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6年10月26日在贺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贺州市市长 李宏庆

  李宏庆同志作政府工作报告。 记者 杨峭峰 摄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和“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开放兴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达到468.11亿元,是2010年的1.58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4%,达到47.14亿元,是2010年的2.13倍。固定资产投资达625.93亿元,年均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22.59亿元,年均增长1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2万元,贺州经济发展加快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

  ——“生态贺州”形象明显提升。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国务院批准设立平桂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2.6%。贺州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城市”“广西园林城市”“广西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广西唯一的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和广西唯一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地级市;率先实现“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成为中国第一个“长寿市”,获评为“世界长寿市”,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外联内通能力明显提升。贵广高铁建成通车,广贺高速全线贯通,与洛湛铁路、桂梧高速、贺江及桂江航道共筑形成出省出市大通道,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243公里,二级以上等级公路总里程达822公里,全部乡镇和建制村通水泥路、沥青路,贺州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随着2014年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贺州昂首迈入“高铁时代”,加快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贺州正由全区交通“末梢”向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转变。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8%、13.4%,达到25194元和8056元,是2010年的1.59倍和1.87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68:1缩小为3.13:1。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5万人。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近20万套(户),民生短板得到进一步补齐。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成型。千方百计打造以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两个千亿元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工业体系,进一步强化工业主体地位,“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碳酸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贺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粉体生产基地和中国重钙之都。百亿元园区从无到有,粤桂县域经济产业合作示范区、旺高工业区产值均突破百亿,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贺州生态产业园开园建设,成为自治区4个生态经济产业园之一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6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9家,亿元以上企业87家,桂东电力等6家企业进入全区百强企业名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实现农业总产值166.4亿元,年均增长5%。(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粮食总产量实现11连增,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75万亩,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生产基地面积达2万多亩,贺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富川神仙湖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通过自治区验收,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覆盖的地级市。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率先在全区培育发展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和生态健康养老等生态健康产业四个新业态,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96%和34.3%。金融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年均增长13.8%,2015年实现增加值20.6亿元。商贸流通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3%。贺州石材及碳酸钙新材料交易中心等集聚区被列入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二)持续深入抓好改革开放,各类发展要素不断集聚。强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全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取消、下放和调整审批事项213项。获列为全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市。探索实施17个特色重点镇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乡镇“四所合一”机构改革全覆盖。重组建立正赢、正润、旅游实业、矿业投资、农业投资等集团公司。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完成县级公立医院、公务用车等领域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9989户,新设立个体户3.7万户,分别是“十一五”的7.7倍和2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驱动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成功研发微波固化等一批关键技术,获认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发展定位更加清晰,自治区赋予我市“要发挥向东开放排头兵作用,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的发展新定位,明确支持贺州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对外合作更加紧密,积极参与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与广东肇庆市合作共建的粤桂县域经济产业合作示范区取得实质性突破。梧州海关驻贺州工作组揭牌成立,结束了我市没有海关机构的历史。建立了“向东靠”专家顾问团。产业对接成效明显,成功引进华润集团等强企入驻,华润电力、正润新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竣工投产,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300多个,到位资金达1563.6亿元;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20家,外资企业达105家。

  (三)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果断、妥善处置“贺江水污染事件”,试行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大桂山、昭平七冲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87%,城市水域功能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市本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提前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要求,荣获环保部“绿坐标”管理创新奖。生态宜居城市特色凸显,启动贺江“一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生态新城”和“生态水系”建设,建成西南环路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市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市县乡村四级城乡风貌改造实现全覆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3%,先后荣获自治区第八、第九届市容“南珠杯”优秀城市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在全区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贺州”活动,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八步区贺街镇被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昭平县黄姚镇黄姚村、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溪村荣获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3个乡镇获得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称号,127个村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四)全力以赴补齐民生短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为民办实事,“十二五”期间全市民生领域财政支出累计达55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9%。全面完成17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五年累计减贫34.81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7%。累计实施各类教育项目1672个,成功组建贺州职业教育学院,贺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转为公办,贺州高中新校区建成办学,市实验中学成功搬迁,平桂高中、平桂三中、八步三中、龙山小学等一批新建学校竣工投入使用,结束了建市以来没有新增一所公办中小学校的历史,有效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超大班额”问题,基本消除农村寄宿学校“大通铺”现象;富川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自治区达标验收。在全区率先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陈春林等先进典型,《临贺长歌》等一批优秀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全民健身和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升,贺州籍体育健儿在全国以上赛事获金牌37枚。社保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国社保标准化建设“先进城市”、国家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化试点单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160元和2880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15.6万低保对象实现 “应保尽保”;建成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农村社区幸福院建设经验在全区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17%;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村级卫生所全覆盖。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建成737项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2.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平安贺州建设不断深化,社会稳定动态各项指标持续排在全区前列。

  (五)从严从实强化自身建设,政府行政效能持续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出台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工作方案》,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3件、政协委员提案733件,办结率均达100%。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做到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都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按程序公布第一批部门权力清单。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和自治区“两规定一办法”,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干部作风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贪污受贿违纪违法案件。

  这五年多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切实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扩大总量中调优结构、转型提质;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大力度向东开放,抓机遇、增动力、添活力;必须坚持保持生态优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切合贺州实际的绿色崛起之路;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快爬坡过坎迈上新台阶,砥砺前行实现新目标。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起点上,把握新机遇、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和向东开放,全力发展壮大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态健康三大产业集群,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基本建成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努力实现“生活殷实、发展跃升、绿色崛起”,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加壮大。实现“超千过百十以上”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GDP迈上1000亿元台阶,财政收入迈上100亿元台阶,GDP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

  ——特色产业更加优化。到2020年,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态健康三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到600、450和660亿元;互联网经济、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中心城区、县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一主四副,两轴三区”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70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多规合一”等一批国家和自治区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实,市场和社会活力进一步激活,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门户和枢纽城市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初步建成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先行区,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物流大通道,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形成。

  ——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全面打响“生态贺州·长寿胜地”品牌,建成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区前列,节能减排降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55%和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贫困县(区)、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围绕上述目标,新一届政府将着重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重点发展壮大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态健康三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持续强化特色工业引擎作用。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加快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发展,发展壮大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确保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600亿元和448亿元以上。抓好园区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各类要素集聚,增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推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碳酸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碳酸钙产业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碳酸钙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加快培育以装配式建筑为主导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力争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强优企业,全面推进“抓大壮小扶微”工程,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到2020年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0家以上,力争实现产值突破百亿元企业1家以上、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

  做强做优以生态健康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鼓励服务业新兴业态做大做强,发展壮大生态健康产业集群,加快规划建设姑婆山小镇、黄姚古镇、西溪温泉养生小镇和大桂山颐养小镇“四个旅游小镇”,全面推进特色县域旅游区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特色文化+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强化旅游产品供给,重点发展壮大旅游文化养生产业,力争到2020年旅游文化养生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加快将旅游文化养生打造成为新的 “千亿元产业”。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围绕重大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石材及碳酸钙新材料交易中心等自治区级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八步都市型产业集聚区等6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增强中国贺州石材·碳酸钙展览会、贺州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的国内外影响力。开展“互联网+”行动,推进“智慧贺州”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出台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积极推进新华社电子商务基地、电子商务平台、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城乡商贸市场建设,完成现有农贸市场提升改造,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农贸市场,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贸市场体系。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面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88亿元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1万吨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对“天贺正丰”等贺州农业公众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扩大贺州农产品品牌效应。发展生态有机、富硒农业,实施生态有机种植面积20万亩,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50个以上。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基本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7个、市级10个、县级15个、乡级30个,构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体系。加快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建设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50万亩以上,进一步实施供港蔬菜直通放行试点。推行“农业+”模式,加大农业与旅游、物流、工业、金融、科技、扶贫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创新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市场商品农业和健康养生农业三大板块,打造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重点支持特色景观旅游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建设,打造以农家乐、生态休闲体验、健康养生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精品示范点30个。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重点推进桂东农商汇、信立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大中型加工企业,到2020年建成“1+5”农产品物流体系,确保农产品采摘后预处理率达9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50%以上。

  (二)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坚持改革与创新协同并进,积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进一步拓展创新创造空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按中央、自治区部署要求做好承接、取消、下放工作,加大向基层放权力度,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强化放管结合,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构建职责清晰、便捷高效的部门行政职权体系。全力优化服务,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一个平台管项目审批”,实施《贺州市一个平台管项目审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及其配套一个规程十项制度,着力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清理规范涉及市、县级行政审批的中介服务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准入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激发多元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创业创新。重点围绕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碳酸钙质量检测中心等40个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施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和“众创空间”建设工程,建成一批重点科技服务平台,创建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孵化创业企业100家以上。充分发挥“向东靠”顾问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小高地作用,实施“柔性引才”“周末工程师”“千亿元产业人才培训”等工程,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上重要的人才聚集地和面向珠三角为重点的区域性“人才洼地”。

  推进产能优化。依托重大项目“三年滚动投资计划”,不断提高产业项目投资精准率,着力增加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态健康三大产业集群的投资比重,谋划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绿色技术和循环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做强做优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稳步推进优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货币化安置与“以购代建”模式相结合,落实好中央、自治区支持新市民购房等政策措施,清理整顿历年房地产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消化商品房库存。

  推进降本增效。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措施及配套政策,重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探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全面落实降“五险一金”缴费、“营改增”、资源税调整等减税减负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社会保障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进其它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建立空间管理基础信息集中统一、各职能部门分层管理的规划技术平台,确保“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和相互制衡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在市政、交通、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探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项目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工程总承包(EPC)等建设模式。设立碳酸钙、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土地收储等领域产业化投资基金和发展投资基金。统筹推进园区体制、征地拆迁、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

  (三)深入实施“向东开放”战略,推动实现区域发展新定位。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强化优势互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向东开放。

  积极打造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先行示范区。全面深化向东开放合作,完善与周边城市战略合作机制,主动参与高铁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合理布局沿线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按照“一城两区三产业”的空间布局,以生态新城、生态产业园为核心,打造高铁新城。加快旺高工业区建设,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深化与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广东园合作,重点加快粤桂县域经济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贺州向东开放合作先行区。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全面融入高铁沿线旅游圈,规划建设潇贺古道文化旅游带,打造粤港澳“后花园”。

  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加快公路、铁路、内河航道、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以贺州城区为中心的“4321”铁路交通圈、“8421”公路交通圈,构建沟通中南、西南与珠三角地区的桂粤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公路建设,建成通车永贺高速公路贺州段、贺州至来宾高速公路贺州段、二广高速广东连山至贺州支线、信都至梧州等高速公路。加快规划建设连接贺州市17个重点镇、各大园区、“四个旅游小镇”、贺州机场和桂江、贺江主要港口作业区等重要节点的环市高等级公路,形成覆盖30个镇左右的域内高等级公路圈。

  探索实践招商引资新途径。实施重点面向粤港澳等东部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引智工程,瞄准世界、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精准招新招大招强。尤其要围绕发展壮大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态健康三大产业集群招大引强,引进重点产业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围绕城镇、园区、景区和民生等领域,推动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建立高质量招商项目库、客商信息库和政策库,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着重确保招商项目落地建设,制定实施促进外商投资落地的优惠政策。完善招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园区、县区招商权责一体的考核体系。大力支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招商等招商模式。建立完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全域一体化新型城镇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城镇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生态贺州·长寿胜地”城市品牌。

  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执行生态红线分级管控制度,构建贯穿城镇发展、生产生活空间的生态廊道。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确保林地保有量达89.7万公顷以上。推进桂江贺江两岸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基础等项目建设。强化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推进西湾、黄田等老矿区环境治理,谋划建设一批矿山公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推进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园建设,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目标。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大气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专项集中整治,确保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城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倡导绿色生活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体系,建成运营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推广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建筑等,使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更加注重生态、循环生产方式,着重推动生态健康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平桂石材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打造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循环产业链条;支持富川猪—沼—果—绿肥循环生态农产品示范基地等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走生态循环种养之路。

  加快建设绿色宜居宜商城市。以“多规合一”为引领,继续抓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新等工作,力争控规覆盖率达100%。加强城市设计,打造一批凸显贺州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经典建筑、街道和景区。全面开展提升城市建设五年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着力补齐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加快把贺州打造成为“生态良好、风情浓郁、宜居宜商”的现代化城市。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坚持扩容提质与凸显特色并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城向城市转型,积极构建“一主四副,两轴三区”的空间格局。把八步区建设成为贺州向东开放发展先行区和商贸物流集聚区,平桂区建设成为中国重钙之都、中国岗石之都、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区。钟山加快发展高铁临站经济,做强高铁商贸物流、机械制造、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建设成为广西中小城市、贺州市副中心城市、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物流和旅游黄金节点城市。昭平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做大生态文化旅游、林产林化、食品(茶叶)加工等产业,建设成为广西最美生态旅游长寿县、中国有机茶之乡、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富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优现代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特色旅游等产业,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构建特色村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以构建贺江新型城镇示范带为重点,加快黄姚、望高、贺街等7个国家重点镇和公安、沙田等10个市级重点镇建设,把重点镇建设成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和镇村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五)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脱贫攻坚“1315”工程,确保到2019年,全市5个贫困县(区)全部如期脱贫摘帽,26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现行标准下29.35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

  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加大特色产业扶贫力度,推行扶贫产业项目资金“以奖代补”“循环使用”等模式,大力推广连片规模化经营,重点抓好脐橙、茶叶等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村产业全覆盖。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推进东鹿扶贫搬迁安置区、平桂“千亿元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等37个集中安置区建设,支持搬迁群众转户进城,确保完成12.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看病、上学等问题,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完善财政兜底政策,加大财政专项扶贫预算投入,按原则上不低于可安排资金总额50%的比例投入到贫困村;逐年提高全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和补助水平,确保2019年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

  建立多元化精准扶贫机制。积极促进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建立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快创建农民工创业园、培训实训基地。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以“天贺正丰现代农业商城体验馆”等平台建设为契机,实施“农村电商”工程,推动市、县、乡三级运营服务中心站和村级示范网点全覆盖。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做到“应扶尽扶”;各县(区)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贫困户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等损失给予补偿。积极开展社会帮扶脱贫,提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雨露计划”等扶贫公益品牌效应,引导更多公益组织、社会资源投向贫困地区,鼓励企业参与“村企共建”。持续深入开展“情系家乡、共建小康”等活动。

  (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实施新一轮“为民办实事”工程,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幼儿园41所、改扩建31所,力争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新建或迁建小学11所、初中8所,增加义务教育学位3.6万多个,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和“大通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新建普通高中2所、迁建1所、改扩建9所,力争新增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2020年全市各县区均通过国家和自治区达标验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到2020年全市各县区均建有特殊教育学校,创建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以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办1所高职院校;加快实施贺州职业教育学院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把贺州职业教育学院建设成为服务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态健康等产业的职业培训中心。

  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实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企业园等创业就业工程,推动实现更加充分、质量更高的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次分别达5万和8万以上。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建设健康贺州。编制实施《贺州市医养服务体系规划》,大力推进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建设,推动形成以医养结合为主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贺州市人民医院城东分院等十大医疗卫生发展重点项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继续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等民族医药事业。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到2020年各级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达每人每年300元以上、筹资水平达每人每年600元以上。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出生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实施市文化中心和市县两级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讲好贺州故事,推出《潇贺商魂》等一批文化精品,打造“长寿文化、瑶族文化、客家文化”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贺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等建设。争取承办全国、全区性大型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国家优秀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争创1—2个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保标准化建设,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87万人和12.5万人,实现城镇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配套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到2020年城市社区全部建有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90%以上乡镇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全面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实现全部直选。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切实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在自身建设上取得更大成绩。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完善重大问题向市委请示和人大报告制度。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健全立法工作机制,推进政府立法精细化,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政府立法。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强化规范性文件事前合法性审查和事后备案审查。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严格规范行政许可、处罚、强制等执法行为;完善违规执法行为举报奖励激励制度。加强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七五”普法等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诚实守信、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创新政府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创新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建立便捷高效的跟踪问效、效能监察、考核问责机制,对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要工作,做到责权到位、专项督查,严格考核和兑现奖惩。

  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和自治区“两规定一办法”,严肃整治顶风违纪行为,严防“四风”现象反弹回潮。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进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对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等直接分配财政资金、直接接触工程建设、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流程规范控制全覆盖。加强纪律审查,坚决查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扶贫等领域腐败问题,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完善便民服务体系,精简审批事项,优化服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政府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制度,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制度,探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政策落实责任机制、奖勤罚懒激励机制和常态化督查问责机制,着力解决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问题,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