。每年4月到11月间是“海上游”的旺季,最高峰一天一艘船能跑5个来回,而一年下来北海的“海上游”游客保守也有数万人。
日益突出的管理难题
相较于不断爆发的市场潜力,管理盲区亦显突出。记者了解到,在已经投入运营的50艘海上游船艇中,仅木质船舶就有26艘,玻璃钢质船舶23艘,钢质船舶5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从事“海上游”项目的除了3艘钢质船已纳入客船管理外,其余船舶管理仍为空白。
今年8月初,自治区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文件中,将规范北海“海上游”非法载客旅游行为作为全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北海市在7、8月间,开展了21次联合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非法行为仍然难以形成打击合力,难以形成治本效果。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海上游”船舶的相关管理规范,有市场需求的“海上游”船舶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得到相应合法有效的营运证书;其次,北海“海上游”船舶绝大部分为个体所有,少数船舶挂靠的公司也是有名无实,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公司化管理机制,缺乏有效地安全管理,部分经营者为获得更多游客,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随意停靠、航行,不具备相应定位、救生设备,海事搜救难度大。“这些盲点有可能因为管理不到位,极易出现重大安全隐患!”采访中,海事部门负责人提及“海上游”神情严峻。
“海上游”期待走向阳光
“如果规范的好,海上渔家乐将是北海旅游的一个亮点,这对内地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北海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仍处于灰色地带的“海上游”能够走向阳光。
纳入规范管理,确保安全和服务质量问题也成为众多经营户的心愿。今年3月才新近加入“海上游”经营大军的一位船东向记者介绍,为保证安全,他专门选用巴西铁木,新建了两艘20米长、4.5米宽的游船,现在他的船吃水达到1.5米,能抗风4级。像这样的船已经有15艘。“我们现在都希望自己先自律起来,把安全性能提高,不能因为一个人出了事情,而对整个渔家乐行业造成不好的影响!”他说。
在采访中,不少人认为,对“海上游”不能简单地因噎废食,对待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完全可以打造成北海旅游新品牌的“海上游”项目,应多方合力寻求更好的整治办法,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海上交通主管部门,北海海事局负责人提出建议:从渔业转产解决就业、拉动消费、树立旅游品牌等多方面考虑,建议从自治区层面出台相关行业管理办法,规范“海上游”经营行为;成立“海上游”相应管理公司,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将运营船舶工作程序化、活动规范化、行为文明化;建议设定“海上游”停泊地点及经营航线和海域范围;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范围、执法流程、执法标准和监督检查办法,搞好协调配合,促进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