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实施旅游精准扶贫 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十二五”以来,凌云县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探索“精准扶贫、旅游富农”新模式,加大旅游扶贫投入,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创新投资机制,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投入。通过县本级财政投入、整合部门资金、民间资本参与和成立凌云振凌旅游投资公司开展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30多亿元,推进旅游扶贫工程。一是开发特色旅游扶贫产品。开发县城休闲步行街、特色旅游商品街、特色美食街、民俗风情街和茶叶交易市场,实施环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水上观光、娱乐、露营垂钓、影视拍摄、环湖骑行休闲运动项目,建设“浪伏小镇”采茶体验中心、民族风情展示街等体验性项目,为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创造条件。二是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按照“景村共建、农旅互动”思路,重点推进环浩坤湖湿地公园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和百乐二级公路沿线以及泗水河两岸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了3个乡村旅游区,发展了11个农家乐。利用旅游扶贫倒逼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修通了全县乡村旅游区四级水泥路、农家乐硬化路,开通了县城至各主要景区公交车,市汽车站、动车站至浩坤湖湿地公园景区旅游专线中巴车,建成了5个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和14座旅游厕所,完善了供水供电设施,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加大产业融合,延伸旅游扶贫产业链条。一是加大文化旅游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文化舞台。挖掘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下甲、沙里和浩坤、金保、那巴等文化厚重、个性突出、风情浓郁的旅游文化名镇名村和民族旅游文化村寨,加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培育壮族72巫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水上抢头鸭、朝里歌圩节”等乡村旅游文化节庆和旅游文化娱乐品牌。二是加大茶旅融合,做大做强茶业旅游。借助凌云中国名茶之乡等品牌影响,加大茶旅结合,扶持伟利茶园、览沙云雾茶园等10家茶叶企业,建设集观、采、购、品、娱等为一体的茶业观光园、休闲园、体验园。三是加大特色农业与旅游融合,实现农旅双赢双利。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品牌资源,引导和扶持企业、农民发展葡萄园、草莓园等特色农业,带动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生态移民、异地安置工程与旅游扶贫相融合,在规划中融入旅游元素,建筑中体现旅游特色,发展中融合旅游产业,打造移民新村旅游新亮点,农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让搬迁群众出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五是加大旅游商品研发与旅游扶贫相融合。加大传统工艺品、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销售,科学布局和建设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厂家、作坊,开发了茶叶、蚕丝、山茶油、红薯粉、牛心李、根雕木雕等多元化旅游商品,拓宽了收入渠道。

 

  注重以点带面,发挥旅游扶贫示范带动。“十二五”期间,该县按照每年打造一个旅游扶贫示范点的规划,集中全县人力、财力和物力,分别建设了加尤镇央里、沙里瑶族乡弄怀、弄利、泗城镇金保和伶站瑶族乡三合等5个旅游扶贫示范点,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增加收入。

 

  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旅游扶贫增收模式。一是探索资源入股分红增收。群众将集体资源(包括湖泊、山地、林地等)经第三方评估后入股景区开发,按资源占比参与分红。景区营运前5年,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为群众代缴养老保险、新农合和补助在校就读大学生。二是探索财产入股分红增收。将生态移民和异地搬迁的农户原有房屋、农用地、宅基地等评估后,交由旅游公司开发经营,群众以财产入股分红,农户房屋、宅基地等权属不变,对不愿将个人财产入股分红的群众,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偿。三是探索旅游企业扶持带动增收。旅游企业扶持当地群众种养无公害农副土特产品,按协议价收购,在景区划定特定区域,由农户自主经营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旅游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务工,让群众通过提供劳务服务增加收入。

 

  据悉,近年来,该县在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土地、贴息贷款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在兑现自治区、百色市相关奖励资金的同时,追加奖励金额,2015年县级财政兑现旅游扶贫扶持奖励资金1000多万元,使得全县600多户3000多人通过旅游扶贫带动,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在青山绿水中念上了“致富经”。□陈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