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娟:缩小珠江-西江经济带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针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教育文化、科技创新、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就业社保、社会治理等领域一体化建设,并确定了缩小同一流域省际间、市际间、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主要任务、推进方式,让广大人民更多更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1 从三个方面认识缩小经济带公共服务差距的现实必要性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是促进经济带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未来5-15年,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加速转型的新常态。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教育、文化、科技等发展性公共服务通过协同合作培育人才、孵化环境、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同时,经济社会的提质发展也要求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由“底线保障”向“品质提升”、由“重城轻乡”向“城乡并重”转型。可以说,缩小经济带区域内公共服务差距,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失衡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是促进经济带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的重要因子。经济带欠发达农村因经济与服务的双薄弱,农业转移人口用“脚”选择城市,大部分流入发达地区,而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则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人口空心化;同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超密度聚居导致了现代城市病的泛滥。人口分布的失衡与流动人口规模的持续膨胀,要求经济带既要超前配置社会服务资源,又要动态统筹好不同行政区间公共服务的协同推进与互通共享,以差距逐步缩小的公共服务环境,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合理分布,建成人口均衡型社会。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是促进经济带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必要前提。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是打造优质服务圈、品质生活圈的前置要件,也是提升区域社会发展效能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以及沿江特色城镇体系建设的推进,人们对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度、均等化、优质率诉求更多。这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理念、公共产品、服务水平、管理方式和经济一体化接轨,并不断拓展公共服务业态,丰富公共服务内容,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增效提质。

  2 从三大现实差距把握缩小经济带公共服务差距的着力点

  综观区域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经济带的公共服务仍然存在公共产品供给不均、公共服务管理地区分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重供轻需等突出问题,要从解决这些问题着眼,把握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的着力点。

  公共产品供给不均正在动摇区域一体化的网底。近年来,经济带欠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和结构明显改善,但仍然滞后于城乡居民日益多元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城乡之间、市域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产品总量短缺、质效不高、供给滞后,尤其是供网、供气、给排水及公共交通等现代生活设施建设几乎尚未起步,教科文卫、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层治理等也极其乏力;百色、崇左、云浮等革命老区、新建市、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并呈现出层次低、现代化程度低、利用效率低的“三低”状况。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不均、地区不均,已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欠发达市县特别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网底。

  公共服务管理的“地区分割”已成区域协同壁垒。当前,公共服务管理仍以行政区划为主体,适应跨行政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适应人口流动的公共服务“一盘棋”机制尚不健全,公共服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存在着区域性与部门性的“碎片化”障碍,省际间、市际间的教育文化、科技创新、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就业社保、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管理的行政壁垒仍然存在,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联通。而且,省际、市际、城乡间公共服务资源、公共产品统筹共享的切入点少,合作模式、协同机制以及共享内容急待拓展性探索。显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条块分割”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已成为提升经济带一体化效能的阻碍。

  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缺损正在影响区域协作效率。现阶段区域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全、供给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的局面还未发生根本转变,公共服务供给过多依赖政府,供给渠道单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多头管理依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划分不清晰,重供轻需、重量轻质、重投轻管、重外延轻内涵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满足基本需要与满足高端需要混同一体,许多现代社会所需、居民所盼的公共服务还未及时有效跟上。同时,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结构仍然缺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依然实行市县有别、城乡双轨的供给方式,且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尚未覆盖到全部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效率的提升,亟待建立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多层次公共服务结构。

  3 从《规划》新亮点确定缩小经济带公共服务差距的新举措

  《规划》针对经济带公共服务一体化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协同发展、合作交流、互联互通、协作互助、互利共享等缩小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新举措,以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从碎片化向整体化、从各成一套向协作互助的新格局转变。

  构建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合作的新机制。协同合作既是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新路径,也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机制。不同行政区通过同一领域同一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协同推进,可以放大优势互补的共振效益。《规划》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安全保障、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均提出了具体协同措施。比较重要的有:一是建立区域优质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合作共建系列平台、联合开展系列交流活动,推动公共服务从封闭的一域单推转向开放的多域合作,着力增强区域公共服务跨界融合能力,促使公共服务真正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协同发展;二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流合作机制,如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等,形成互联互通的协同规则,提升联合协作、联合处置能力;三是重视市场机制在非公共服务层面的运用,如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探索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等,共同完善要素市场,促进高端服务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扩大公共服务发展空间。

  围绕需求确定协作互助的服务内容。按需供给是解决当前公共服务遭遇“政热民冷”尴尬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的重要切入点。《规划》在充分摸清区域“民愿、民需”的基础上,以便民、利民、惠民为重点,确定了系列基本公共服务协作互助内容。一是共同解决急需,如确保符合条件的考生顺利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做好异地就医医保费用结算管理服务、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等等。二是联合攻关区域难题,如推动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三是扶持薄弱地区所需,如广东高等院校适当增加对广西招生计划等。四是落实国家战略需求,如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重要节点等合作研究、吸引内地与港澳各类涉海科研资源在南沙集聚等。通过这些按需合作供给,建立适于区域一体化的多元化、多层次供给体系,增强公共服务吸引力,丰富公共服务内涵,缩小区域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

  强调信息与服务的对接共享。信息与服务的对接共享是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第一步,也是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的首要前提。《规划》立足信息对称、服务均享,在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医疗服务等领域信息交流、平台共建、活动联手的基础上,重点推动食品药品安全、就业社保及社会治理三大领域的信息对接与服务共享。在食品药品安全上,强调监测信息共享;在社保医保上,明确定期开展企业劳务交流对接活动,突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的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在社会治理上,突出交通管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协作对接等等。这些对接共享措施,有利于打破区域行政界垒,解决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小而散”、“供给孤岛”的顽症,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和有效缩小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便利地、更公平地惠及更多群众。

  (作者为广西社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