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 富民强区
编者按:
家在绿水青山间,欢歌笑语醉游人。近年来,广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取得显著成效。
从小都百的示范效应、白玉薯的美食之旅、荣地村的配套发展到鹅泉村的景村融合、浓沙屯的公司带动……我们撷取五个侧面,勾勒广西实施旅游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未来,旅游扶贫还将持续发挥作用,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1小都百的示范效应
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距马山县城11公里,依山傍水,如诗如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发展新动能,当地村民找不到致富出路。
小都百屯地处环弄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区,它的困境也是马山县具有资源禀赋村庄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寻求发展出路,南宁市和自治区旅游部门将小都百屯列为综合示范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子。
经过数年建设,小都百屯已经成为远近有名的综合型休闲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有观光农业园、风情百家园、水车园、百花园、百乐园、百香园6个文化园区,设有登山观光、水上乐园、农事体验、小动物园等旅游项目,配套建设了特色美食街、特色农家餐馆、休闲乐园、特色民宿、咖啡馆等。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村屯,旅游设施这么完善,游览娱乐项目这么丰富,是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南宁游客夏女士不停夸赞。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小都百屯接待游客量逐年提升。2018年,小都百乡村旅游区接待游客量69万人次,旅游总消费3891万元。
小都百屯通过土地流转合股经营、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参与种养殖业、旅游业,拓宽了收入渠道,全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095元提升到2018年的12510元。
得益于乡村旅游发展,小都百屯2013年的43户贫困户到2017年已全部脱贫。脱胎换骨的小都百屯,已成为大明山腹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都百屯的成功,给马山的扶贫事业注入了强心剂,为周边旅游景区发展壮大提供了有益借鉴。2016-2018年,马山全县1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中有12个实现了整村脱贫,脱贫人数2137户8676人。
“旅游是马山脱贫攻坚、跨越发展的‘直通车’‘金钥匙’,是马山加快发展的支柱产业、幸福工程。”马山县委相关人士表示,马山将继续做足做好旅游扶贫这篇大文章,拓宽贫困山区致富路子,让旅游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2白玉薯的美食之旅
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七百弄、雅龙等乡镇,有“九分石山一分土”之称,在这样的土地上,盛产一种白玉薯。过去,白玉薯深藏大石山,几乎一文不值。
2016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龙文来到板升乡调研产业扶贫工作。午餐时,工作人员把白玉薯端上餐桌,香甜可口的白玉薯让杨龙文眼前一亮,彼时大化正在谋划“以吃为业,以食兴县”战略,杨龙文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发掘和推介这一特色食材。
2017年,大化启动了白玉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在北京的答辩会上,大化在激烈的比拼中脱颖而出,成功通过评审,白玉薯于2018年7月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有了国字号“身份证”,农民种植白玉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8年,板升乡白玉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扩大到1200多亩,收成从原来的15万公斤增加到66万公斤,种植户从130户增加到475户,其中贫困户408户。
在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推动下,白玉薯迅速成为网红商品。2018年,板升乡出售白玉薯42.6万公斤,收入126.9万元;生产出售白玉薯粉丝5100公斤,收入20.4万元,户均增收3101元。
大化县委、县政府没有满足于此,提出“加强农副产品和旅游业的融合,把卖红薯变为卖美食。”在这一新思路的引领下,白玉薯被开发成不同菜品和小吃,纳入中国名宴“壮瑶大席”,身价倍增。
在2019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期间,大化举办了全国民族特色美食大联展,用白玉薯制作的“白玉雪山”“蝴蝶鱼”“白玉膜”等菜品成为“明星菜肴”。
几年来,大化通过对资源禀赋的创新开发,实施“美食驱动”战略,挖掘和培育了近百种生态特色食材,成功创建“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绿色食材基地”“中国生态食材示范基地”“中国康养美食之乡”,打响“长寿门户·康养大化”品牌,走出了以美食引领扶贫的新路子。
3荣地村的配套发展
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龙女沟旁,每天游客来来往往,但村民只能望“客”兴叹。
转变思路谋发展。当地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引导村民为景区提供住宿接待等配套服务。经过积极争取,金融部门落实支农性贷款3000余万元,扶持荣地村农户发展农家乐,村民吃上“旅游饭”。几年过去,龙女沟周边大大小小的民宿已超过40家。
“我贷款开办了农家旅馆,第一年纯收入5万多元,现在来我家住宿的游客越来越多,发展旅游,确实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荣地村大屯村民潘善琦开心地说。
发展旅游让当地村容村貌不断改变。荣地村被列为柳州市“千年侗寨乡愁示范点”,获得项目资金2650万元,统一改造美化村寨立面,修建苗寨风雨廊和侗寨鼓楼,乡村风貌更具特色。如今,走进荣地村,青翠欲滴的茶山、白檐灰瓦的木楼、四季奔流的瀑布……令人心旷神怡。
民宿的火爆,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四荣乡建成荣地村归报屯现代农业千亩观光桃园,建成稻田养鱼标准化基地2000多亩、丛坳林下灵芝菌观光园500多亩。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300多元。
“荣地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贫困人口也多,我们将引进企业和公司大力发展产业,扩大旅游扶贫受益面,让更多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四荣乡副乡长吴婷说。
融水苗族自治县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近年来,该县围绕“以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开辟了依托旅游脱贫的新路子。据统计,2016-2018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近1.3万人;今年上半年,旅游扶贫覆盖全县20个乡镇;预计2020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超过3万人,占全县脱贫人数11.6万人的25%。
4鹅泉村的景村融合
位于靖西市区南部约6公里的鹅泉村,青山环绕、田园如画,村内拥有西南三大名泉之一——鹅泉。过去一段时间,鹅泉景区发展起来了,但村民没有跟着富裕。
“以前是关起门来搞景区,现在我们坚持共享理念,拆掉围墙,与村民共同发展。”靖西市新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杨召宇说。
近年来,靖西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对鹅泉村的开发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开展村部念安屯民居立面与河岸风貌改造、巷道硬化、青石板道路铺设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新建登山步道、入口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修缮荷花步道、改造浮桥,实施绿化美化等景观提升工程。
经过建设,鹅泉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屯更美了,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底,鹅泉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
景区还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和参与旅游经营等方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些贫困户在景区从事保洁、花卉种植等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
景区大力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全村已开办农家乐16家、民宿10家,营业额100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同样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旧州,也通过景村融合,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旧州绣球一条街年产绣球约30万个,产值400万元,绣球制作、经营户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
近年来,靖西市借助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挖掘特色,有序推动旅游景区和所在村镇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据靖西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9月,靖西旅游总人数701.45万人次,同比增长27.24%;旅游总消费78.13亿元,同比增长33.21%,全市1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参与文化旅游业实现脱贫。
5浓沙屯的公司带动
大新县浓沙屯距离县城5公里左右,是一个集奇山、奇岛、河流、瀑布、幽泉、奇石于一体的秀美村屯。当地村民一直想发展旅游,但感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当地党委、政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谋在细处,引进大新县盛都工贸有限公司,对浓沙屯进行开发。盛都工贸有限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帮助浓沙屯建设文化舞台、篮球场、停车场、公厕、吊桥、沿河观光道、环山道、生态草莓园、大型游泳池等基础设施和景观设施,浓沙屯成功创建为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在公司带领下,浓沙屯利用山水资源优势,探索开发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游客纷至沓来。
浓沙屯注册成立崇左市首家乡村旅游发展公司,采取“农户入股+公司运作”的模式,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既是股东,又是农家乐等项目的经营者。盛都工贸有限公司还为40多户10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浓沙乡村旅游区日益成熟,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加快,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没想到家乡变成了旅游景区,游客越来越多,屯里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农产品销量不断提升,日子有奔头啦。”浓沙屯村民谈起旅游喜笑颜开。
大新县坚持“政府主导、村企自愿、因地制宜、合作共赢”的原则,发挥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特殊优势,探索出企业带动农民脱贫的好路子,明仕村、德天村等一批村屯依托旅游发展,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便实现创收。今年1-9月,大新累计接待游客602.49万人次,旅游总消费49.21亿元,有2059户8031贫困人口从旅游扶贫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