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

  东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邓小平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东兰铜鼓文化源远流长。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铜鼓有2400多面,中国现有馆藏1400多面。1993年,东兰县进行传世铜鼓普查,在册传世铜鼓共约612面。东兰传世铜鼓占广西铜鼓藏量的二分之一,素有“铜鼓之乡”美称。

  东兰传世铜鼓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考察。

  1991年11月第四届全国民运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东兰县140面铜鼓首次亮相,100多面铜鼓在同一个节奏场中齐鸣,似春雷鸣响,似海涛呼啸,似号角催战,震惊了全世界。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兄弟民族创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据史料记载,其发展年代约为春秋中期至清代末期,流传时间至少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以伴歌舞,在宗教活动中敲奏它以宽神祭祀;在战争中用以传讯召集人马。铜鼓还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只有上层贵族才能占有和使用。铜鼓也可作为赏赐,进贡的重器。东兰红水河一带的壮族和瑶族,至今每个传统节日、婚丧礼仪重大活动都要敲奏铜鼓。

  东兰铜鼓以铜为主,配以其它金属铸造而成。鼓形状大小不一,重量有几公斤至几十公斤。鼓面都有浮雕图案,图案中心有太阳,光芒四射。每个铜鼓的花纹都不同,有同心同纹、乳钉纹、人鱼纹、兽形纹、云雷纹。封面图案各异,有的铸有人物、畜禽、钱宝、房屋、龙凤、十二生肖像、双龙祈祷图,有的刻有祝愿吉祥的短语,诸如“万代进宝、永世家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民间祝福词句。还有的是反映生产劳逸舞蹈等场面。铜鼓全身都用铜的合金铸造,通体厚薄均匀,铸造精美,是一种造型和装饰水平很高的综合艺术品。民国以来,很多铸造专家进行了铜鼓铸造复制,但各方面都不及古代的铜鼓,铜鼓如何铸造,至今仍是个谜。

  东兰传世铜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有独特的共鸣和传音结构,近不感觉刺耳,远几公里能听得到。打击时,用绳吊铜鼓耳(一般每个铜鼓都有四个耳)悬挂于木架上,然后用布紧缠鼓缒敲击鼓中心。民间传说铜鼓有公母之分,公鼓声音高亢,母鼓声音低沉,配对使用,一般四面为一组,两公两母,声音各异,敲打时先雄后雌,相互呼应。据有关资料记载,全世界传世铜鼓大体上分为七种类型,即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麻江型和西盟型。东兰传世铜鼓就有了5种类型,麻江型最多。

  每年农历五月廿九,自古至今是瑶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规模相当于其他兄弟民族的春节一样。这天,东兰瑶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缝绣的民族服装,然后成群结队地来到歌山,敲起铜鼓,吹起唢呐,唱起祝酒歌和撒旺歌。歌山上,最引人注目和特有艺术感的是“铜鼓舞”和“猴舞”。

  铜鼓舞一般由12-16人表演,达努节这天他们把铜鼓和大皮锣抬到歌山上,在一块较平的地方架起来,四人打铜鼓,一人敲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敲小皮鼓,六人跳舞(两名壮汉,4名少女),当锣声一响,铜鼓皮鼓便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有十二套不同的传统打法,敲大皮鼓和敲小鼓的三人边敲边舞,与六个跳舞人一起,忽而侧身,忽而反背,忽而像雄鹰腾空,忽而像鲤鱼跳龙门,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象征着耕作、狩猎与自然作斗争的描述。两名跳舞少女拿竹帽,穿插在舞场里欢舞,有时学猴偷吃仙桃,有时学猴攀崖跳树,逗得旁观者捧腹大笑。铜鼓舞过后,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上场,他们踏着鼓点的节奏,跳起传统的舞蹈,这时,未婚的男女们暗中物色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双方一见钟情,就主动结为舞伴,多数人都是通过这样的场面结为夫妻。铜鼓舞是瑶族人民最具有特色的舞蹈文化。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是一部源远流长的艺术史,这部历史也许尚缺系统的文字记载,可是,它却清晰地记录在田野上,震撼在铜鼓中,任凭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也永远洗刷不掉它的光辉魂灵,它永远使一个民族欢愉,启迪着人们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