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瑶族自治县: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溶洞瑶寨长桌宴(赵宾宁摄)

圣堂湖篝火晚会和长桌宴(赵宾宁摄)

“三月三”活动,游客在六段瑶寨合影留念 余昌榕摄

《瑶都神韵》剧照。吴金莲摄

5月7日,杜鹃花旅游节开幕式舞蹈《黄泥鼓舞》 余昌榕摄

本土民间乐队《七彩乡音》在县城金山桥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吴金莲摄

孟村瑶寨长桌宴 廖祖安摄

桐木镇篮球比赛盛况 余昌榕摄

游客在金秀镇金田村金村瑶寨体验“嫁郎” 余昌榕摄

  本网金秀讯(通讯员/余昌榕报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金秀县立足瑶山实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搭建展演平台、挖掘文化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等形式,做活生态旅游,留住青山绿水,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搭建展演平台 激活文化氛围

  近年来,桐木镇依托文化服务平台,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由该镇文化站牵头,民间协会承办篮球比赛,斗鸡比赛、扛甘蔗比赛、文艺展演、龙狮闹元宵等活动。可容纳上万人的桐木镇篮球场座无虚席,场面非常壮观,已成为当地春节里的一场文化大餐。2015年,桐木镇文化站获得全国一级综合文化站称号。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金秀县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发动群众无偿投工投劳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投入1.35亿元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据悉,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文艺舞台66个、篮球场97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楼77栋,全县10个乡(镇)都建有文体广场、文化站、公共图书室、远程教育站等基础设施,县、乡、村、屯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随着金秀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氛围变得日益浓厚。据悉,全县目前有101支农村文艺队,群众业余文艺队员发展到4000多名,并且基本实现每支队伍有3至5名文艺骨干接受过县瑶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以及县文化馆的集中培训,都具备了在村里能独自编排节目的能力。现在,金秀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文艺演出、对山歌、跳广场舞、打篮球、打乒乓球等文体活动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文化资源 “非遗”唱响舞台

  2012年,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传承人——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的盘振松、盘志明兄弟二人将黄泥鼓制作成工艺品出售,每年收入3万多元。

  金秀县重视对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近年来,金秀在民族化改造、民族工艺品开发、民俗表演、特色旅游商品街、瑶医瑶药开发、瑶族博物馆提升等都把瑶族元素和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培训、引导和扶持,让众多非遗传承人从单一的民族文化传播者,成为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增加他们收入的同时,让文化产品反哺文化传承。集中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瑶都神韵》、《瑶韵深牌》〉两部真正体现瑶族历史和人文的舞台剧,并于去年5月和9月正式演出。

  据悉, 金秀现有保护完好的“瑶族黄泥鼓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瑶族医药”、“瑶族过山音”、“瑶族度戒”等1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融合 带旺乡村发展

  今年“三月三”活动期间,长垌乡古占瑶寨和金秀镇六段瑶寨热闹非凡,挤满了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长桌宴、百家宴、民俗绝技表演等给游客带来一场别样的瑶寨风情盛宴。据悉,当天晚上,古占瑶寨的客房都住满了旅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是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金秀被誉为“世界瑶都”,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底蕴深厚的瑶族文化,把瑶族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各个方面,提升旅游品位。

  一是通过“1+6”博物馆建设模式,以瑶族博物馆为龙头,利用大瑶山自然生态博物馆和5个支系瑶族生态博物馆资源,充分展示瑶族历史文化和大瑶山庞大的物种基因库及瑶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达到改善民生,促进金秀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二是完成古占民俗旅游村和孟村民俗旅游村民俗歌舞表演的编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由原来单一观看民俗风情表演发展到现在集食宿、民俗风情表演、水上游乐等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区;三是金秀瑶族原创乡土歌舞与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历史舞台剧《瑶都神韵》和《瑶韵深牌》已正式对外公演。四是举办金秀瑶族盘王节和“金秀大瑶山生态山水旅游节”活动,进一步提高金秀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悉,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该县孟村、金村、古占、六段等具有浓郁瑶民族风情的村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村屯。尤其古占屯,作为推动文化旅游扶贫战略深入发展的代表,该屯先后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村、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特色旅游名村。2015年,全屯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46万人次,旅游收入660.15万元,为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