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发展规划(2012—2015)

  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

发 展 规 划

(2012——2015)

  前 言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河池是全区扶贫攻坚的重点和主战场”、“希望河池市能够有更多的思路,更多的措施,能够先走一步”的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率先启动我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并定名为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为进一步探索“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新思路,创新我市开发扶贫新模式提供示范样板。

  大安乡是1997年广东帮扶广西河池市地区内跨县安置移民重点乡,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来源缺乏,人均纯收入低。在大安乡实施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区建设,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融合,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两带”(能人带领贫困户,产业带动千万家)开发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区、市、县关于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尽快让一部分区域村组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战略,坚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变思路、锁定目标、两段推进、基础升级、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生态维系、连片推进、责任保证、机制建设”的开发扶贫新思路,示范区建设以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以贫困村、移民安置点和产业区域为主战场,紧扣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机制,转变扶贫思路,提高开发扶贫成效,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人力、物力和专业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我乡党委、政府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市、县两级相关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抽调县、乡、村业务骨干共47人,组成7个调研组,深入全乡7个村(社区)196个村民小组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使贫困农户完全参与到项目的选择、实施、管理和监督中来,从中全面了解整乡推进项目的总体情况,激发群众参与项目的热情和干劲,经群众参与项目筛选,调研组反复调研论证,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编制而成,充分体现了尊重村民意愿,实事求是,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确保扶贫规划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克服形象工程和花架子,让开发扶贫真正成为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德政工程。

  规划共包含10个大项目,49个子项目,总投入64156.81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8476.6万元,行业扶贫资金32601.31万元,社会帮扶资金8325.52万元,信贷资金19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833.38万元。预计在2015年项目实施结束后,大安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由2011年的2978元增加到5000元以上,使全乡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将会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奔小康的目标。

  第一章 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

  一、自然条件

  大安乡距环江县城13公里,地处东经108°19',北纬24°52'。东邻长美乡,南接大才乡、思恩镇和宜州市的安马乡,西与洛阳镇相连,北抵明伦镇。全乡地形地貌为半丘陵半石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低海拔210米,最高海拔889米,东面为峰丛山地,西面为丘陵缓坡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境内最高气温35.8℃,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9.9℃,全年无霜期达33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60.7小时。

  大安乡国土面积2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旱地2.9万亩,人均基本农田0.72亩;林地1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9%;荒山草坡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水资源较为丰富,大环江河有11公里贯穿境内,水资源总量3203.2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680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95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9%,生物多样性突出,植物种类丰富。境内矿藏主要有方解石,矿产主要分布在环界村和顶新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大安乡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196个村民小组,全乡6763户21151人,其中农业人口20846人,占总人口的98.6%;劳动力11112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4427人。大安乡是移民大乡,1992年—2003年先后接纳都安、大化、东兰和县内大石山区贫困人口移民3127户12350人,分布在85个安置点。2003年6月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同年10月,成立了全县唯一移民行政村,即金桥村。

  经济发展现状。大安乡是典型的农业乡,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962吨,人均有粮286公斤;年出栏肉猪2464头,家禽4.5万羽,牛339头。支柱产业以甘蔗、桑蚕、林果为主。2011年全乡桑园面积1.7万亩,年产鲜茧量3500吨,甘蔗面积2.2万亩,进厂原料蔗5.6万吨;全乡农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8元。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承受市场波动能力较低,群众小农思想意识较浓,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农业规模、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产业结构仍然单一,不尽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依然客观存在。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环英、环罗公路穿境而过,乡内油路里程32公里,有5个行政村已通柏油路或水泥路,通村公路里程22公里,通屯道路220公里,20户以上未通道路的屯3个,村屯道路多为丘陵泥基路,路况常年处于差的状态,交通状况整体仍然落后。水利: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3190人,尚有7961人饮水困难,有小型水库1处,蓄水27.4万立方米。电力:尚有3个屯未通电。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全乡目前有初中1所,乡级完小1所,村级学校6个,村级教学点8个,中小学教师162人,在校学生19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医疗卫生: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1个,从业医师30人,2011年全乡有17027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社会保障: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乡7个村679人。 

  三、贫困现状

  大安乡7个行政村(社区)中,有5个村是区定贫困村,其中一类贫困村3个,二类贫困村2个。全乡贫困人口有2261户9116人,其中低保230户634人,五保对象45人,残疾452人,危房1246户。

  经济发展。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97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42元低1364元,处于全县中下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全乡不通路的自然屯达20个,大部分自然屯虽已通路,但因长年失修,路况极差,难以满足群众发展需要;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每千人仅拥有病床不足1张,村小校舍有近三成是危房。

  人口结构。大安乡是移民大乡,移民人口点全乡总人口的58.3%。按照国家贫困新标准,全乡尚有贫困人口9116人(含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占全乡总人口21151的43.1%,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在全县乃至全市较为突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大石山区、移民安置点或边远屯队,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要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 

  四、贫困原因分析

  (一)移民人口和山区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巨大。1.移民人口。“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大安乡先后接收县内外移民3127户12350人,移民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58.3%。有3个移民大村,即金桥村、环界村和塘房村;金桥村移民人口3083人,占全村总人口87%;环界村移民人口1807人, 占全村总人口48.05%;塘房村移民人口1523人,占全村总人口46.1%。金桥村和环界村为一类贫困村。由于移民均为贫困人口,经济底子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低,给大安的土地资源、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各项经济指标增长不明显、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显,人口与资源、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矛盾日益突出。2.山区人口。主要是可爱村,全村140户470人居住于高山深谷之中,缺土地、缺水源,自然灾害频发,外出行路困难,经济收入主要靠公益林补助和外出务工,常年吃救济粮,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二)土地利用效益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全乡土地资源虽然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达2.1亩,但土地质量差,全乡4.4万亩耕地中,烂泮田有3152亩,占耕地总面积7%,水冲田1847亩,占耕地总面积4.1%,望天田4763亩,占耕地总面积10.6%,陡坡地15120亩,占耕地总面积33.6%,人均有0.5亩以上高产稳产田3401户,占总数51%,土地质量差,旱涝不保,农作物产量低是全乡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特征。全乡支柱产业以传统的甘蔗、桑蚕为主,农业效益增长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

  (三)交通条件差,发展环境不优。大安乡虽然距县城13公里,但只有一条通乡公路进出,且路面坑洼不平,晴天灰尘滚滚,雨天泥沙横流,是交通的“盲肠”。其他村屯道路路况极差,东部村屯为大石山区,崇山峻岭,山高谷深,道路狭窄陡峭,行路极其困难;西部为丘陵地形,道路为泥基路,遇雨泥泞不堪,常年通行不畅。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进入难,农产品运出难,且运输成本高,造成全乡经济发展缓慢。

  (四)农民观念陈旧,难找致富门路。由于思想保守,群众主观脱贫致富意识差,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全乡共有劳动力11112人,户均有劳动力1.67人,劳动力仅占全乡总人口的52.5%,加上本地没有好的产业和项目,全乡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达4427人,目前,“妇幼、老弱、病残”在家人口比重较大,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是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不高,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

  (六)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质量难以提高。新阶段开发扶贫工作给予大安乡极大支持,特别是整乡推进项目建设刚刚起步,为全乡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起色,但仍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经济积蓄,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法购买,更谈不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群众存在怕贷款的思想,缺乏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五、有利条件

  (一)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大安乡自然条件优越,各种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较快,多数地域海拔在200-400米之间,境内有大量闲置土地,适宜发展水果、林木产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为探索创新开发扶贫新模式,河池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大安启动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基础设施将会得到迅猛发展。

  (三)新时期扶贫政策机遇好。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成为战略重点,将不断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六、不利因素

  (一)基础设施落后。境内路况普遍较差,现有公路承载力较低,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

  (二)产业结构单一。“水稻、甘蔗、桑蚕”固定三角结构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特色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主导产业规模小,农业服务领域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贮运、保鲜等后续产业尚未形成。全乡没有工业企业。城镇人口不足2000人,城镇率仅为9.45%,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人口素质较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接受新思想、新技术不够快,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 

  七、发展潜力

  大安乡是传统的农业乡,土地资源丰富,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仅13公里,境内没有企业,是县城附近难得的无工业污染之地,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优势明显。

  (一)生态条件优越。全乡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为大石山区,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有“天然氧吧”之美誉,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

  (二)环境气候适宜。全乡有三分之二国土面积为丘陵地形,趋势平缓。大安乡属亚热带湿温地区,雨量充沛,海拔适中,气候温和,是发展林果、蔬菜的理想区域。

  (三)土地资源丰富。境内有大量闲置土地,适宜发展水果、林木等产业。

  八、主要途径

  (一)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一乡一业”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开发扶贫始终,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生态环境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相配套,连片开发和整体推进同时进行的方略,强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机制,围绕产业强基础促生态,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产业化扶贫。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建设特色高效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规模和效益竞争力。壮大培强甘蔗、桑蚕、红心香柚、芥菜、核桃等产业,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把“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大安乡扶贫工作的重点。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贫困村、移民场和产业区域为主战场,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改、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乡协调发展。

  (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

  (五)实行易地搬迁扶贫。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贫困人口,实行分点开发与集中居住相结合、有土安置与无土安置相结合、城镇建设与开发扶贫相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的支持力度,在保证上级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争取部门配套资金,减免有关费用,解决好搬迁户住房、耕地、子女入学、户口迁移、饮水、用电、治病等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加强信贷扶贫。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对红心香柚、核桃、芥菜种植以及鸡、鸭、鹅、鱼养殖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变思路、锁定目标、两段推进、基础升级、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生态维系、连片推进、责任保证、机制建设”的开发扶贫新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为重点,实行区域开发和整体推进战略,坚持以“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投入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施河池市开发扶贫攻坚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规划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扶贫,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

  (二)整合资源、重点开发原则。围绕示范区的实际做好项目规划,加强资源整合,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重点改善和治理山、水、地、林、路、房等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大产业扶贫,培植支柱产业,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全乡整体脱贫、共同致富。

  (三)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原则。以解决一家一户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和稳定增收为重点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社会事业、技能技术、基层组织与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全面发展。

  (四)规划到村屯、扶贫到农户原则。做到一村一规划,细化到屯,把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农户。

  (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号召群众发扬不等不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引导干部群众抓住发展机遇,主动策应各方帮扶,积极参与开发扶贫。

  (六)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原则。开发扶贫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章 项目选择与规划编制过程

  项目选择和规划是在市、县两级31个部门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先后逐级召开乡、村干部会议,抽调县、乡、村业务骨干共47人,组成7个调研组,深入全乡7个村(社区)196个村民小组,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由有关部门领导现场指导,村民代表及部分贫困户代表,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贫困成因,提出了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乡、村两级最后筛选出10个大项目,49个子项目,编制了《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发展规划》,具体步骤如下:

  (一)乡基本情况调查(包括乡情、产业结构、贫困成因分析等)。

  (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动员群众参与项目规划,调查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分析贫困现状、原因,分析生产模式,选择规划项目。

  (三)召开业务部门现场办公会议。勘察全乡需要实施项目的现状,座谈分析、研究讨论村民选择项目的可行性,不断完善并确定整乡推进综合开发的乡级规划发展项目。

  (四)召开项目规划编制会,确定项目母子及项目运行办法。(五)综合村级发展规划,编写完成全乡总体发展规划。县项目推进办、扶贫办等部门组织人员,对各子项目建议书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由乡人民政府编写完成总体发展规划(草案),并反馈到有关业务部门,在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修订后形成意见上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

  第四章规划目标和项目建设内容

  一、规划目标

  通过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的全面实施,使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得到综合治理,社会事业得到不断加强,农民素质普遍提高,新农村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到2015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努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条件,贫困人口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全面实现“6688”工作目标:

  乡六有:一有通乡沥青公路或水泥公路;二有四个以上能带动全乡绝大多数农户增收致富的特色高效的好产业;三有布局合理、覆盖乡村农户的电视电话通信网络;四有符合安全标准规范达标的乡、村中小学校舍和校园;五有达标合格的乡卫生院;六有达标合格的综合文化站。

  村六有:一有通村委沥青(水泥)四级公路;二有合格的村委会办公用房、支部活动室、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娱乐室、培训室、计生服务室、篮球场、戏台、文化长廊、图书室;三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班子;四有切合本村实际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五有可持续增收的好路子;六有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

  屯八有:一有晴雨通车的通屯道路;二有整洁的屯内道路硬化;三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四有进屯到户的农用电网;五有广播电视和电话信号全覆盖;六有一个以上带领脱贫致富的能人;七有连片开发并形成规模的重点产业;八有垃圾集中收拾池。 

  户八有:一有一栋砖混或砖瓦结构、具有抗震能力、整洁实用的安居房;二有一座沼气池或节柴灶或一套液<电>化炉;三有一个卫生厕所;四有一个自来水集中供水点或家庭小水柜;五有人均0.5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六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七有一项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的项目;八有一台电视机或电脑。

  二、项目建设内容

  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群众民主参与,经反复协商讨论,群众民主投票选项、定项,最终确定2012年—2015年内在全乡实施10个大项目49个子项目,其中:基础升级项目11个,产业带动项目9个,能人带领项目1个,教科引领项目3个,保障支撑项目13个,易地发展项目2个,生态维系项目7个,连片推进项目1个,责任保证项目1个,机制建设项目1个。

  (一)基础升级项目1.通乡公路建设:改扩建环江至大安二级路13公里。

  2.通村公路建设:大安至塘房村、顶新村至可爱村通村硬化路共2条11.7公里。

  3.通屯道路建设:新建、改建、维修屯级道路硬化112条213.1公里。

  4.屯内道路建设:6个村132个屯实施屯内道路硬化共329150平方米。

  5.人畜饮水建设:新建、改建人畜饮水工程37处,其中在乡政府驻地、无土安置点及周边屯队新建集中供水1处,在6个村新建饮水点36处。

  6.农田水利建设:新建或维修防渗渠道26条39.2公里。

  7.新风新貌建设:在大安社区下板六、下洞,才平村拉考、上才王、久怀、可爱村安置点,环界村中田,金桥村金桥屯等8个屯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安街上农贸市场升级扩建工程。

  8.危房改造:完成6个村危房改造500户。

  9.坡耕地改造:在大安社区、才平、环界、金桥、塘房等5个村(社区)实施坡耕地改造9263亩。

  10.土地整治:在大安社区、才平、环界、塘房等4个村(社区)73个屯实施土地整治20000亩。

  11.农村电网改造:新建5000KVA变电站1座,新建配电台区3处,线路改造4处。

  (二)产业带动项目1.糖蔗生产:引进新品种繁育推广,强化技术培训,采用良种良法种植甘蔗10000亩。

  2.种桑养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桑园种植达18000亩。

  3.秋冬种生产:发展芥菜等蔬菜种植12000亩。

  4.食用菌生产:在大安社区、才平、环界、塘房等4个村发展云耳、蘑菇种植300亩;

  5.特色家禽养殖:在全乡7个村(社区) 发展特色家禽10万羽;

  6.水产养殖:利用大环江河塘房村河段发展网箱养鱼1000平方米;

  7.名特优水果生产:发展红心香柚种植12000亩;

  8.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才平村久怀屯(可爱安置点)、大安社区塘官屯及塘官水库等建设示范点(农家乐)3处;

  9.扶贫龙头企业开发:引进金果、银河、新中盛等3家企业带动全乡产业开发成为扶贫龙头企业。

  (三)能人带领项目在全乡实施能人培训计划,力争每个屯有1名经济能人,全乡实现196名能人以上,带动其他群众通过开发扶贫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四)教科引领项目1.学前教育:新建中心校幼儿园和环界中田小学幼儿园共1820?;附设村级幼儿园6个共1800?。

  2.学校建设: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共5所小学3625?;教学点校舍维修改造11个。

  3.教师周转房:在5所中小学新建教师周转房54套。

  (五)保障支撑项目

  1.劳动力转移培训:在6个村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00人。

  2.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含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戏台、农家书屋等建设内容)4个,完成篮球队、文艺队培训工作。

  3.基层组织建设:完善5个村委办公楼的硬件建设和室外宣传栏、村屯干部培训及各种制度建立和完善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4.村委办公地点迁建:完成环界小学教学楼改造及校园内建设,把环界村委搬迁到环界小学办公。

  5.屯级篮球场建设:新建屯级篮球场29个。

  6.卫星接收设备发放:在6个村108个屯发放直播设备400套。

  7.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大安卫生院及6个村卫生室配备卫生医疗设备7套;新建大安卫生院经济周转房16套640?。

  8.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新建或改造农村卫生厕所350座。

  9.养老保障体制建设:扩建升级大安敬老院725?;新建联建五保村1076?;7个村养老保障体系全覆盖。

  10.加油站建设:新建加油1个。

  11.农家超市建设:在中心村屯新建日用品农家超市5个。

  12.扶贫与计生衔接:在5个村新建村级基本型计生功能区。

  13.扶贫与残联: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扶持贫困残疾人386户;14名精神病人服药救助;盲人按摩培训8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86人次;帮缴76名重度残疾人新农合。

  (六)易地发展项目

  1.无土安置:完成6个村1101户4384人的无土安置工作。

  2.有土安置:完成可爱村62户218人、才平村斗洞屯9户37人的有土安置工作。

  (七)生态维系项目

  1.沼气池建设:在6个村80个屯新建沼气池350座。

  2.造林绿化:实施全乡95个屯“四旁”、营建以核桃为主要树种的绿化面积8080亩。

  3.林下经济发展:发挥生态公益林的作用,发展林下经济2000亩。

  4.石漠化治理:在可爱村实施林草植被恢复845.2公顷。

  5.水源保护:做好集中供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1处。

  6.垃圾池建设:在6个村132个屯新建屯级垃圾池190个。

  7.屯内排污沟建设:新建屯内排污沟83700m。

  (八)连片推进项目完成大安社区塘官屯连片推进示范工程。

  (九)责任保证项目全考评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考评机制。

  (十)机制建设项目开发扶贫创新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金融服务、社会帮扶、考核激励等长效机制,实现开发扶贫工作规范、有序、科学发展。 

  第五章 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来源坚持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资金整合,规划总投资64156.81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8476.6万元,占总投资的13.21%;行业扶贫资金32601.31万元,占总投资的50.82%;社会帮扶资金8325.52万元,占总投资的12.98%;信贷资金1920万元,占总投资的2.99%;群众自筹资金12833.38万元,占总投资的20%。 

  一、基础升级项目

  基础升级项目28161.12万元,占总投资的43.89%,其中专项扶贫资金4937.5万元,行业扶贫资金19474.1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624.5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25万元。

  (一)通乡公路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500万元。

  (二)通村公路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18万元。

  (三)通屯道路建设:投入6088.9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4717.9万元,行业扶贫资金1371万元。

  (四)屯内道路建设:投入社会帮扶资金2468.62万元。

  (五)人畜饮水建设:投入588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55.5万元,行业扶贫资金432.5万元。

  (六)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行业扶贫1580万元。

  (七)新风新貌建设:投入1692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4.1万元,行业扶贫资金147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55.9万元。

  (八)危房改造:投入1875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7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25万元。

  (九)坡耕地改造: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852.6万元。

  (十)土地整治:投入行业扶贫资金3434万元。

  (十一)农村电网改造: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464万元。 

  二、产业带动项目

  产业带动项目9389.9万元,占总投入的14.64%,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97.5万元,行业扶贫资金1411.4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150万元,信贷资金19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211万元。

  (一)糖蔗生产:投入2000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00万元。

  (二)种桑养蚕:投入1600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11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490万元。

  (三)秋冬种生产:投入524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12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00万元。

  (四)食用菌生产:投入610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130万元,信贷资金4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0万元。

  (五)特色家禽生产:投入158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8万元。

  (六)水产养殖:投入118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3万元。

  (七)名特优水果生产:投入2847.5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97.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150万元。

  (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投入32.4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2.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0万元。

  (九)扶贫龙头企业开发:投入信贷资金1500万元。 

  三、能人带领项目

  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9.6万元,占总投入的0.03%。 

  四、教科引领项目

  教科引领项目1024.5万元,占总投入的1.6%,其中行业扶贫资金967.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2万元。

  (一)学前教育:投入行业扶贫资金296.5万元。

  (二)学校建设:投入453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428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

  (三)教师周转房建设:投入275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24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2万元。

  五、保障支撑项目

  保障支撑项目1713.57万元,占总投资的2.67%,其中专项扶贫资金38.6万元,行业扶贫资金1190.0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9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9.92万元。(一)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行业扶贫资金30万元。

  (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4万元。

  (三)基层组织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0万元。

  (四)村委办公地点迁建:投入行业扶贫资金80万元。

  (五)屯级篮球场建设:投入社会帮扶资金145万元。

  (六)卫星接收设备发放:投入16.3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12.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万元。

  (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8.1万元。

  (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21万元。

  (九)养老保障体制建设:投入1055.22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869.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5.92万元。

  (十)加油站建设:投入社会帮扶资金150万元。

  (十一)农家超市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2.5万元。

  (十二)扶贫与计生衔接:投入行业扶贫资金25万元。

  (十三)扶贫与残联:投入46.45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38.6万元,行业扶贫资金7.85万元。

  六、易地发展项目

  易地发展项目17908万元,占总投入的27.91%,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783.4万元,行业扶贫资金8057.8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5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566.8万元。(一)无土安置:投入16064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630.4万元,行业扶贫资金7522.8万元,社会帮扶资金6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260.8万元。

  (二)有土安置:投入1844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53万元,行业扶贫资金53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8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06万元。

  七、生态维系项目

  生态维系项目5080.04万元,占总投入的7.92%,其中行业扶贫资金1140.44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73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208.6万元。

  (一)沼气池建设:投入120.75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85.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5万元。。

  (二)造林绿化:投入1373.6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93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39.6万元。

  (三)林下经济发展:投入120万元,其中行业扶贫资金6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0万元。

  (四)石漠化治理:投入行业扶贫资金55.69万元。

  (五)水源保护:投入行业扶贫资金5万元。

  (六)垃圾池建设:投入社会帮扶资金57万元。

  (七)屯内排污沟建设:投入3348万元,其中社会帮扶资金16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74万元。

  八、连片推进项目

  连片推进项目850万元,占总投入的1.32%,其中行业扶贫资金3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00万元。

  九、责任保证项目

  全考评制度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5万元。

  十、机制建设项目

  开发扶贫创新机制建设:投入行业扶贫资金5万元。 

  第六章 项目技术和建设标准一、基础升级项目

  (一)村屯道路建设:1.通村四级公路建设标准:按工程设计标准执行,一般路基宽6.5米以上,泥结碎石路面宽4.5米,水沟畅通,合理设置涵洞。

  2.新建屯级砂石道路:路基宽3.5—4.5米,路面宽3—3.5米,水沟畅通,合理设置涵洞,并设有合理的错车道。

  3.屯级硬化道路:在原通路的基础上,路基宽3.5—4.5米,水泥硬化路面宽3—3.5米,厚度15—18公分,水沟畅通,合理设置涵洞,并设有合理的错车道。

  4.村巷内硬化道路建设,根据巷内具体情况而定。

  (二)水利设施建设及改造:渠道采用浆砌石矩形断面,根据各灌区灌溉面积需水量不同,分别计算各渠道过水断面尺寸。砌筑砂浆标号为M7.5,渠道砼标号为C15。

  (三)危房改造:新建60平方米以上安全稳固、钢混或砖混结构房,规划布局合理,房内外美观,人居顺畅。

  (四)坡耕地改造:对25度以下集中成片的坡耕地进行保温保肥保水改造。

  (五)土地整治:统一规划,集中成片,田地平整,排灌畅通,田地埂固,光照面足。

  (六)安全饮用水入户建设:按照《村镇给水设计规范》每人每天不低于100升。

  (七)农网改造:推广使用南方电网公司典型设计标准和典型造价,统一农网35千伏及以下配网项目设计、建设的一体化标准。 

  二、产业开发项目

  红心香柚、种桑养蚕、优质糖料蔗、芥菜、食用菌、核桃等栽培技术和特色家禽、网箱鱼等饲养技术按照各部门的项目技术标准执行。 

  三、文教卫生项目

  (一)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70%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85%。

  (二)义教学校布局:学校校舍、装备和信息化建设进入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均宿舍面积3?/生,初中生均宿舍面积5.5?/生。

  (三)寄宿制学校:小学寄宿率达35%以上,初中寄宿率达80%以上。

  (四)学生营养改善:每生每天补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

  (五)周转房:以公共租赁方式建设,户型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为主,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六)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有一栋综合楼、一个戏台、一支文艺队、一个文化长廊,一个篮球场等。

  (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合格卫生室、合格计生室,新型农合参合率95%以上,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的时间不少于两周。 

  四、生态环境、新貌新风

  生态移民、沼气池、造林绿化、石漠化、垃圾池、排污沟、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技术标准按照部门的行业标准实行。

  五、科技培训

  采取“三个一”(一本技术小册子,一堂技术辅导课,一个现场培训示范点)的形式,在不同的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红心柚栽培技术、种桑养蚕技术、优质蔗种植技术、芥菜种植技术、食用菌培育技术、电工电焊技术和家禽饲养技术等。县、乡、村联合培训到屯、到户。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对一些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入村屯进行培训,指导示范,现场讲解。每户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户均有1名以上掌握使用技术科技人才。 

  第七章 项目效益分析

  通过整乡推进项目建设,示范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将取得巨大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通过新建、扩建、维修等硬化通乡、通村、通屯道路115条237.8公里,降低群众交通成本和农产品运输成本,全乡估计年节约交通运输成本1500万元;土地整治20000亩,使全乡人均拥有0.5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人均有粮400公斤以上;同时为支柱产业增量提质奠定基础。种桑养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18000亩,当年蚕饲养量超过58000张,年增鲜茧870吨,增收26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238元;糖料蔗品种改良10000亩,当年增产15000吨,增收750万元,人均增收357元。新发展芥菜种植12000亩,年增收3600万元,人均增收1714元。种植红心柚12000亩,丰产期年增收600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饲养特色家禽10万羽,增收500万元,人均增收250元。兴建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示范点,带动餐饮业发展。引进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开发,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大幅提高劳务输出收入。

  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加快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物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群众增收项目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区域内的资源潜力,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扶贫政策深入人心,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威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通过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不仅解决可爱村等贫困区域群众长期以来发展无门、致富无路的问题,大幅提高大安城镇化水平,而且还为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探索有益的经验。 

  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拦截泥沙,减少径流,将雨水全部蓄积利用,保持水土,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实现了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使当地荒山植被的覆盖率达80%以上,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更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 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性分析

  十大项目建设主要依托县相关专业技术部门和帮扶单位,具体实施子项目,根据原有经验和成型模式,有关部门将根据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与总体规划项目配套实施。固定专职技术人员对项目的技术指导,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结合基层党建抓点带面,依靠村里有一技之长的党员、能人按“帮一带一”的办法进行技术服务,确保全部项目有技术支撑。 

  二、市场分析

  对于十大项目中涉及经济开发的项目,我们不仅要指导种养技术,而且要把产品卖出去、实现其附加值,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一是实行“订单”加工。二是种桑养蚕行业市场价格平稳,可以销促产,市场需什么,我们种养什么。从小起步,机动灵活,积累经验把项目搞活搞好。三是注重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积极参加周边各市县的招商会、商品交流会,从中发现商机。四是实行能人牵头、党员示范带动式经营。五是由政府牵头,建立信息网络,定期不定期的发布各市场行情变化的信息,组织市场经营者,进行市场评价,推荐和建议农户是否进入市场,避免市场风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导致贫困弱势群体返贫。 

  三、综合评价

  示范区扶贫开发规划,以广大干部和群众广泛参与界定贫困户,选定项目为基础,以政策、资金、信息支持为依托,为项目的执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为项目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开发确保全乡群众依靠科技种养稳定脱贫致富,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全村发展有后劲,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该村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社会事业发展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易地安置是区域性贫困人口快速脱贫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乡党委政府班子团结苦干,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第九章 运行机制

  为确保项目管理科学、实施有效,在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机制:

  一、群众参与机制

  让群众真正成为选择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监督项目的主体。

  (一)开好宣传动员会,保障群众的决策权。制定规划时,让群众提供项目,县乡干部及技术人员进行论证,让群众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是项目的选择者、实施者和受益者,激发参与项目的热情和干劲;

  (二)开好项目实施动员会,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项目审批下达后公示,向群众明白上级批准了哪些项目,安排了多少资金,每个子项目覆盖了多少农户,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整乡推进项目的总体情况;

  (三)开好中期检查会,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在项目实施中期组织一次项目实施检查座谈会,乡村干部及包村帮扶干部与群众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现场答复群众意见,解决提出的问题。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改进,对确需调整的项目及早按程序报批调整,防止出现项目失败或资金浪费;

  (四)开好验收汇报会,保障群众的管理权。项目完成后,组织群众代表与县、乡、村干部一起进行检查验收,乡村干部向群众汇报项目完成、资金使用、形成的资产、产业效益等情况。从而确保扶贫规划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克服形象工程和花架子,让扶贫开发真正成为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德政工程。 

  二、整合资金机制

  把基础升级项目、产业带动项目、能人带领项目、教科引领项目、保障支撑项目、易地发展项目、生态维系项目和连片推进项目按照资金的来源细化到部门,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把财力、物力、人力在项目村平台上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发挥作用。县项目推进办积极发挥其协调作用,责任到部门,任务到部门,既要确保项目资金的投入,又要确保项目的质量。

  三、科技支撑机制

  要重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培育优质产业时要建立农技部门联系机制,聘请县农技部门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培育优质品种,传授科学种养方法,把项目实施与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市、区科研单位及农学专家的加强联系,聘请高级种养专家到现场指导,确保产业品种优良化、实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

  第十章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充分利用区、市、县出台的《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意见》(桂发[2011]35号)、《河池市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行动计划》(河发[2012]16号)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行动计划》(环发〔2012〕19号)等政策,抓住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这个历史发展机遇,有效推进开发扶贫,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组织保障

  (一)成立机构。市、县、乡、村及后援单位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落实县、乡、村三级责任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亲自担任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项目推进总指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市级总协调;自治县委书记、县长任项目推进县级第一责任人,乡党委书记、乡长任乡级第一责任人,后援单位主要领导及驻村第一党支部书记任村级第一责任人。

  (二)明确职责。一是明确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各级责任单位协作配合的责任。各责任单位密切协作,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狠抓落实。二是明确项目实施单位责任。乡政府是项目实施的组织者、管理者,是搞好开发扶贫工作的关键,充分发挥乡协调组织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明确村级参与实施项目的责任。村级是开发扶贫项目建设直接参与者,又是项目建设直接受益者,通过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使广大群众从项目建设中受益。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推动示范区开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资金保障

  (一)坚持“大扶贫”理念。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扶贫、住建、畜牧水产、水利、交通、林业、农业、人社、教育、文体、金融等部门资金,集中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同时,由于项目规划起点高,任务重,投入资金量大,仍需争取国家、自治区、市级财政资金向示范区倾斜投入。

  (二)成立村民自筹资金小组。按照“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有偿使用”的原则使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筹措资金,优先扶持有门路的村民发展生产。同时,加大小额扶贫贷款的扶持力度,保障村民生产发展需要。

  (三)争取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区建设资金及其它社会扶贫资金的支持。(四)强化资金管理。凡是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或自筹资金部分,要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四、机制保障

  (一)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支持、合力帮扶”的扶贫机制。协调和调动各部门、各单住、各行业支持开发扶贫,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举全社会之力,聚全社会之财,形成开发扶贫的合力。

  (二)实行帮扶联动责任机制。县、乡项目推进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职工干部帮扶结对包扶到户。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落实到人头,并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做到“领导、资金、措施”三到位,“对象、任务、目标”三落实,确保各项帮扶措施顺利推进。

  (三)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规划》要随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以保障规划的实施;同时,按照《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编写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逐年推进,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内容的实施。

  (四)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围绕定单化、阶梯化、终身化人才培养教育需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和职业培训内容,针对全乡劳动力资源的文化基础情况和产业规划情况,制定长效,不间断的技能、技术培训计划,重点以甘蔗、桑蚕、红心香柚实用技术为主要专业,逐步提升培训档次、规模和质量,确保群众学到技术后能够实际运用,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五)长期服务机制。针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设置,培养一些本土经济能人、农民技术员,政府提供补贴、技术培训等扶持政策,由技术员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无偿或部分项目有偿的服务。 

  五、技术保障

  (一)本规划涉及的项目技术要求:各业务主管部门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并提供服务支撑,使项目的实施有了技术质量保障。

  (二)将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由于顶新村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偏低,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聘请专家、技术员到现场指导。 

  (三)技术力量保障到位:本规划实施期间,将有计划开展适用技术专业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播放技术影片等,培养适用型人才,使规划实施和后续发展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