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临桂县会仙镇睦洞村委支书秦长息来到七星村码头,“你们空着,就捞捞湖里的水葫芦啊。”看到正在码头泊船等游客的村民,他笑着说。“在去年冬天时,我们组织村民洒了几次药水,但今年几场大雨,从上游又冲来大片水葫芦,难治啊。”看着铺满厚厚一层水葫芦的桂柳运河河面,秦长息有点无奈地说。
“不光我们村这段河面满是水葫芦,就是整个运河,整个眭洞湖里,现在到处都是水葫芦,我们撑船都比以前累多了。”正在捞着水葫芦的秦代嫂说。
村民们在铺满水葫芦的河道中艰难行船
村民们所说的睦洞湖,湖中心不但有条远近闻名、历史悠久的桂柳运河,更因为它是会仙湿地的核心地带。会仙湿地是目前广西湖泊类型湿地中最大的一片湿地,也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具研究价值的典型喀斯特岩溶湿地,更是一个“准国际重要湿地”,因为按照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包含适当生物地理区内一个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的一处具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独特的范例,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而这样一片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除了饱受水葫芦等外来生物侵袭外,还面临着水域面积在逐年减少,湿地功能几近丧失的危险。会仙湿地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半个世纪,会仙湿地“缩水”四分之一
“现在眭洞湖的面积比我们以前小时候看到的小多了。”被当地人称“会仙通”的秦善康说。近70岁的秦善康就生活在湖边的铁匠村,对会仙湿地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村民们正在把水葫芦往岸上捞
在县水利局,莫田生局长翻开资料,“半个世纪,会仙湿地面积就缩小了四分之一。”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以前,临桂县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渺无人烟,沼泽地与野草地犬牙交错,水草丰盛,树木参差。当时会仙湿地的范围包括现在临桂县四塘乡大湾村、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村及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等大部分地区。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会仙湿地面积缩减为约25平方公里,湿地范围内只剩下20多个湖塘。而目前会仙湿地面积已减少到6平方公里左右。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会仙湿地面积减少了约75%,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面积约10%。
“小时候,我们撑船出去,湖面很宽阔,通过运河,我们还能撑得到四塘乡,甚至永福县。但现在,就只能撑船到龙山了。”秦善康说。而龙山,距七星村的码头,也不过10多里水路。
湿地原有物种少了,外来物种侵入成灾
站在七星村码头,放眼望去,河道里密密匝匝地铺满了水葫芦,村民们用竹蒿一边拔开水葫芦,一边行船。
“我们小时候,在睦洞湖里,有时还看得到野狗野猫,听老人家说还有豹子,全靠这几年收枪治暴,不给打鸟了,现在才看到一些麻雀和白鸟了。”旁边一位老者说。
村民说,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仍然是湖光山色,草木繁茂,各种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是桂林市近郊颇有名气的风景旅游区。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湿地周边人口剧增,大片湿地被当地居民围塘养鱼或开垦成耕地、果园等,导致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湿地面积大量萎缩。由于失去了生存环境,大部分动植物物种以及数量都急剧减少,部分动物如野狗、野猫、豹子等已经灭绝。
与上世纪50年代以前相比,在会仙湿地里,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有,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基本没有大树古树,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据村民说,以前睦洞湖及督龙塘一带到处是沼泽地,芦苇及各种草类面积分布特别广,现在沼泽地及芦苇面积都已所剩不多,特别是督龙塘一带,沼泽地基本已经消失,以前的大片的芦苇已看不到了,到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大片荒草地。
会仙湿地原有动植物物种在减少,但一些外来物种却在滋生疯长,如龙虾、福寿螺、水葫芦等,这些外来物种,对湿地的生态也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水葫芦的肆虐疯长,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和水环境。
“以前湖里岸边,还有很多大树,但现在在湖里,你们只能看见一些三角苇啊,水杨柳啊什么的,鱼都很少了,龙虾倒是很多。”秦善康说。“特别是这些水葫芦,真让人头疼。”
湿地有半年处于缺水状态
“你们这个时候来游湖,还可以撑你们到龙山,到运河上的乾隆古桥,过了8月份,这湖里没有水,撑不得船了。”撑船的大嫂说。
会仙湿地核心地带的水主要从三个方向流出,其中分水塘的水经过分水陡,由开凿于唐代的桂柳运河分别向东流入良丰河、向西流入相思江两个方向。睦洞湖水经过睦洞河流出,汇入相思江。分水塘的水量经过分水陡进入运河东渠、西渠,运河东段在雁山区良丰村蒋家坝附近汇入良丰河,在拓木附近注入漓江;运河西段在会仙镇睦洞村莫家附近汇入会仙河,在大湾附近注入相思江,并在永福县苏桥镇汇入义江,于永福县城汇入洛清江,经鹿寨县后汇入柳江。所以桂柳运河成为沟通柳江和漓江的生要水道。
由于没有稳定的水源,况且随着人为经济活动的增多,导致湿地水位不断下降,湿地水面急剧减少。水面面积减小和湿地植被的破坏,又降低了湿地拦蓄洪水的能力。每年的8月到次年2月,由于此时干旱少雨,加上农作物要大量耗水,就会造成桂柳运河经常出现断流,睦洞湖水位很低,基本不能行船,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在大旱年份,甚至会出现湖底朝底、彻底干涸的极端灾情。
独特的喀斯特湿地地貌吸引了不少人
拯救行动正当时
“睦洞湖没有水,对我们影响很大,地种不得,船撑不得,也没有人来玩了。”村民说,在丰水季节,他们撑游客到湖里玩,一个来回,每只船可以收40元钱左右,节假日,一天也有100多元收入。“听说县里要拿钱来治这湖了,我们也希望快点动工。”
而在水利专家的眼里,修复湿地有着更大的意义。湿地是地球之肾,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会仙湿地被誉为 “桂林之肾”, 是桂林山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漓江大水系建设“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会仙湿地,对于保护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和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自治区政府批复的全区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年~2030年),会仙湿地被列为规划新建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几年来,临桂县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会仙湿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目前,在自治区、市、县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会仙湿地修复水工程已完成了《会仙湿地修复水工程规划报告》、《广西桂林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会仙湿地修复近期水工程设计报告》和《会仙湿地修复水工程工程建设征地专题报告》等前期工作。并成立了临桂县湿地修复与保护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相关文件,划定湿地保护范围,对湿地实施强制保护。
“我们也知道睦洞湖的重要,也没有想专门去破坏它,但我们在这里生活,也得搞生产啊。”村民王仲旺说。因为在湿地边上建了养殖场,会仙镇正在劝说村民王仲旺把养殖场搬离湿地。
“我们目前正在加大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让他们了解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还要尽快出台一些政策措施,让村民在发展生产时,注意生产与保护相结合,不能因为生产而危害湿地。”会仙镇党委书记李双林说。
会仙湿地是当地村民的衣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