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县:盘活用好民族文化资源素描:“旅游+”“+旅游” 苗山加油绘锦绣

  2016年至2020年,融水苗族自治县通过旅游脱贫2.9万人,占全县脱贫人数的25%,旅游已经成为大苗山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16年以来,融水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扶贫攻坚的宗旨,探索实践出“易地搬迁旅游惠民”“百节驱动、文化富民”“电商植入、智慧便民”的旅游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可示范、可推广、可借鉴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之路。近年来,融水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称号,“融水旅游扶贫五大模式”入选“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十大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我们的旅游扶贫模式,就是做足‘旅游+’‘+旅游’的大文章,把旅游向文化、农业、林业和大健康延伸,让我们的老百姓在‘旅游+’和‘+旅游’中富起来,让老百姓真正在脱贫攻坚中获得红利。”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周卫军说。

  梦呜苗寨正是把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扶贫相结合的典型例子。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群众白天在景区从事工程维护、绿化保洁、田园管理、民俗表演等工作从而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他们白天穿着工服就是员工,晚上脱下工服,穿上戏服就是演员,他们参加各类民俗和《苗魅》演出,因此又多了一份演出报酬。

  “我和老婆在景区这里上班,每个月收入有6000块钱,在景区这里上班我们都很开心。”从杆洞乡锦洞村搬迁到梦呜苗寨的余文加说。

  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还积极引入国家人社部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打造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孵化中心,利用苗族传统刺绣、银饰、蜡染等非遗基地对村民进行技艺培训,实现了7697名贫困群众就业安置。电商服务中心以文创形式将非遗文化变为旅游商品,帮扶2132户贫困户,实现旅游商品销售额717万元。

  2016年以来,融水建设了广西首条旅游扶贫高速公路,依照“打破独立景点,核心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将原有的独立的大景区建设成为全域性的、多角度的旅游开发整体,构建了生态休闲养老、民族风情体验、田园生态观光、民俗节庆游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打造了旅游黄金线,形成了特色旅游圈。

  融水还通过增设高铁无轨站、旅游专线、旅游客运班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多种旅游交通方式,实现景点县城互联互通。建成了融水旅游大数据中心,开发的“一部手机游融水”APP,实现了全域旅游智慧化。

  目前,融水成功创建5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87.85万人次,是2016年的两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04.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