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农家乐发展亟待提档升级

  近年来,农家乐在我市可谓“风生水起”,成为全市旅游发展的“新军”,丰富了旅游内容,为我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但是,我市的农家乐是否真正地让经营者和游客都“乐”起来?当前我市的农家乐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提档提质?针对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对河池的农家乐进行了调查采访。

 

  “风生水起”农家乐

 

  2013年初,在河池做了近十年矿产、建材等生意的钦州人李十八先生决定改行做旅游。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金城江区红沙镇附近租了一块200多亩的土地,种了果树,建了鱼塘,养了猪,一步一步地筹划着自己的休闲村庄。因为河池城区附近缺乏能够让人们周末休闲的场所,李先生的农庄刚开始有些模样,便引来不少观光旅游的人。今年的中秋节,前来农庄的游客挤满了不算宽敞的场地,虽然忙得不可开交,可李先生却乐得不拢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李先生这样,不过是河池从事农家乐的业主之一。近几年来,河池涌现了罗城小长安米椎林度假村、巴马下里巴人、宜州拉浪林场、罗城青明山果乐山庄、金城江金山水农家乐等四星级及四星级以下农家乐174家。

 

  据河池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2015年1—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393.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5%;旅游总收入140.86亿元,同比增长23.0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38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9%,国内旅游收入约138.85亿元,同比增长23.16%;接待入境旅游者7.8万人。这其中,农家乐的贡献占着相当的比例。

 

  农家乐期盼更多“乐”

  农家乐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产业,它主要是依托农村原生态田园风光,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玩农家乐、买农家货等方式吸引城里人到农村进行观光旅游,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满足了城里人进行娱乐休闲、释放压力的需求。

 

  近年来,在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加入了农家乐的建设与经营中。农家乐已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的重要项目,并逐步形成了环江——罗城,南丹——天峨等乡村旅游带。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市的农家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渔场、养殖场加以美化及其修饰,导致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及其形式基本雷同,局限于吃农家菜,通常的住宿服务,地方特色不够明显,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需求。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激烈,功效趋同,配套设施及其环境较差。更为明显的是,我市的许多农家乐经营者并没意识到发掘地方文化及其民俗风情,农家乐缺乏文化内涵。

 

  据了解,农家乐旅游不同于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旅游,它是将村社组织、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作为农家乐旅游的载体,将农村风貌与乡村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展现了当代农家特有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如果一家农家乐只有果场、吃住,而没有乡村的民俗文化的话,那就像缺乏一条腿四肢动物,走起路来无法平稳。

 

  农家乐发展期待“标准化”

 

  农家乐有发展前景,有市场需求。但是,我市的农家乐要走向正轨化,实现“标准化”发展与经营,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

 

  市旅发委主管农家乐的杨雄副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的农家乐的发展已有明确的规划,我们要营造宽松的农家乐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产业是政府参与性非常强的产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从业资格、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要求、服务项目等方面入手,对经营农家乐做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

 

  同时,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和乡村传统文化,把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项目、农业活动、娱乐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旅游中进行开发,让广大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对我市的文化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记者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