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区是崇左市唯一的城区,总面积2951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处于崇左市出边、出海、往首府、通崇左各县(市)“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心,有“中国第一甜县(区)”、“白头叶猴最后的家园”的美誉。2009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崇左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州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肩负“服务城市,发展江州”的双重使命,在荣获全区2005年度经济发展进步奖、2006年度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基础上,2009年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9.35亿元,同比增长11.30%;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43.59亿元,增长61.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54亿元,增长12.54%;财政收入5.71亿元,增长10.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亿元,增长20.7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411元,增长7.65%;农民人均纯收入4242元,增长4.42%;新增贷款18.49亿元,增长12.6倍。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协调发展。 一、做足“五大优势”文章,把政策用足,把思路理清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广西“两区一带”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门城市崇左被推到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最前沿。我们把江州区的发展放到全市、全区乃至国际的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围绕崇左市的“四大建设”部署要求,依托紧靠东盟、资源富集、连接北部湾经济区、连通西江黄金水道、地处中心城区“五大优势”,提出了以“一中心两平台三基地”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一白(蔗糖)一黑(锰铝加工)一灰(特色资源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兴城区的发展思路。“一中心”即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着力构建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通过推进左江市场改造升级,抓好东成国际商业区建设,支持和引导大中型专业店、品牌店、精品商店、特色店进驻东盟商业广场和东成国际商业区等建设,加快桂西南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建设。“两个平台”即按照“规划科学、一区多园、滚动发展”原则,在崇左华侨经济管理区规划建设湘桂循环科技产业园、锰铝科技集中加区,将崇左华侨经济管理区打造成为以内源经济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蔗糖循环经济、生物能源、锰铝加工产业平台。充分利用临左江、近铁路、近机场等优势,把左江华侨经济管理区打造成有地方特色,以资源加工为主体的大型综合性工业产业平台。并将这两个园区申报为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同时,积极配合中国-东盟冶金工业园建设,依托该园区地处江州区优势,大力发展面向中国和东盟市场聚集而来的工业产业、贸易加工业、现代物流业,铝电加工业以及转移而来的工业产业。“三基地”即通过出政策、稳面积、提效益、抓循环等措施巩固蔗糖产业基地;以锰铝科技集中加工区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以锰产品、不锈钢开发为主的锰铝产业基地;主动融入崇左市5个“100公里”旅游线规划建设,进一步整合江州区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培育以方解石、石灰石等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为主的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由蔗糖产业一业独大向“一白一黑一灰”多业并举产业格局转变,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不仅找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而且推进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过渡。三次产业结构从2003年设县改区时的35:29:36提高到2009年的25:36:39,二、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兴城区建设加快推进。 二、做足“一白一黑一灰”产业文章,把结构调优,把产业做大 2009年,我们积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产业调整、技术进步的有利时机,坚持“产业优先”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着力发展“一白一黑一灰”三大支柱产业,既全面完成了“保增长”的任务,又取得了“调结构”的突破。2009年,江州区财政投入项目前期经费投入1000万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89.91亿元;列入自治区和崇左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个数达41个,总投资66.36亿元;争取上级扶持项目个数79个,总投资6003.7万元;招商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35.9亿元。上述指标均创造江州区历史新高。 (一)做强“一白”产业。把优化蔗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促进蔗糖产业由“大”向“强”转变。一方面,支持和鼓励辖区内四家制糖企业增加技改投入,充分依托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2009/2010年榨季,江州区入厂原料蔗426万吨,产糖52.4万吨,人均产蔗、产糖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江州区已经建成具有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生产线4条,甘蔗日榨量达到5万吨,2009年制糖业实现销售产值26.19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蔗糖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辖区内四家制糖企业建设蔗糖综合利用项目7个,其中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产品涉及蔗渣纸浆、酵母、生物肥等。2009年江州区蔗糖综合利用产值达4.92亿元,占蔗糖总产值的15.8%。 其中,湘桂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已完成了活性干酵母、生态肥料、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年产9.5万吨蔗渣纸浆、年产15亿件绿色环保包装、年产8000吨酵母抽提物及附属产品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将于2010年8月上旬开工建设。园区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50亿元,在园区内建设10个以上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利税20亿元以上,同时解决15000人就业的目标,最终形成一个集生产原糖、精制糖、纸浆、纸品等综合性糖业循环经济工业园。 (二)扶优“一黑”产业。依托江州区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我们规划建设了锰铝科技集中加工区,利用周边地区和国外特别是越南丰富的锰矿资源发展锰加工产业。加工区规划面积2130亩,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园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110千伏变电站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加工区已经引进了新桂、顺鑫、奥得利、丰源共4个硅锰合金项目,总投资9亿元。其中,2个已经建成投产并有1个项目正在扩建二期工程,1个正在加快建设,1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江州区锰加工产业从无到有,加快发展,2009年实现产值1.04亿元,成为江州区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壮大“一灰”产业。坚持“资源换产业”的理念,发挥方解石、石灰石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左侨特色资源加工区,大力发展矿石加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目前,加工区已经投入3050万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110千伏变电站、驮卢-渠黎二级公路以及园区道路正在加快建设。引进永凯糖业、大明纸业、建材市场等9个项目,竣工投产7个项目,正在抓紧洽谈引进陶瓷抛光砖、超微细碳酸钙粉、驮卢码头等项目。2009年加工区实现产值3.09亿元。 三、做足“五个一批”文章,把基础夯实,把特色做优 坚持把“三农”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基础,以“五个一批”为抓手,全力推动“三农”改革发展,使农业在“保增长”中勇挑重担。 (一)抓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结合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约1300万元在南友高速公路、崇左石景林至德天瀑布二级路沿线实施13个村屯的风貌改造工作,涌现出太平镇宜村、新和镇那糯新村等一批建设示范点。其中,投资200多万元的太平镇宜村风貌改造工程,完成房屋外立面装修33间,坡屋顶改造26间,村级道路硬化3000平方米等,逐步呈现“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农村新气象。 (二)抓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一是发展甘蔗生产。坚持把甘蔗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落实能力的水平线,完成甘蔗种植103万亩,其中推广深耕深松15.67万亩,地膜覆盖21.23万亩,间套种27.0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36%、61.7%、80.13%,有效地提高了甘蔗单产。二是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先后投入267万元对规模养殖进行补贴,累计建成存栏30只以上的山羊圈养场810个,建成年出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62个,万羽肉鸡养殖场30个,龟鳖特色养殖场(户)635个。中央电视台对江州区发展养殖业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行专题报道。三是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打造出新和镇上旬屯、太平镇银山黑山羊,太平镇正大肉猪,新和镇下旬屯水牛奶等“一村一品”示范基地;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那隆板鸭、驮卢沙糕月饼、江州酸菜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初步形成品牌效应。 (三)抓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按照“育龙头、建基地、联农民”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东亚糖厂、湘桂糖厂、永凯糖厂、正大集团、烨牧公司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四家制糖企业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在种苗、肥料、机耕方面扶持蔗农,有效调动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正大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扶持农户建设万羽养鸡场25个,每个养殖户年收入10万以上。 (四)抓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抢抓中央实施扩内需政策措施的机遇,积极跑项目争资金,开工建设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645万元建设新和镇1000亩甘蔗滴灌、良种繁育基地,投资752万元建设濑湍镇600亩现代农业糖料蔗示范基地,投资650万元建设江州镇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累计投资2.26亿元完成367个中小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8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条农村公路建设。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 (五)抓一批“三农”工作先进典型。制定出台一系列的考评、激励政策,对群众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的村屯给予资金、水泥扶持,对完成甘蔗生产任务的乡镇、村屯给予奖励,对积极扶持农业生产的企业授予“优秀企业”荣誉,对带头致富的基层干部和农民授予“新农先锋”荣誉,从而树立了一大批新农村典型、甘蔗生产典型、龙头企业典型、基层干部典型和致富农民典型,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做足城市经济文章,把城乡扮靓,把商贸搞活 围绕构建“桂西南商贸服务中心”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激活城乡经济。2009年,江州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69亿元,同比增长15.10%。 (一)抓城镇建设促三产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以城带乡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功能和承载力。主要是抓好“四个结合”。一是城镇建设与安置保障相结合。建市以来,崇左市城市建设累计征用土地3万多亩,需要拆迁安置群众1000多户。在安置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群众进行集中安置,帮助建设农贸市场,每户安排商铺,即聚集了商气人气,促进了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又确保被征地农户有稳定的收入,得到了群众的肯定。目前,安置工作正在快速推进。二是城镇建设与企业改制相结合。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引进东成国际房地产公司投资2亿元对农机厂、火电厂闲置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引进广西鑫巢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对酒厂闲置土地进行开发,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解决了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三是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相结合。牢固树立“市、区一家”的工作理念,积极配合新城区建设,同时大力推进旧城区改造。在城南新区规划建设“江州小区”,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将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在旧城区建设总投资6.9亿元的丽江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一个集旅游观光、商贸居住、行政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的“宜商、宜居、生态”现代新区初步显现。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左江市场升级改造,引进百家惠超市及一批服装、电子品牌店,聚集了人气,拉动了消费。四是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把新和镇与新和华侨农场、驮卢镇与左江华侨农场实施连片开发,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城镇道路、饮水、通讯、供电、商住小区和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新和”、“大驮卢”的格局加快形成。目前,中心城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迅猛,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加快发展。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1亿元,增长20.71%。 (二)抓文化旅游促三产发展。根据崇左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抓好以民族特色和山水园林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建设,加紧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市和文化旅游强市”的目标定位,我们把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来抓。一是挖潜力。依托江州区独特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以及地缘优势,积极融入崇左“五个100公里”旅游线建设,大力发展以民族特色和山水园林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启动“左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着重在崇左“5个100公里”旅游线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综合整治线上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示范活动。二是打基础。建设黑水河码头并举行黑水河旅游开游仪式,完善了崇左弄官生态公园基础设施,打造集科技、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亮点,并在公园内成功承办木榄山智人洞早期现代人下颌骨化石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提升了江州区知名度。配合推进太平府故城、欢乐园、水口湖、石景林景区、龙峡山森林公园等景点生态建设。规划建设城区至木榄山智人洞至弄官生态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三是招大商。引进索芙特集团开发建设桃花岛旅游项目,连片开发有机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打造左江旅游的一张名片。与台湾亚煜国际英属开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签订黑水河旅游度假开发项目合作协议,投资金额达3000万美元。四是靠市场。依托江州区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市场运作,深度挖掘民间文化,引导企业参与开发“金山节”、“龙舟节”、“歌圩节”等壮族文化旅游品牌。如企业参与“龙舟节”活动,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到场观看,进一步提高了江州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抓交通建设促三产发展。立足崇左市中心城区的优势,积极主动配合做好崇左至靖西、崇左至水口、崇左绕城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崇钦高速江州区段主线22.06公里、2435亩建设用地征用任务,完成投资3.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7亿元。开工建设驮卢至渠黎二级路建设。投资8773万元完成18个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建设里程达179公里,交通网路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江州区发展县域经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县(市、区)相比,仍存在经济基础比较弱、发展质量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够优等问题。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城市,发展江州”两肩挑,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兴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