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龙舟岛。(宜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宜州怀远镇古街。
■编者按:
“桂花开放香飘远,壮家山歌代代传,三姐撒下山歌种,如今唱了几千年”。作为“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的山歌文化延绵不绝、历久弥新。近年来,宜州以“双创双促”为抓手,发扬刘三姐文化,大力唱响“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游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宜州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最具魅力节庆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全区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旅游规模不断壮大、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凸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5.1万人次,同比增长36.4%,实现旅游总消费56.59亿元,同比增长33.9%。
1一座会唱歌的城市
“唱山歌哟,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每次走进三姐故里,徜徉在美丽的山水风光中,倾听婉转悠扬的三姐歌谣,感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总让人感叹:宜州,真是一座会唱歌的城市!”
“刘三姐”是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是闻名遐迩的“广西名片”,早在2006年,刘三姐歌谣文化就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宜州大力挖掘和传承刘三姐文化,全力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刘三姐品牌越打越响。
以景观呈现三姐文化符号。宜州城镇建设可谓处处彰显刘三姐文化特色:在刘三姐大道、刘三姐广场、江滨路等城市中心景观,融入刘三姐文化元素;在主要交通要道、广场、公园等处,雕刻刘三姐塑像;在各大广场、旅游码头等处,雕刻刘三姐山歌、刘三姐传说;在宜山老街、唐街食府、丝绸街等特色街区,嵌入刘三姐文化符号。同时,在乡村景观建设中挖掘、突出刘三姐文化,马山塘村先后被评为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合寨村获评为广西特色文化名村,刘三姐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名镇。
以场馆传播三姐文化。对宜州博物馆实施升级改造,突出刘三姐文化特色,新增刘三姐文化主题馆,通过采用静态展示、动态体验、亲身参与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刘三姐文化体验。同时,启动刘三姐文化博物园、刘三姐影视城等项目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建立怀远民间工艺传习基地,开发刘三姐系列旅游工艺品,进一步完善刘三姐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丰富刘三姐文化内涵。
以基地传承三姐歌谣文化。宜州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立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中心,每年对刘三姐歌谣的概况、传承谱系等进行田野调查,目前收集、整理百姓山歌、瑶族山歌、创世古歌等22个山歌腔调400多首。因地制宜建立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村,在村里成立刘三姐歌谣山歌队,有条件的村屯还建立刘三姐歌谣传习馆,延聘老歌手开展传帮带。同时举办全区“人人唱山歌大赛”活动,广泛开展“山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景区等活动。
以节庆打响三姐文化品牌。宜州每年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怀远古镇中秋赏月民俗巡游和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经过多年培育,“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展示宜州文化旅游形象的亮丽名片,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刘三姐故里”成为广西民族风情6大旅游品牌之一。
2一条最美丽的河流
三姐故里有一条蜿蜒清澈的河,碧水、翠竹、怪洞、奇峰争相辉映,美不胜收,享有“峰峦峥嵘奇特,江流碧绿如画”盛誉,这条河叫下枧河。下枧河的美,不仅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得益于当地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爱水护水新观念,保护国家水资源。生态和谐环境美,创建宜州好家园。”近年来,宜州创造性地运用山歌传唱来宣传爱水、亲水和护水的理念。在每个乡镇开展保护水资源山歌比赛,全面宣传河长制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河湖保护工作。在当地中小学校开展“水素养教育”山歌比赛,让爱江护河理念进入课堂,让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爱江护河的良好习惯。
宜州还多管齐下,织牢河流保护“安全网”。对非法采砂、非法捕捞、违章建筑、网箱养鱼等行为进行严厉整治,有效遏制涉河违法行为。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河流流域自然生态修复工程。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长制工作进行监督,接受群众投诉和建议。不断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雨污分流。出台保洁制度,各单位对所负责的河道进行垃圾清理,建立垃圾统一收集、运输、处理的转运机制。
生态好了,风景更美。通过努力,下枧河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在2017年水利部宣教中心和中国水利报共同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中,下枧河高票当选“最美家乡河”,成为广西唯一当选的河流。
风景美了,旅游更旺。宜州抓住下枧河被评为“最美家乡河”契机,全力推进景区建设。通过提升改造,把下枧河建成宜州形象的窗口和旅游产业的龙头,进一步打响下枧河旅游带和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依托下枧河流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宜州已创建国家4A级景区4家,国家3A级景区2家。
“当前,我们在持续深入做好下枧河生态保护的同时,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河流’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题,全面推动宜州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宜州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3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盛夏时节,记者从城里驱车来到宜州区祥贝乡古文村,生态农业观光园停车场里早已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石山环绕的村庄里,一边是迎风怒放的花海,一边是硕果累累的果园,游客们或赏花,或摘果,怡然自得,好一幅“田园之乐”画卷。
“以前村里主要种植玉米,经济来源少,收入微薄,村里发展旅游后,我们通过种植桑果,收入翻了好几倍,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覃永忠喜笑颜开。古文村,从自治区“十三五”整村推进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经历了“三部曲”。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作为典型的大石山区,古文村全村人均土地不到1亩,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定点帮扶单位经过调研,发现该村山环水绕,田园风光优美,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便形成了“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随后,邀请旅游规划设计专业单位编制了《古文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开发建设规划》,将古文村定位为“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示范村,通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定点帮扶单位狠抓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争取到“扶贫资金”“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等各级各类资金共1800多万元,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景区风貌改造、旅游公共服务“三大工程”,夯实了古文村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古文村先后成立2个旅游合作社,还分别成立党支部,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贫困户资本入股合作社等形式,发动村民加盟旅游合作社,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通过参与合作社,村民可以得到四重收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地租收益、通过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收入、通过售卖农副产品获得销售收入、通过门票股金分红获得资本收入,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古文村党支书覃昌忠介绍说。
古文村的变化是整个宜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宜州市将休闲农业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着眼于产业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结合开展各类葡萄节、瓜果节、龙舟赛和旅游美食节等活动,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配套产业+乡村旅游+农户”等旅游扶贫新模式,打响县域休闲旅游产业品牌,培育了脱贫致富新动能。
据悉,目前宜州有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6家,农家乐74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广西特色文化名村各1家。通过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