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旅游巧打“文化牌”

  “我们这里自从建起了红提文化长廊后,来旅游观光的客人越来越多,上门收购红提的客商夸我们会经营,红提的价格也看涨。”说起将文化旅游融入产业发展,资源县中峰乡老王家屯村民蒋世凤高兴地告诉我们,该县早在产业规划时就提出“抓文化、促旅游、强三产、富百姓”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沿着这条特色路,资源百姓渐渐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整合民俗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看山看水,还得品文化。资源的文化如何显示自己的个性?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县委书记唐厚军告诉我们,从1995年开始,资源县就着力整合民俗文化,将五排三乡的山歌节与资源大埠头“七月半”放河灯祭祖的习俗结合起来,成为七月的“河灯歌节”。经过多年培育和打造,2004年,“河灯歌节”不仅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品牌,还跻身“全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并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说起整合民俗文化给资源县旅游带来的好处,唐厚军还说,资源人民通过提炼、整理的蕨粑制作工艺、八角寨山水故事传说、民间山歌调、五排油茶等,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3年,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基地落户资源,为资源文学创作与文化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次,通过全国漂流大赛、全国首届自然水域漂流大赛、国际全能越野赛大型赛事,让县域旅游更富“文化味”。

  注重文化投入,做大旅游蛋糕

  以文化促旅游,首先必须解决投入问题。近年来,资源县多管齐下,围绕住、购、娱、行、游等方面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强化服务功能,相继建成了十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客人来了,关键是要让他们开心;游客越开心,他们就愿多花钱,我们旅游的附加值当然就会越高。”该县旅游部门负责人感慨地说,资源本来就是个山区小县,除了上天给予我们独特的山水资源,剩下就看我们如何营造和展示地方文化魅力。为了让游客住得舒心,该县先后建成盛源、东和等四星级宾馆,两家五星级宾馆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建之中。

  “白天游山玩水,客人晚上干什么呢?娱乐是旅游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位负责人还说,依托文化做旅游,资源投资600万元建成了集文化、娱乐、展览、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宣传文化中心;将苗、瑶等民族风情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建成了一批风格多样的酒吧、茶艺等集合的桂北丹霞风情街。

  巧打“生态牌”,延伸旅游文化

  “这些年,我县GDP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我们有生态优势,青山绿水就是发展后劲!”县领导记者,资源县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巧打“生态牌”,将生态观光农业引入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曾依赖“木头财政”的资源县,在平衡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上走出了新路。为加大旅游、矿产、林业等资源的整合力度,该县对重点区域开展封山育林,各景区均划定了封育区,全县封育总面积达4456公顷,以实际行动向“木头财政”说再见。目前,天门山、福满园等景区已成功整合,资江八角寨的整合工作正在进一步落实当中。

  常言道,靠山吃山。农民不砍木头,总得要吃饭。资源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西红柿、红提、百合、茶叶、猕猴桃、毛竹等特色农业增加收入,减少对林业等资源的消耗。依赖风能发电,是该县发展壮大清洁型工业的大胆尝试。目前,投资15亿元、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金紫山风能电厂将成为广西第一个风能电站。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县已成功跻身“全国生态示范区”,其丹霞地貌也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以文化支撑旅游已成为资源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