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美“牛的”美名扬


  谈起牛和车结合起来的交通工具,相信不少人的脑海中会浮现“老牛拉破车”这样一个情景。 

  然而,江南区江西镇扬美古镇村民拉着黄牛套上车子而成的“牛的”,给人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调:悠然自得地坐在“牛的”上,在古镇一路探古访幽,是一种难得的闲情野趣。

歪打正着 应运而生


     把“老牛拉破车”做成一个产业的是扬美人,但出点子的却是到扬美的游客。

     1997年,受左江对岸下楞村开发旅游业的启发,扬美开始加大旅游发展力度,成功打造出扬美旅游品牌,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一天,扬美新民街村民阿梁赶着牛车出外做工,路上碰见一家子游客,小孩对牛车很是好奇,闹着要上去坐坐。正好,大人也走累了,便和阿梁商量能不能用牛车载他们一家走一程。热情好客的阿梁欣然应允,并将一根扁担横着架在车厢上权当凳子,让这一家子游客坐上去,才吆喝着牛车咿咿呀呀地往前走。阿梁没想到的是,游客下车后,还高兴地付给他5元钱辛苦费。

     阿梁有5块钱意外收获的消息一传开,从村委会到村民都动起了心思:“牛的”既能为游客解乏助兴,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

     村民看到了“老牛拉破车”的“钱途”,于是决心好好打造扬美“牛的”。经过一番策划,扬美“牛的”正是亮相,并由最初的两三部发展到最盛时的42部。让人叫绝的是,扬美“牛的”导游以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居多,“平时荷锄下地劳动,闲时赶牛载客导游”成了她们的生活乐趣和生计。

规范管理 提升档次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扬美“牛的”也曾历经这样的发展历程。

     “牛的”数量猛增,难免鱼龙混杂。“牛的”虽然不是机动车,但也有风险。黄牛性情温顺,但偶尔也会“发脾气”,曾经出现过牛车失控翻到路边的事。同时,“牛的”导游素质参差不齐、无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牛的”导游不会说普通话,对景点的讲解不熟悉,为争游客互相压价、扰乱市场……

     为了让“牛的”走“正道”,城区、镇、村旅游办动了脑子,成立了“牛的”致富联合体,淘汰了一部分“牛的”,并对“牛的”导游实行挂牌制度。同时,由“官方”和“牛的”导游共同出资,将“牛的”统一装饰一新,并且每两年喷漆翻新一次;将景点的规范讲解资料发给“牛的”导游,要求导游熟记讲解内容,会用“双语”(白话、普通话)讲解。此外,对“牛的”行走状况进行安全检验,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游客安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扬美“牛的”现在虽然只有14部,但服务质量更高了。星期一至星期三客源较少时,每天都有四五部“牛的”出车,星期四至星期天或黄金周旺季时则要“全员上岗”。

小小“牛的” 古镇窗口


     在扬美镇新民街口,记者与编号为“牛T012”的“牛的”导游杜翠仙攀谈起来。她夫妇俩从1999年开始经营“牛的”,平时做农活,有游客来就出车,旅游旺季时日进150元至200元。她说,每次出车,在两个多小时内陪游客游玩八大景点和几个小景点,讲解,陪照相,走一圈下来也相当劳累,但只要游客玩得开心,他们就会忘掉劳累。

     “‘牛的’是扬美旅游的‘窗口’,导游要有职业道德。”杜翠仙深有感触地说,有的粗心游客将豆豉、梅菜等土特产遗忘在“牛的”上,她都想方设法还给失主。有一次,一个游客把东西落在她的“牛的”上,她还追到几百米外的金马码头,追上即将开航的游轮,将失物交还游客,令游客感激不已,连声赞誉“扬美山美水美人更美”。

     编号为“牛T015”的“牛的”导游梁珍英43岁,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凭”,经过几年的拼打磨炼,现在不但会说普通话,而且掌握了古镇的很多历史掌故,解说起来有板有眼,颇有点专业导游的样子。她还学会了“Welcome to Yangmei”(欢迎你到扬美来)等几句简单的英语对话,令“老外”刮目相看。黄牛是她干事业的好帮手,她悉心驯服黄牛,达到“人懂牛意、牛随人意”的境界。抚摸着心爱的黄牛,她对古镇文化怀着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