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县县委书记刘永平:贫困县群众要求发展的欲望最强烈

资料图片:临县县委书记刘永平(中)

  刘永平,男,汉族,1963年5月生,山西方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山西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84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共吕梁地委讲师团理论教师,中共吕梁地委政策研究室科员、副科研究员、正科研究员,中共吕梁地委组织部正科级组织员;1996年8月至2001年2月先后任中共临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2001年2月至2006年5月任中共汾阳市委副书记、政府市长;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任中共临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2008年12月任中共临县县委书记、政府县长。

  书记心语

  ·贫困县的群众要求发展的欲望最强烈。

  ·由贫困大县向文明和谐大县转变,把临县打造成三晋大地上一颗靓丽的明珠。

  ·县委书记要常心怀敬畏。

  ·我深知我的努力与临县60万人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容我有丝毫的懈怠。

  ·临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贫困大县,更是一个资源大县、潜力大县,蕴藏着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我从小生长在贫困地区,而且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在贫困地区工作,特殊的环境使我养成了能吃苦、有毅力的工作习惯。

  临县,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贫困县群众发展的欲望最强烈,尽快走出贫困,是全县自上而下共同的呼声。”县委书记刘永平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出的的话语,透露着渴望脱贫、渴望发展的急切心情。然而,靠什么才能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带领干部群众走上一条和谐富裕的道路?如何当好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刘永平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常怀敬畏之心,慎用手中的权力

  记者:解决好干群关系和社会矛盾是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处理上,您怎么做?群众是否对您的工作满意?

  刘永平: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没有水,鱼就不能生存。鱼出现了问题,也会污染了水环境。干群关系的一切问题,关键在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当遇到矛盾和纠纷的时候,我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应由政府出钱办的事,积极及早的办理;凡是涉及上学、就医、社保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下功夫切实解决。坚持要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这里主要是时效问题、干部作风问题。现在工作中不是怕有矛盾,而是怕不及时处置。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求实行层层负责交账和领导直接接待,强调及早发现、及早调处、及早化解,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强同群众的沟通,改善干群关系。

  记者:有网友认为县委书记这个群体是腐败的高发地。您是否这样认为?您个人又是怎么对待的?

  刘永平:在县级岗位上工作,直接和基层群众打交道,直接要面对许多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决定了它舆论的特殊性和敏感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友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监督的不力给了民众质疑的理由与空间。县委书记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正气,要常心怀敬畏,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慎用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权力。

  记者: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平台,您有没有通过网络倾听群众的呼声?有没有打算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刘永平:胡总书记上网与网民交流,这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自上而下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代表着一种方向。我在上网看新闻、了解时事最新动态的同时,还常常看一些对县委书记、对县域经济以及对县一级评价的帖子,有时我还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样能真实准确地与人民进行沟通交流,对我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多启发和很大帮助。

  在日常工作中,我认为了解民情是最重要的工作。所以,我经常深入基层收集意见,并针对问题进行调研,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发展思路、探讨破解制约当前发展的难题,并编印了包括我的手机、办公、住宅电话号码在内的通讯录,发放到村一级,使广大人民群众多了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

  记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县委书记提出四点要求,强调县委书记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合格县委书记?

  刘永平: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基层,和广大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深知我的努力与临县60万人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容我有丝毫的懈怠。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县委书记,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勤政为民、善政一方,时时刻刻将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抓好发展、抓好民生、抓好稳定、抓好班子、抓好队伍,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地把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发展不足是贫困县最大的挑战

  记者:您认为临县这样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县(市)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些挑战?

  刘永平:临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贫困大县,全县总人口有6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54万人,农村劳动力有22万,如何让临县早日脱贫,成为一片富饶安居的沃土,既是我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更是几十万乡亲的强烈期盼;既是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

  在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担任县委书记,我觉得,这既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期望,也是我个人工作的一个机遇。我从小生长在贫困地区,而且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在贫困地区工作,特殊的环境使我养成了能吃苦、有毅力的工作习惯。说到困难,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贫困地区好比一张白纸,人们常说“白纸好作画”,我更看重的是通过努力工作,让群众来共享收获的成果。

  记者:临县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那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贫困县来讲,发展不足是最大挑战,因为发展滞后,许多想办的事无力办,想要克服的困难力量不足无法克服。临县当前最突出问题有三个,一是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与兄弟县市相比差了很大一截。二是扶贫攻坚的压力较大。全县还有26万人口未摆脱贫困,加上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历史债务包袱沉重,历史遗留问题难以消化,加上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维护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

  记者:您对于临县的前景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您想在任内实现什么目标?

  刘永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何能让临县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夙愿,也是临县6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贫困县群众发展的欲望最强烈,贫困县的干部使命感最强烈,尽快走出贫困,是全县自上而下共同的呼声。我深知肩上的担子重大,我时刻在提醒自己,要牢牢记住广大干群的呼声,恒下心来,俯下身子,扑在临县发展大业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力争使临县由贫困大县向文明和谐大县转变,由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把临县打造成三晋大地上一颗靓丽的明珠。

  根本出路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记者:那临县准备通过什么途径脱贫?有什么具体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刘永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思路,同时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县是一个贫困大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推进扶贫攻坚进程,根本的出路还在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将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民生改善三项工作作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临县宜于发展红枣、小杂粮的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特色种植、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目前已形成了沿黄河南北长102公里、东西宽15公里、约80万亩的红枣林带,区域特色化发展已经起步。在加快培育特色产业的同时,我们强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加强科技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动特色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另一方面,配套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惠农项目,全面抓了县乡公路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项目的配套建设。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临县是全国最大的红枣基地,红枣作为临县的主导产业,在脱贫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发展中遇到过困难吗?

  刘永平:临县是全国红枣大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100万亩红枣林覆盖临县”政策的号召下,不断扩大红枣栽植面积,全县红枣林面积已突破80万亩,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7年,由于秋季持续阴雨,全县红枣几乎绝收,枣农损失惨重。今年春季,全县枣树大面积发生病虫害,许多群众怨声载道,甚至认为是县委、政府的政策方向出了问题,纷纷准备砍掉自己辛苦多年栽植的枣树。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动员乡村两级干部群众积极抗灾救灾,明确县级领导包乡镇督促指导,林业和农业等部门派出32名技术人员分赴枣区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先后投入130余万元用于病虫害防治,并为16个枣区乡镇发放了130余万元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和喷雾器械,及时有效地防治了红枣病虫害的侵蚀,避免了全县70多万亩红枣林毁灭性损失,有效保护了多年来培育起来的红枣主导产业。

  记者:除了发展特色农业,临县还有什么脱贫的措施?

  刘永平:长期以来,临县和贫困像一对相通的概念,深深印刻在人们脑海里,祖祖辈辈的临县人挣扎在脱贫的艰难道路上。同时,苦难和贫穷又是最好的教师,贫穷培养了临县人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临县人走出大山,走南闯北,外出务工日渐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于是,我们立足县情实际,因势利导,坚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发展理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全县扶贫开发的一项主导产业,提出了“20万劳务大军富裕临县”的目标。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政府有序组织和能人带动自发输出相结合,形成了组织领导、政策推动、宣传促动、技能培训、中介输出、跟踪服务六位一体的较为系统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目前,临县外出务工人员遍布了大江南北,形成了以太原、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务工市场。仅省城太原就有10万人之多。2008全县劳务输出14.8万人,劳务收入4.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755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在推动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的同时,我们着力促进劳务经济从粗放型的量的增长,到有序组织的质的提高,高度重视输出后的管理,在省城太原成立了商会,成为务工人员自我组织、管理、维权的固定性组织。组织编写了《走南闯北临县人》一书,收集50个打工出身的临县大老板,宣传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励更多的临县人外出务工创业。劳务经济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劳动者,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坚持输出去创业和返乡创业内外联动。多少年的发展积累,走出去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务工人员,创业不忘家乡,又开始积极的返乡投资。目前,临县城两所规模较大的民营学校--利民学校和实验中学,都是当地农民外出打工创收所建。

  临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贫困大县,更是一个资源大县、潜力大县,蕴藏着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目前,一批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正陆续开工建设,发展的环境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临县的比较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煤焦化、煤电建材等产业链的开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