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城宜州“创特”记

  宜州市在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中明确“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游形象主题定位,着力建设“一座会唱歌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创建,宜州连续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全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等6项国家级称号,成为桂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顶层设计,做足“特色”文章

  “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宜州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宜州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始终紧扣这一核心元素。”宜州市市委书记周飞说。

  宜州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下枧河旅游带总体规划》等,确定建设刘三姐文化名城、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区、古镇民俗文化旅游区、壮瑶风情文化旅游区,打造“城景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构建了科学完整、布局合理、思路清晰、相互衔接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体系。

  宜州坚持特色优先发展原则,以刘三姐故里为主线,重点挖掘刘三姐文化内涵,打响刘三姐文化品牌,提升特色旅游品质,“刘三姐风情旅游区”列入广西2015年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投资5000万元提升改造的刘三姐故里景区,引进地方歌舞彩调剧,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

  在特色产品打造中,宜州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开发自行车游、徒步游、古龙河漂流;挖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仙山摩崖石刻、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等人文资源;围绕“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挖掘宜州蓝祥长寿文化、西竺寺禅修素食文化资源,开发拉浪旅游汽车营地、森林探险等特色旅游。

  全民推动,旅游风生水起

  近3年来,宜州市安排旅游发展基金累计6500多万元,着力推动各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工程以及江滨公园、冯京公园游乐场、中山公园、宜山公园、城市标志雕像等一大批特色工程项目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进程。2016年,全社会旅游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

  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怀远镇,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合2300多万元资金,进行古街立面改造修缮,新铺设青石板,完成镇区道路硬化和排污设施改建。如今,怀远古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城镇。今年1月到10月,怀远古镇接待旅客51.5万人次,旅游消费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28.4%。

  经过“创特”,宜州旅游产业风生水起。目前,全市建设有4A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建成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家、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4家、广西特色旅游名村1家、广西特色文化名村1家。新增旅游集散中心1个、游客咨询服务中心5个、停车场3个、星级汽车营地1个。今年1-10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90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总消费36亿元,同比增长28%。

  “创特”撬动,旅游精准扶贫

  “我们把‘创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发展城市、为老百姓谋取更大的利益上。‘创特’不仅撬动了整个旅游工作,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树立城市形象,促进对外开放,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宜州市长梁宁说。

  不久前《宜州市2016-2020年旅游扶贫工作方案》出台,重点打造下枧河流域旅游扶贫示范带,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乡村旅游发展帮扶模式,加快推进下枧河旅游扶贫示范带建设进程,“特色民宿”“农家乐”红红火火,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宜州在“创特”中注重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把它逐渐培植成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宜州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是一个以葡萄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的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区。经过近3年的建设,示范区规模不断扩大,核心区葡萄种植面积达3100亩,蔬菜套种面积达2300亩;拓展区葡萄种植面积达5020亩,辐射区葡萄种植面积达1.2万亩。核心示范区配备葡萄产品加工区、葡萄农技科研试验基地、葡萄观光长廊等基础设施。2015年,示范区核心区人均纯收入达1.5万多元,比宜州市人均纯收入高出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