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钦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已于2004年通过钦南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近年来钦州市钦南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的统一安排,2015年,钦州市钦南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组织,由钦州市钦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对《钦州市钦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进行第二次修编。
1.1.1地理位置
钦南区地处广西钦州市南部沿海,位于北纬20°36′至22°8′,东经108°24′至109°56′之间,濒临我国南海北部湾,东部与北海市相接,西部与防城港市毗邻,北部与钦州市钦北区、灵山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曲折蜿蜒。钦南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季风明显。水域滩涂资源丰富,区域内海水水质清新,基本无污染,完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境内有6条河流注入大海,其中较大的有茅岭江、钦江和大风江。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各种海产品,其中“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为我区著名的四大海产品,驰名海内外。
这些都为钦南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1.2地形特征
全区轮廓略似方块状,由于受北部十万大山余脉的影响,形成了东北和西北较高,向南倾斜临海的地势。中部及东部为丘陵地区,沿海江河中、下游两岸为较平坦的小平原,南部滨海地区虽然比较平坦,但由于受潮水和海浪的侵蚀,地形呈珊瑚状。在钦州湾内湾茅尾海和外湾相接的深水槽东西两侧,有大量小岛分布。钦州湾东西两侧的陆域基本上为低山丘陵,在茅尾海北部,犀牛脚至沙角一带为滨海平原区。
钦南区主要河流有钦江、茅岭江、大风江、丹竹江、白鹤江、关塘河等,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流量随雨季变化而变化。
钦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为大陆架浅海,海底地形北高南低,水深在0~20m之间,等深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钦州湾的内湾茅尾海,由钦江和茅岭江运入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而不断向海推进,形成了广阔的沙质和泥沙质浅滩,大致呈近南北向扩展。在犀牛脚镇乌雷以东、三娘湾以南的海域,等深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北浅南深,坡度较小。全市海岸线长达562.64km,海湾港汊繁多,岛屿星罗棋布,沿海有岛屿303个。钦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季风明显。海洋水域滩涂资源丰富,据统计海域面积736.55km2,﹣20m等深线内可养殖面积19.07×104hm2,﹣10m等深线内可养殖面积8.8×104hm2,﹣5m等深线内可养殖面积达4.53×104hm2。大部分海域水质符合国家一、二类标准,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
1.2.1气象条件
1.2.1.1一般气候特征
钦南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亚热带过度性质海洋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干湿季节分明。本地区气候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其次也受到西北部十万大山的地形屏障作用。冬季,受北方干冷的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干燥且寒冷的东北季风,常出现降温、寒潮、冷阴雨和霜冻以及偏北大风等天气。夏季,受暖湿气团的控制,盛行西南或东南季风,常出现阵雨、暴雨和台风天气。
1.2.1.2 具体气候特征
主要为日照、太阳辐射、气温、气压、风、降水量、蒸发量、雾和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要素。
1.2.1.2.1 日照和太阳辐射
年日照时数达1800h。日照时数的月际变化比较明显,最低值出现在2-3月,最高值分别为在5月、7月和10月。
太阳年射平均约为110KJ/cm2 ,沿海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56.96 KJ/cm2。年太阳辐射强度为439.6~481.5KJ/cm2。
1.2.1.2.2 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21~22℃。1月平均气温13~15℃,7月平均气温28℃~2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极端最低气温为-1.9℃。气温的地理分布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1.2.1.2.3 风
本地区处于东亚大陆季风区域,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9月或10月至翌年3月或4月)盛行偏北气流(东北季风);夏半年(4月或5月至8月或9月)盛行偏南气流(西南或东南季风)。
1.2.1.2.4 降水量
本地区雨量充沛,各地年降水量在1900~2300 mm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2113.7mm。雨量分布不均匀,西南部多,北部少,冬春少。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约1400 mm,这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6.7%以上,尤以8月降水量最多。11月至翌年2月,这4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1.3%。
1.2.2 水文条件
1.2.2.1 海洋水文
1.2.2.1.1 水温
钦州湾平均海水温度为23.14℃。历年极端最高水温和最低水温分别为34.0℃和8.0℃。
1.2.2.1.2 盐度
钦州湾海水盐度分布不均匀。年均表层盐度为28.24‰。冬季最高盐度值出现在湾口处,为32.33‰;夏季最低值出现在茅尾海,为8.50‰。盐度的年变化较大。夏季盐度值最小,仅为8.5~31.78‰;冬季最大,达25.48~32.33‰;春季盐度值为10.99~31.96‰;秋季盐度值为21.94~31.56‰。
1.2.2.1.3 酸碱度(PH值)
5月份平均值为8.06,范围在7.75~8.26之间;11月份平均为8.17,范围在7.85~8.33之间,属正常范围。
1.2.2.1.4 透明度
本海区透明度的分布变化受沿岸淡水和外海水相互作用的影响,透明度的分布等值线与等深线几乎平行。透明度夏季小于冬季,春秋两季界于冬、夏之间。夏季因偏南季风作用的影响,海水混合较强,加之沿岸受江河径流夹带许多有机物和泥沙的注入,透明度最低,一般小于1m。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海水混合加强,但受径流影响较小,所以透明度较大。-10m等深线以内透明度为2~4m,-10m水深以外透明度为4~10m。
1.2.2.1.5 营养盐
1、磷酸盐。磷酸盐是海洋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基本要素,是控制海洋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钦州湾及其邻近海域5月份和11月份平均含量分别为8.1ug/L和5.4ug/L,与其他海域相比含量偏低。但尚能满足浮游植物生长的需要,不会成为限制因素。
2、总无机氮。调查资料显示,钦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偏高。浅海水域中亚硝酸氮的含量5月份平均为4.94ug/L,范围在z-27.0ug/L之间(z为未检出);11月份平均为1.61ug/L,范围在z-7.0ug/L之间。硝酸盐的含量5月份平均74.2ug/L,范围在4.01~276ug/L之间;11月份平均为29.1ug/L,范围在3.18~121ug/L之间。氨氮的含量5月份平均为28.3ug/L,范围在5.33~104ug/L之间,11月份平均值为20.6ug/L,范围在z-83.5ug/L之间。
1.2.2.1.6 溶解氧(DO)
调查结果表明,本海域溶解氧含量5月份平均为6.84mg/L,范围在5.96 mg /L~7.32 mg /L;11月份平均为7.25 mg /L,范围在6.77 mg /L~7.74 mg /L之间,属正常范围。
1.2.2.1.7 潮汐和潮流
1、潮汐。钦州湾潮汐具有正规全日潮性质,多年平均涨潮历时为11h,平均落潮历时为8.5h,海区的涨落潮历时不等。钦州湾累年月平均潮差,以12月为最大,3月最小,其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00m和2.38m。多年平均潮差2.67m,最大潮差5.52m,年幅变0.62 m。
2、潮流。钦州湾海域的潮流属不正规全日潮流。本海域全日和半日潮流均以往复流为主。其流向,龙门水道为东南—西北方向,钦州湾外湾基本呈南—北向。而且,湾口处的全日分潮远远大于半日分潮流,而半日分潮流又大于浅海分潮流;进入内湾(茅尾海)后,半日分潮流逐渐增大。据观测资料计算,最大涨落潮流流速分别达94cm/s和178cm/s。平均海潮流速为38.6~53.7cm/s,平均落潮流速为54.8-77.2cm/s,流速的垂向变化,一般为表层大于低层。
3、海浪。钦州湾内波浪主要是风浪,其次是涌流和混合浪,波高一般不大,湾口风浪比内湾大些。茅尾海内微浪居多,小浪出现的频率较小。本海区波浪以风浪为主,除台风影响外,波级一般在3级以下。波级小于1.5级的波浪,发生频率为97%。
1.2.2.2 内陆水文
地表水资源量通常用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来表示。据统计,钦南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左右,有大小河流6条,有荷木水库、长江水库、那务塘水库等大小水库48座。
1.3.1海水养殖水域资源状况
﹣20米等深线内可养殖面积19.07×104hm2,﹣10米等深线内可养殖面积8.8×104hm2,﹣5米等深线内可养殖面积达4.53×104 hm2。其中,滩涂可养面积约2×104 hm2,其中位于钦州湾内的有约1.55×104hm2,湾外有0.45×104 hm2;沙质滩涂约有0.47×104 hm2,泥质和泥沙质滩涂约1.53×104 hm2。
1.3.2淡水养殖水域资源。
1.3.2.1江河资源
主要江河有钦江、茅岭江、大风江、丹竹江等大小6条河流。钦江、茅岭江、大风江、丹竹江自成水系,独流入海,由北向南流。本区江河特点是短小、水量充足、水资源丰富。
1、钦江:发源于灵山县平山乡白牛岭,于尖山镇的犁头嘴、沙井注入茅尾海,全长179km,流域面积2457 km2。钦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37m3/s,年径流总量为20.3×108m3。
2、茅岭江:为我区境内最大的河流。河流源头有二,其水系分为两大支,呈丫字形。主河小董江为左支,发源于钦北区那香龙门村,大寺江为其右支,发源于上思县公正白鸡村。两江于大寺镇老竿汇合成茅岭江。茅岭江流经黄屋屯后,在茅岭和康熙岭间注入茅尾海,干流全长112km,流域面积2959 km2。茅岭江水量较为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2.12 m3/s,年径流总量为25.9×108 m3。
3、大风江:又名平银江,发源于灵山县伯劳乡淡屋村,于犀牛脚镇沙角村注入钦州湾。干流全长为158km,流域面积1927 km2,干流坡降为0.16%,流域平均高程为43.2m,总落差45.8m。大风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98 m3/s。
4、丹竹江:北部湾独流入海河流,源于钦南区那丽镇, 向东南流至钦州、合浦交界,沿县界向西南流入大风江口入海。干流长35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县境流域面积48.7平方公里。年均流量6.49立方米每秒。由于流域内多为丘陵,河床较深,下游宽30米左右,水深1.5米。
5、白鹤江:又称那庆河,发源于钦南区那彭与久隆交界处的白马岭,流经久隆镇,于沙埠镇江口村汇人主河。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全长50.8公里,总落差22.1米,河道平均坡降为4.4‰,弯曲系数为1.44。河流年径流深为1100毫米,最大流量772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0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6.8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为2.14亿立方米。
1.3.2.2淡水池塘资源
全区共有淡水池塘面积1306hm2。
1.3.2.3水库资源
钦南区有山塘水库110宗,其中5宗中型水库、22宗小(一)型水库、83宗小(二)型水库及多处山塘,主要分布于康熙岭、黄屋屯、大番坡、那彭四镇。
钦南区淡水可养水域分布现状(单位:hm2)
县区
|
池塘
|
山塘水库
|
江河
|
可养水域
|
已养水域
|
钦南区
|
1306
|
3733
|
380
|
5419
|
4066
|
1.4.1海洋生物资源。
1.4.1.1潮间带生物资源
潮间带有生活于潮间带底表下和底表上两种生态类型。根据1984年秋末冬初(10月)和1985年春末夏初(5月)采集的生物标本,经鉴定隶属于12个门,185科487种。其中海藻类3个门,占总数的5.07%;动物9个门,合占94.03%。潮间带生物年总平均生物量为73.22g/m2。常见的海藻类有:江蓠、小团扇藻、大团扇藻、马尾藻及孔节藻;常见经济价值高的动物有:大弹涂鱼、日本对虾、锯缘青蟹、近江牡蛎、团聚牡蛎、马氏珠母贝、文蛤、泥蚶、毛蚶、中国鲎、圆尾鲎、方格星虫、革囊星虫等。
1.4.1.2浅海生物资源
1.4.1.2.1浮游植物
根据2011年3月海岸调查结果,钦州湾及其邻近水域采集到浮游植物,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0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门28属74种,占74%;甲藻门7属24种,占24%;蓝藻门1属2种,占2%;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为649.69×104ind./m3。
1.4.1.2.2浮游动物
根据2011年3月海岸调查结果显示,在钦州湾外湾及其邻近水域采集到浮游动物,共有60种,有水螅水母类14种、管水母类14种、节水母类3种、桡足类15种、磷虾类1种、瑞足类1种、莹虾类4种、介形类3种、毛颚类3种、被囊类4种、浮游幼虫8种,各种类个数组成桡足类占48%,毛颚类占17%,浮游幼虫占9%,其它类占26%;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469.89×104ind./m3,生物量平均值为92.91mg/ m3。
1.4.1.2.3底栖生物
根据2011年3月海岸调查结果显示,钦州湾及其邻近水域共采集到环节动物门、螠虫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脊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多毛类等底栖动物35种,其中多毛类为21种占60%;软体动物6种占17.1%;甲壳动物5种占14.2%;棘皮动物1种占2.9%;螠虫动物1种占2.9%;鱼类1种占2.9%。密度平均值为110.21ind./m2,生物量平均值为35.24g/ m2。
本海区的经济底栖贝类有近江牡蛎(大蚝)、团聚牡蛎、文蛤、泥蚶、毛蚶、江珧、斑纹东风螺、巴非蛤、马氏珠母贝、杂色鲍、长肋日月贝和花日本日月贝等。
本海区的主要经济虾类: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中型新对虾、近缘新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须赤虾、巴贝岛赤虾、长足鹰爪虾等。
本海区的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动物有火枪乌贼、中国枪乌贼、拟目乌贼、金乌贼等。
本海区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60多种,其中常见的中上层鱼类有18种,常见底层经济鱼类有44种。
据2011年12月观察结果,钦州三娘湾海域栖息有175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
1.4.2淡水生物资源。
1.4.2.1浮游植物
据1981年3月至1983年6月的调查,本地江河、水库浮游植物50属。主要藻类有硅藻、绿藻、蓝藻、裸藻、甲藻、黄藻、红藻等。种类以绿藻最多,但数量和重量上则以硅藻为优势。
1.4.2.2浮游动物
据1981年3月至1983年6月的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91种,主要种类有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等。
1.4.2.3底栖生物
据1981年3月至1983年6月的调查,底栖生物有4门9纲123种,其中多毛类1科,寡毛类7种,蛭类5种,水生昆虫72属,甲壳类4属,珠形类1属,腹足类24种,瓣鳃类13种,涡虫1种。水生昆虫占总种数的58.54%,软体动物次之,占30.01%,环节动物只占6.5%。
1.4.2.4淡水鱼类以及其它淡水水生动物
据80年代的钦州内陆淡水生物资源调查,鱼类已知有14目33科209属。其中鲤科鱼类120种,占总种数的57.42%;鳅科、腹吸鳅科、平鳍鳅科共29种,占13.38%。鲤科鱼类以鱼巴 亚科最多,共38种,占鲤科鱼类总数的32%。鲇(鲶)形目的鱼类有18种。鱼旨 科的鳜属已知有6种,其中大眼鳜为广西鳜属中的优势种群。
我区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有三十多种,常见的种类有: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鲮鱼、鲤鱼、鲫鱼、乌鳢、月鳢、七星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福寿鱼、淡水白鲳、革胡子鲇、本地塘角鱼、河豚、鱼感 、鳜鱼、黄鳝、泥鳅、大刺鳅等。
其它淡水水生动物有:三线闭壳龟(金钱龟)、广西拟水龟、锯缘龟、齿缘龟、鹰嘴龟、四眼水龟、泥龟、黄沙鳖、山瑞鳖、鼋、中华圆田螺、蛤、河蚬(黄金蚬)、河蚌、褶纹冠蚌、佛耳丽蚌、蜗牛、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石蟹、日本沼虾、海南沼虾、青蛙、蟾蜍、牛蛙、河蛇等。
1.4.2.5水生植物
我市水生植物主要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鸭舌草、菹草、聚草、华水韭、金鱼藻、穗花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凤眼莲、水蓼、荷、睡莲、菱、马蹄、慈姑、芦苇、频、大漂、芜萍、紫萍、红萍、青萍、马来眼子菜等30多种。
2014年钦南区渔业经济总产值58.36亿元(现价,下同),其中:海洋捕捞产值8.97亿元,海水养殖产值35.63亿元,淡水捕捞产值0.25亿元,淡水养殖产值3.68亿元。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中69.23%。
2014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39.61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9.66万吨;淡水捕捞产量0.24万吨;海水养殖产量27.13万吨;淡水养殖2.56万吨。
2014年钦南区水产养殖面积19604 hm2(29.4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5210 hm2(22.81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4394hm2(6.591万亩)。
2014年,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近江牡蛎(大蚝)养殖面积9922 hm2(14.883万亩),产量20.448万吨,养殖模式已从传统滩涂插柱养殖向浮筏吊养殖转变;对虾养殖面积3940 hm2(5.91万亩),产量4.6479万吨,主要以池塘养殖和单造养殖为主,单产达到700kg/667m2;海水鱼类网箱养殖面积19.19hm2(19200平方米),产量1.4642万吨,以近岸传统木结构海水鱼类网箱为主,离岸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深水网箱125个,投产80多个;龟鳖养殖养殖户达3万户,存栏数量达350万只,我区龟鳖养殖以庭院养殖为主,今后将继续推广基地化、生态化养殖新模式。
2.2.1各级政府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存在重视工业,轻视水产养殖业的思想,缺乏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理念;存在重视海洋渔业生产,轻视淡水渔业发展的理念。
2.2.2养殖水域资源利用冲突严重。
内陆水域渔业利用与水利、土地利用的冲突;海域渔业利用与工业开发的回填海工程、交通的码头与航道建设、旅游的观光与休闲,各行业对海域进行短、中、长期利用规划,极大限制了渔业利用。
2.2.3养殖水域规划滞后,管理乏力。
我区海水养殖发展较快,但养殖规划滞后,养殖开发无序发展,一哄而上,养殖布局不尽合理。近江牡蛎养殖和对虾养殖表现尤为突出。近江牡蛎养殖浮筏发展过快,集中放置,影响水体交流,也存在交通安全和防风安全隐患,高密度对养殖生长也不利。对虾养殖表现为单品种大面积连片池塘养殖,加重养殖废水污染和病害传播。
2.2.4养殖水域资源利用不平衡。
池塘、潮间带附近浅海滩涂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甚至萎缩,离岸海域养殖处于空白。
2.2.5缺乏资金和养殖技术的革新。
我区经济基础薄弱,水产养殖资金投入结构单一,基本由养殖户自筹,因此对离岸海域养殖等项目的巨大投入望而怯步;同时,政府对渔业已基本放任社会化,对渔业生产科研的投入很小,而且我市可数的渔业企业没有实力开发渔业技术。因此解决缺乏资金和养殖技术的革新问题,必须下决心引进外来和外行资金,加强渔业投入。
2.2.6社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养殖水域的不良影响加重。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养殖水域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占用渔业水域;二是污染渔业水域,影响水质。近年来,我市传统渔业水域损失约10万亩,近岸海域水质监测,二类以下水质出现频率加大,渔业污染事故不断。
2.3.1区位优势明显
我区濒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陆域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高铁网,沿海有大泊位港口群,百公里范围内有两座民用机场。我区处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国务院出台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批准钦州保税港区的建设,为水产业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水产产业化必定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2.3.2资源优势明显
1、可养水域利用潜力。
我区水域滩涂资源丰富。拥有“一片海”,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沿海荒水、荒滩、低产咸酸田有4.5×104 hm2。淡水水域可养面积2×104 hm2,可供利用的水域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2、生物资源利用潜力。
我区水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种类繁多,生物呈多样性。丰富的水生物资源为增养业在种类利用选择广度上、以及新品种的引进、杂交繁育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
3、优势品种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对虾养殖。我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开发沿海、沿江堤内荒地、咸酸田、低产田开展对虾养殖,扩大养殖面积,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对虾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2003年钦南区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对虾优势养殖品种区域。2014年全区对虾养殖面积3940hm2,产量4.6479万吨。
近江牡蛎(大蚝)是钦州水产最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我市的特色优势海水养殖品种,素有“大蚝之乡”美誉。2002年10月国家农业部特产委员会授予钦南区“中国大蚝之乡”的称号。茅尾海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采集生产地,总面积约9万公顷,年可生产蚝苗附着基2.5亿支(串)。2014年全区大蚝养殖面积已达9922hm2,产量20.448万吨,发展态势良好。
我区海水网箱养殖主要以龙门港镇为主。普通网箱规格为3米×3米×3米、4米×4米×4米和5米×5米×5米三种。养殖品种主要有金鲳鱼、鲈鱼、美国红鱼、黑鲷、真鲷、石斑鱼、金钱鱼、蓝子鱼等10多个品种。2014年海水网箱养殖19200平方米,产量14642吨。网箱养殖品种价格比较稳定,金鲳鱼价格每公斤约20元,鲈鱼、美国红鱼价格每公斤约18元左右。从总体来看,普通网箱平稳发展,深水网箱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空间广阔。
龟鳖养殖。钦南区养殖龟鳖历史较久,“天下名龟出钦州”是钦州龟鳖养殖业的名片,近年来规模化、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养殖品种有三线闭壳龟(金钱龟)、黄喉拟水龟(石龟)、山瑞、鳄龟、巴西龟、黄沙鳖等二十多种。2014年龟鳖养殖养殖户达3 万户,存栏数量达300万只。龟鳖类产品市场价格高,市场销路特好,特别是黄喉拟水龟(石龟)龟苗市场上供不应求,龟鳖养殖业的发展势头很好。
2.3.3地理和环境优势
我区地处亚热带,常年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水生生物代谢速率较高,对多数亚热带和热带品种来说,生长速度普遍较快。此外,其温暖的气候的利于增养殖种类的提早繁育。同时,我区水域环境质量较好,达到国家渔业用水水质标准,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
2.3.4水产养殖业发展优势
1、水产业稳定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钦南区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大农业比重的65%以上。2014年完成产值58.36亿元,水产品产量39.61万吨。2015年预计完成水产品总值41.02万元,产值66.19亿元。全区水产品市场货源充足,价格稳定,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2、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渔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实现由以“以捕为主”向以“以养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其中海水养殖为水产养殖业的重点产业。连续十四年实现了捕捞产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目标,2014年钦南区海水养殖的产量达27.1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74%。
3、对虾、大蚝、海水网箱、龟鳖养殖等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由传统养殖理念转变为健康养殖理念,水产养殖逐步形成了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格局。全区形成了对虾、大蚝、海水网箱、龟鳖等4个特色优势渔业产业群,建立了一批连片养殖地。
4、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扩展了产业链
近年来,“钦州大蚝”、“钦州石金钱龟”、“钦州青蟹”及“钦州鲈鱼”等名特水产品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更好地保护了生产经营者的权益,进一步提高我区名特优水产品牌效应,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通过举办“蚝情节”以及“中国龟谷”活动和项目推动,大大提高了大蚝、钦州龟鳖的知名度,有力推动了钦南区近江牡蛎、龟鳖产业的发展,由传统单一的养殖业延伸发展成为博览会、比赛、观光旅游、运输、销售等相结合产业链。
本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合理利用为主线,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渔业为目标,努力把水域滩涂规划好,促进钦南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3.2.1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
规划编制主要参照各县(区)水产资源状况和养殖现状来进行,另外还充分考虑农业、国土、水利、环保以及海洋等部门的功能区划需要。
3.2.2一次规划,分步到位的原则;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适于养殖的水域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具体规划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养殖总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养殖布局规划。
3.2.3开发与保护结合的原则;
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划分相应的养殖发展水域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将水产资源丰富的水域确定为养殖发展重要水域,使养殖生产符合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的要求,使养殖水域发挥最佳效益。同时,完善保护政策,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红树林、中华白海豚、中国鲎、近江牡蛎等珍稀物种、名优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滩涂等宜渔资源,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使我市水产养殖业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3.2.4规划与调整结合的原则;
在钦南区已有海洋功能规划的情况下,一般不改变市级所作的规划,只在整体上根据我市水产养殖现状加以适当调整。通过规划的编制,对不符合区域布局及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进行调整。将规划与调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规划对水域功能的定位和调整作用,做到水域使用功能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优势明显发挥。
3.2.5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
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外部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布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生态型、观光旅游型水产养殖业,发展离岸型深水海水养殖产业。
3.3.1国家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3.3.2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3.3.3地方法规
1、《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
2、《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3.3.4部门规章
1、《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
2、《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3、《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4、《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3.3.5规范性文件
1、《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意见》
2、《全国海洋经济发证规划纲要》
3、《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大纲》
4、《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5、《广西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6、《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
6、《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0-2020》
7、《钦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8-2010》
8、《钦州市养殖用海规划》(2013~2020)
规划期限从2015年至2020年。
今后,全区水产养殖业发展要以发展健康生态无公害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效益以及促进水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为中心,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布局,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
到2020年,全区规划养殖面积3.68×104 hm2,其中规划海水养殖面积3.29×104 hm2,规划淡水养殖面积0.39×104 hm2;全区规划休闲渔业功能区面积5300 hm2;全区规划渔业特殊功能区1600 hm2。全区养殖水产品总产量46.64万吨,总产值75.26亿元,其中:海水养殖产量33.69万吨,内陆水产品产量3.2857万吨。
到2020年,各功能区规划目标如下:
1、浅海与滩涂养殖功能区
规划8个,总面积26449hm2,包括3个临时浅海与滩涂养殖功能区。
2、海水池塘养殖功能区
规划4个,总面积6500hm2。
3、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
规划总面积977hm2。
4、山塘水库河沟养殖功能区
规划总面积2939hm2。
5、休闲渔业功能区
规划6个,面积4800hm2(不单独列入统计面积)。
6、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
规划面积2995hm2(不单独列入统计面积)。其中海水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规划面积2780hm2;淡水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规划面积215hm2。
7、渔业特殊功能区
规划2个,总面积1600hm2(不单独列入统计面积)。
全区浅海与滩涂养殖功能区规划总面积26449hm2,分为8个功能区,包括3个临时浅海与滩涂养殖功能区。说明:浅海与滩涂养殖功能区的养殖水域边界须保持距海河堤脚线15米,不以海河堤脚作为边界。
5.1.1 茅尾海浅海滩涂养殖区
茅尾海中南部海域,包括北至龙贡石北大牛栏,东至南定坪,南至菜墩,西至四方沙海域,海域面积2500hm2。养殖品种以近江牡蛎等为主,主要养殖模式以浮筏吊养为主,沉桩养殖、滩涂插养为辅。
5.1.2 龙门群岛浅海滩涂养殖区
龙门群岛及周边海域,海域面积1000hm2。养殖品种以近江牡蛎、鲈鱼、石斑鱼、金鲳、美国红鱼等为主。主要养殖模式包括牡蛎浮筏吊养,鱼类网箱养殖。
5.1.3 大风江河口浅海滩涂养殖区
包括大风江英窝江段以下至河口海域,海域面积1500hm2。养殖品种以近江牡蛎、鲈鱼、石斑鱼、金鲳、美国红鱼等为主。主要养殖模式包括牡蛎浮筏吊养,鱼类网箱养殖。
5.1.4 七十二泾浅海滩涂养殖区(临时用海)
七十二泾海域,海域面积500hm2,海域主功能为旅游娱乐功能区,考虑该海域的养殖现状,以及旅游和养殖生产的兼容性,规划为养殖临时用海。养殖品种以近江牡蛎为主。主要养殖模式包括牡蛎浮筏吊养。
5.1.5 金鼓江浅海滩涂养殖区(临时用海)
包括孔雀环江段以下至河口海域,海域面积250hm2,海域主功能为增殖功能区,考虑该海域的养殖现状,规划为养殖临时用海。养殖品种以近江牡蛎、鲈鱼、石斑鱼、金鲳、美国红鱼等为主。主要养殖模式包括牡蛎浮筏吊养,鱼类网箱养殖。
5.1.6 鹿耳环江河口浅海滩涂养殖区(临时用海)
包括鹿耳环江段以下至三墩海域,海域面积250hm2,海域主功能为旅游娱乐功能区,考虑该海域的养殖现状,以及旅游和养殖生产的兼容性,规划为养殖临时用海。养殖品种以近江牡蛎、鲈鱼、石斑鱼、金鲳、美国红鱼等为主。主要养殖模式包括牡蛎浮筏吊养,鱼类网箱养殖。
5.1.7 钦州湾口离岸浅海滩涂养殖区
北至青菜头,东至钦州港东航道,西至钦州港西航道,南至小扭鸡礁的水域,包括老人沙、拦门沙、老人沙西沟等海域,海域面积3000hm2。养殖品种以文蛤、江珧、巴菲蛤、名贵海水鱼等,主要养殖模式包括牡蛎浮筏吊养、贝类底播养殖和鱼类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
5.1.8 三娘湾南离岸浅海养滩涂殖区
北至三娘湾,东至大风江河床,西至三墩东,南至20米等深线的水域,包括沙家滩、三娘湾、三墩东等海域,海域面积17449hm2。养殖品种以文蛤、江珧、巴菲蛤、东风螺、名贵海水鱼等,主要养殖模式包括贝类底播养殖、鱼类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
全区海水池塘养殖功能区规划总面积6500hm2,分为4个功能区。
5.2.1 茅尾海沿岸池塘养殖区
主要包括北部的尖山镇,西部的康熙岭镇,西南的龙门港镇沿岸传统池塘养殖区,以标准高产池塘为主,面积2000hm2。养殖品种包括对虾、青蟹、鲈鱼、中华乌塘鳢、金鲳、罗非鱼等。
5.2.2鹿耳环江大灶江沿岸池塘养殖区
主要包括鹿耳环、新联、大坪、平山、大灶、西坑、埠头等沿岸传统池塘养殖区,面积500hm2。养殖品种包括对虾、鲈鱼、石斑鱼、金鲳、罗非鱼等。
5.2.3三娘湾沿岸池塘养殖区
主要包括三娘湾东沿岸的联民、白路、船厂、岭脚传统池塘养殖区,面积250hm2。养殖品种包括对虾、青蟹、金鲳、罗非鱼等。
5.2.4 大风江沿岸池塘养殖区
主要包括犀牛脚镇的沙角、炮台、岭门,东场镇的九河渡、上寮、白木、英窝、东场、关塘,那丽镇的芦笛竹、土地屯等沿岸传统池塘养殖区,面积3750hm2。养殖品种包括对虾、青蟹、弹涂鱼、鲈鱼、中华乌塘鳢、金鲳、罗非鱼等。
2010年,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总面积977hm2,规划至2020年保持总面积不变。积极推广优势大宗品种罗非鱼养殖和特色龟鳖养殖。
2010年,全区山塘水库河沟养殖功能区总面积2939hm2,规划至2020年保持总面积不变。山塘水域重点发展投料养殖;水库水域发展生态养殖,审慎发展网箱投料养殖;河沟以投料网箱养殖为主,大风江、茅岭江部分河段适度发展底栖贝类(如黄金蚬)养殖。(注:我区部分河流(河段)和水库已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按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涉及水库水域的,应征求水库管理单位的同意。)
钦南区山塘水库养殖功能区总面积2778hm2,有5宗中型水库、22宗小(一)型水库、83宗小(二)型水库及多处山塘,主要分布于康熙岭、黄屋屯、大番坡、那彭四镇。
河沟养殖功能区总面积161hm2。茅岭江黄屋屯圩下游黄金蚬河沟养殖功能区。大风江东场圩下游黄金蚬河沟养殖功能区。
全区规划休闲渔业功能区6个,规划面积4800hm2。其中海洋休闲渔业功能区4个面积4500hm2,内陆水域休闲渔业功能区3个面积800hm2。
5.5.1 茅尾海东部海域休闲渔业功能区
范围包括茅尾海龙贡江以东海域,面积1000hm2。区域内通过渔业增殖行为,丰富渔业资源,发展垂钓等旅游休闲观光渔业。特别说明:根据经钦南区政府同意实行的《钦南区茅岭江河道采砂规划报告》(2015—2018年度)的内容,茅岭江干流的牛皮电站坝址至钦防公路茅岭江大桥河段,全长35.2km;茅岭江支流西显江的那莫村至汇入茅岭江河口河段,全长14.2km;茅岭江支流金鸡塘江的金鸡塘桥至汇入茅岭江河口河段,全长1.6km;以上属《钦南区茅岭江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的河段不纳入茅尾海东部海域休闲渔业功能区范围。
5.5.2三娘湾休闲海域渔业功能区
范围包括三娘湾毗邻海域,面积2000hm2。区域内通过渔业增殖行为,丰富渔业资源,发展观豚等旅游休闲观光渔业。
5.5.3炮台沙角海域休闲渔业功能区
范围包括大风江口海域,面积1000hm2。区域内通过渔业增殖行为,结合浮筏贝类吊养殖,丰富渔业资源,发展垂钓等旅游休闲观光渔业。
5.5.4大风江塘庄江段休闲渔业功能区
面积300hm20。区域内通过渔业增殖行为,丰富渔业资源,发展垂钓等旅游休闲观光渔业。特别说明:根据经钦南区政府同意实行的《钦南区大风江河道采砂规划报告》(2015—2018年度)的内容,大风江干流的大塘村至东场镇九河渡江汇入大风江口河段,全长95.7km,属《钦南区大风江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的河段,不纳入大风江塘庄江段休闲渔业功能区范围。
5.6.5茅岭江黄屋屯圩下游江段休闲渔业功能区
面积300hm2。区域内通过渔业增殖行为,丰富渔业资源,发展垂钓等旅游休闲观光渔业。
5.5.6久隆镇平新休闲渔业功能区
位于久隆镇平新村,面积200hm2。区域内规划建设“钦州龟谷”即钦州市名龟休闲园,集养殖、交易、休闲、文化、科研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功能区。
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规划面积2995hm2,其中:
海水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主要有:龙门岛南部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犀牛脚乌雷沙角一带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大风江口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包括大风江口文蛤育苗场、大风江口青蟹育苗场和大风江口蚝潭水产苗种育苗场),规划面积2780hm2。
淡水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鱼类苗种生产以城郊池塘分布区为主,龟鳖苗种生产以园区为主,规划面积215hm2。
规划渔业特殊功能区2个,总面积1600hm2。
5.7.1 茅尾海近江牡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位于茅尾海南部海域,规划面积600hm2,功能设置为近江牡蛎水产种质资源系统的保护,禁止各种渔法采捕海底渔业资源(包括是近江牡蛎),禁止陆源排污和船舶排污。
5.7.2 三娘湾长毛对虾、多鳞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位于三娘湾海域,面积1000hm2,功能设置为中华白海豚、长毛对虾、多鳞鱚等水产种资源的保护,禁止各种渔法采捕海底渔业资源(包括是近江牡蛎),禁止陆源排污和船舶排污。
6.1 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确保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贯彻实施
实现渔业用海规范化及合法化,必须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彻底执行“凭证养殖”,贯彻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要求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
由于水域资源的有限性,突显了各行业对土地、水域、海域等资源的利用矛盾,加强部门合作,争取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更好促进渔业发展。
一是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减少水产养殖行为对渔业水域的影响;二是合理规划布局,控制养殖容量;三是加强渔业水域的监测和管理;四是加强渔业特殊功能区的建设,有效保护重点渔业水域;五是加大渔业水域污染处理力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加大科技投入,对近江牡蛎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等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技攻关。鼓励以事业单位、企业、农村经济组织、个人的全民科技创新,重点发展离岸型深水海域养殖的装备和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渔业的装备和技术创新,重点发展提高养殖池塘产能和效益的装备及技术创新,重点发展提升大蚝、龟鳖等特色产业的装备及技术创新,重点发展水产苗种体系能力和质量科技创新。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渔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水平。
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健全养殖日志制度、产品可追溯制度和养殖业主质量保证承诺制度;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加大政府管理力度。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渔业行政执法职能,管理和整顿养殖投入品市场,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规范养殖行为,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加强资源保护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南海伏季休渔制度
为提升大蚝、石金钱龟、青蟹、鲈鱼等名优产品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指导养殖户按照无公害生产基地要求进行养殖管理,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可持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