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北回归线标志成旅游新热点


  站在这里,只要你叉开双腿就可以一只脚踏在温带,另一只脚踏在热带。

  站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地球是斜着身子在黄道十二宫之间转动的。

  站在这里,你还可以透过标志上窥阳孔投射到地面上的日影,真正体会在阳光下“立竿不见影”窥孔睹骄阳,领略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这就是广西桂平北回归线标志的所在地。在那里,有一个明珠般的地球仪格外引人注目。10年来,已有数十万人近距离感受到它的奇妙。

  近日,记者找到了它当年的设计者杨澍业,揭开这神秘地球仪背后的故事。

  “当年在得知桂平县政府准备建立一座北回归线标志的消息后,由于对职业的敏感和专业的钟情,我便产生了强烈的冲动要通过自己精心构想设计出一座独特新颖的标志建筑。”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杨澍业对记者说。杨澍业还介绍道,由于我国大部分领土都处在北温带区域内,北回归线是以东西走向穿越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四省的,而在广西自东至西则经过梧州、藤县、平南、桂平等16个县市共19个乡镇(村)、长达500多公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由于气候的影响,北回归线所经之处大多是常年干旱缺水少雨的沙漠气候,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就横贯在北回归线的北非段,而唯独经过我国境内的却是较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带,与国外北回归线上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天壤之别。这使得我国境内的北回归线上呈现出与干旱沙漠地区迥然不同且十分美丽的自然景观。因此,如果在经过桂平的回归线上建造一座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标志建筑(其他地方的标志大多为碑、塔、牌、线等)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如今,桂平北回归线标志已有10年的历史,回想起设计之初的经历,杨澍业津津乐道地告诉记者:“在接受设计任务以后,我花了几天几夜把有关这次方案设计所需要了解的地理知识重新梳理了一遍,并根据世界性地理标志的特性和要求,在充分考虑到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与当时世界上已建成的各种地理标志样式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最终定下了“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要体现科学性和世界性;要充分考虑能够举行中、小型的窥阳活动;能较好地表现地域特征和明显标志感。”三条设计原则。最终确定以地球、空间轨道线为主要造型的拱形标志方案脱颖而出:一条腾空而起的拱形带——天体轨道的正中托起一个“地球”,放眼望去仿佛一个滚动着的地球正沿着空间轨道飞去。置于“地球”正顶面上的广西桂平图形的方位与现实的桂平的地形方位一一对应,透过贯穿于“地球”上东经110°08′36″北纬23°26′16″的直径为16厘米的圆孔,每年夏至日正午的阳光可照在桂平的点位上。该标志的寓意为: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依据其在空间的轨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而运行的。

  据了解,在我国已建成的北回归线地理标志中,按建成先后顺序,桂平北回归线标志排行第七,辈分较小。但她却是广西第一座世界性的地理标志,标志着广西已正式融入了北回归线圈标志的大家庭。如今它不仅已成为桂平地标式的建筑,同时也成了帮助人们直观了解自然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游览的好去处。据统计,建成10年以来吸引的游客约45万人,平均每年约4.5万人次。每年6月22日中午12时37分(夏至日)许多游客和当地学生、农民、市里领导便来观看“立杆无影”的大自然神奇现象。由于结构设计合理,观测台上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观看,景象蔚然壮观。

  桂平旅游局的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桂平旅游,桂平将在未来几年内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在北回归线标志园里以标志为核心修建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建立太空馆、花卉展销、动物园,特色植物园以及完善天文简易观察台等。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桂平北回归线标志园将成为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