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造福百姓才是好书记

  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在慰问困难群众。

  彭聪恩,男,汉族,1970年1月生,1987年7月参加工作,广东佛山人,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双硕士学位。2006年3月起任佛山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佛山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2007年作为广东省援藏干部任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任县委书记、武装部第一书记。

  书记心语

  ·作为县委书记,必须是群众的“贴心人”,要做到态度上“亲民、为民、依民”,工作上要“讲真情、办实事、出实效”。

  ·我从广东来到祖国西南边陲,喝察隅水就是察隅人。在和察隅各族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中,我想我会收获不同的工作经验和藏汉兄弟的纯真友谊。

  ·我认为自己只能算“良好”,如果要想做一个让党和人民都真正满意的县委书记,“优秀”才够格。

  ·现场没有音响,但升旗时我们齐声高唱国歌。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很多藏民向我献上洁白的哈达,拉着我哭,我也跟着哭。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自己的祖国是如此的伟大,而我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是如此的神圣。

  ·妻子承担了家里所有本该由我承担的义务,这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

  39岁的广东省佛山市干部彭聪恩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紧密地与西藏察隅这个西部边境的国家级贫困县联系在一起。两年前,他从阳光充足、经济发达的东部,到了氧气稀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青藏高原援藏;从广东省佛山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佛山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成为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委书记。

  “察隅”,藏语意为“杂人居住的地区”。七年前,这个位于西藏东南部的贫困县财政收入不足百万。而到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上千万元,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短短七年时间所创造的这一奇迹背后有什么样鲜为人知的"奥秘"?彭聪恩近日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一语中“的”:“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地稳定和谐的发展和广东五批援藏干部从思想、意识、资金和项目的援助。”

  最难过的是的交通、气候影响了工作效率

  记者: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您为什么选择援藏?

  彭聪恩:我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里,几乎是在"温室"中长大,很想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知道援藏的消息后,我就非常希望到西藏做点事情,经过两次援藏申请,组织上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2007年7月,我作为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走进了西藏。

  记者:进藏工作有哪些和困难?你是如何克服和适应的?

  彭聪恩:从内地到西藏工作首先要忍受高原反应。到西藏之前,朋友告诉我西藏是多么的美丽。等我到了西藏,严重的高原反应却让我少有心情去欣赏景色:白天头晕、胸闷、流泪,晚上睡不着觉。除了要克服高原反应以外,还有许多方面都要努力去适应,比如饮食方面,由于察隅的空气含氧量最多只有70%,所以水烧不开,米饭煮不熟。这些困难都可以慢慢适应和克服。最难以忍受的是对家人的思念,担心他们。幸好妻子对我非常支持,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操持里里外外一切,让我可以安心工作。妻子承担了家里所有本该由我承担的义务,这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

  工作中最难的就是要克服气候和交通问题。从察隅县城到所辖六个乡镇中的任何一个,几乎都要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我下乡调研时不得不在车上备上氧气瓶以应对巨大的气候差异。车开到没路的地方就下车步行,在车上过夜都是常事。不管如何艰苦,咬咬牙也都挺过来了,可关键是这些因素影响了工作效率。有时候在内地城市根本不算个问题的事情,在这里要花很大的代价来解决。

  讲真情办实事才能有实效

  记者:察隅县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您认为做好一名边境贫困地区的县委书记最重要的是什么?

  彭聪恩:我觉得作为县委书记,必须是群众的“贴心人”,要做到态度上“亲民、为民、依民”,工作上要“讲真情、办实事、出实效”。

  每个地方都有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但发展在哪里都是硬道理。察隅是个民风纯朴、社会和谐的边陲小城,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边境线总长588公里,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县之一。总面积31659平方公里,辖3乡3镇,96个行政村,共有藏、汉、纳西、独龙、苗、怒等十个民族,人口不足3万,交通、信息十分滞后。

  我进藏不久,就走遍了察隅县所有的乡镇村落,对全县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我发现察隅的县情不容人乐观:一是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全县通电率仅为40%,通路率仅为30%,县外物品运不进来,县内资源拉不出去,农村发展自我造血功能较弱。二是农牧区经济、生产生活基础薄弱。察隅自然环境恶劣,雪灾、霜冻、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偏远农牧民缺乏必要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增产增收能力较弱。三是财政底子薄。财政自给力不强,财政资金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全县贫困面较大,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改革建设中还面临许多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县委班子制定了要想全面发展察隅县,就必须抓住教育和稳定两条线的基本思路,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援藏项目,从而使全县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加之近几年得益于广东给予的援藏支持,2008年全县完成GDP2.17亿元,成为察隅县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

  记者: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在所难免。察隅县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您又是如何来处理基层矛盾的?

  彭聪恩:虫草纠纷是察隅内部矛盾的一个重点,每年虫草采集都会出现一些纠纷。以前我们采取的是出现问题后处理问题的方式。2008年4月,古玉乡农牧民在采挖虫草时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纠纷,我去现场调研后发现,如果事前有人协调,一些纠纷是可以避免的。回去后我们召开县委、县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在虫草采集集中期采取干部下访、跟踪蹲点的矛盾排查和处理机制,把相关干部派到采集现场,农牧民采集到哪里,排查和处理干部就跟到哪里,确保发现苗头及时排查,发现矛盾及时处理。通过这样的干部下访跟踪矛盾处理机制,我们较好解决了以往的虫草纠纷。

  针对察隅县可能出现的纠纷和社会矛盾问题,全县各职能部门定期集中力量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本部门一些容易引发信访突出问题及件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认真解决本部门、本业务范围内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书记大接访、干部大下访”等多种形式的接访活动,县委主要领导分组深入全县6个乡镇,面对面与农牧民进行交流沟通,去年共接访反映问题96件次,解答率达100%;集中时间开展县委书记亲自接访活动,我本人就虫草采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医疗等农牧民关心的问题开展了集中接访活动;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层层建立台帐,回复销号制度,确保农牧民反映的每件事解决的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确定每月有2个工作日为集中信访接待日,县委书记、各副书记及部门负责人要集中接访、集中解决问题。

  淳朴的民风和干部作风为自己增添了工作动力

  记者:在察隅援藏近两年来,您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彭聪恩:到察隅县援藏任县委书记以来,在工作中有太多难忘的事情,但让我最难忘也最感动的事情还是到任三个月后的一次经历。

  察隅县有个只有14户、73个人的边境行政村,叫吉太村,自然条件非常艰苦,村里多次要求集体搬迁到察隅县城来。2007年中秋节,我带着县委几名干部,徒步了2天,翻越了3座雪山,在国庆节的前一天来到吉太村。国庆节那天,我们在村里举行了升国旗仪式。那天下着小雨,很冷很冷,但是全村的人都自发前来观看。虽然现场没有音响,但升旗时我们齐声高唱国歌。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很多藏民向我献上洁白的哈达,拉着我哭,我也跟着哭。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自己的祖国是如此的伟大,而我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是如此的神圣。

  接下来的三天,我走访了每一户村民了解他们的需求,一件一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代表县委县政府为每一户人家送上1000元慰问金,反复向村民讲述边境村的重要性和不能搬迁的利害关系。离开时,村民结队相送,依依不舍。

  回到县里,我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吉太村的通讯、水、电等问题。经过多方协调,县里给14户村民每家都安装了小型发电机和电视机。目前,通讯工程也已经动工,今年内还要完成居住环境改造。从那以后,吉太村再也没有提出过要搬迁的要求。

  记者:您平常和内地的县委书记交流多吗?您觉得自己与他们最大差异是什么?

  彭聪恩:我经常会和内地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县委书记交流请教,在交流中争取他们对察隅的支援。我很羡慕他们有很多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和察隅相比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西藏当县委书记,常常要为这些硬件的匮乏而绞尽脑汁。许多时候我作为县委书记不仅要指挥,更多的时候需要亲力亲为,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

  但是,察隅民风淳朴,干部群众团结齐心,社会安定和谐,党、政、军、民都是想实实在在的干事,因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越难的工作越抢着干。这种氛围和作风常常让我既感动又欣慰,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工作动力。

  喝察隅水就是察隅人 要让农牧民从援藏工作中受益

  记者:您觉得什么样的县委书记才是一个够格的县委书记?您怎么评价自己?

  彭聪恩:我认为自己只能算“良好”,如果要想做一个让党和人民都真正满意的县委书记,“优秀”才够格。我觉得一定要从长远考虑,多做让农牧民受益、为百姓造福的工作。

  察隅县地处边境,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察隅县援藏工作组进藏后,确定了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把不低于70%的援藏资金用于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建设教育、卫生等一批关系民生的项目,使农牧民真正从援藏工作中受益。

  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察隅实际,立足长远。察隅自然气候独特、资源丰富,但农牧民素质较低,缺乏致富技能。为此我们援藏工作组建设了察隅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农牧民致富技术培训。这些工作的开展,是输血和造血的有机结合,能真正让农牧民长远受益,让农牧民满意。

  记者:您在任期内采取了哪些富有成效的措施?为当地带来了什么?自身收获了什么?

  彭聪恩:我们察隅县援藏工作组来到察隅县后,已确定37个援藏项目,计划三年内投入援藏资金近4000万,突出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牧民生活等重点工作的倾斜,积极开展竹瓦根镇嘎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6乡镇小学教育硬件条件改造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们确定了要打好“教育和双拥”两张牌: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事关稳定与发展。我们第三批援藏工作组来到察隅后确立了“援藏先援教”的援藏思路,目前已确定教育投入近1400万元,对全县6个乡镇小学进行了基础设施改善;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工作,投资150万元建立察隅县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不断强化德育工作,定期为学生开展德育讲座;积极借助援藏平台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智力援助,已把三批30余名师生送到广东佛山学习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察隅地处边境,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促进边防巩固,我们把关心和支持部队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县委、县政府把每年7月确定为“察隅县双拥月”。目前援藏工作组已投入近400万元资金用于驻察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双拥工作。今年8月,佛山市援藏资金支持20万元开展军警民联合应对边境突发事件演练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我们援藏干部还利用休假时间多方协调、积极跟踪促进然察公路(然乌至察隅)的立项建设,这些都为巩固边防、创建和谐工作夯实了基础。

  我从广东来到祖国西南边陲,喝察隅水就是察隅人。在和察隅各族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中,我想我会收获不同的工作经验和藏汉兄弟的纯真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