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县级文化品牌的调查

——以贵港市覃塘区为例

  摘要:珠江-西江河畔的贵港市覃塘区,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和为贵”理念奋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县级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广西日报7月19日报道称:广西日报记者7月18日从自治区发改委获悉,国务院近日已正式批准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拟订的国务院2013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其中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列在7个计划审批的区域发展规划第一位,这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正式启动。广西喜迎又一次加快发展重大机遇。

  珠江-西江河畔的覃塘区,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和为贵”理念奋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县级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一、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西江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文件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为西江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

  2010年,《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指出,要形成以贵港、梧州、南宁主要港口为核心,百色、来宾、柳州、崇左等地区性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内河港口体系。

  2011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提出《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中的西江经济带包括南宁、柳州、梧州、贵港、来宾、百色、崇左等7市,土地面积13.09万平方公里,人口2607万人。这是继北部湾之后,我国面向东盟打开的又一重要窗口,未来将与东盟、粤港澳、西南三大板块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将建设成为贯穿我国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贯通西南和珠三角地区的一条重要开发轴。

  2012年8月上旬,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总体规划包括工业产业、环境保护、文化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明确将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实施‘两个大局’战略的示范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区、西江开发轴的先行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区”的功能定位,打造“生态优先、交通引领、工业主导、产业升级、城镇集聚、品质提升、社会和谐”的西江经济带。

  二、覃塘区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覃塘经济异军突起

  覃塘区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个县级行政区,是贵港市辖区内5个县(市、区)中最年轻的县级行政机构。西江流经覃塘区50公里,目前规划有效使用的岸线6公里。

  2009年9月,贵港市人民政府将原贵港市覃塘区工业集中区进行科学整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更名为“广西贵港(台湾)产业园”。贵港(台湾)产业园主园区定在西江覃塘段北岸边上,作为贵港市的1个正处级管理机构,随后配备了党政、纪检机构人员。2010年2月,贵港(台湾)产业园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区27个重点推进园区之一, 2011年5月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总投资35亿元的台资大型企业台泥水泥(贵港)有限公司和总投资13亿元的港资大型企业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落户于贵港(台湾)产业园,成为覃塘区2大支柱企业。目前,贵港(台湾)产业园税收已占覃塘区年度财政收入的6成。覃塘区水泥(含熟料)总产量已突破2000万吨大关,成为广西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2012年,覃塘区正在组织材料协助贵港市申报设立保税港区,力争把贵港(台湾)产业园打造成为广西西江经济带保税港区。

  贵港港中心港区郁水作业区也落户在西江覃塘段北岸边。覃塘区港口码头年吞吐能力由2003年不足30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1000万吨。2013年,贵港港中心港区郁水作业区9个年吞吐能力共2000万吨的码头泊位正在建设,到2015年港口年吞吐能力将达2000万吨。

  (二)西江文化、民族文化空前活跃

  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覃塘区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文化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推出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思想精深、内容精彩、艺术精湛的文化作品,为覃塘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覃塘区民间剧团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农村(社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部分文艺作品还荣获国家级奖、自治区级奖、市级奖。2009年4月,覃塘区民族民间歌剧会在壮乡东龙镇挂牌成立。目前,覃塘区有曲艺团、歌舞团、粤剧团、师剧团、壮剧团、壮话山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50多个,参加人员达1200多人,形成了分布合理的村屯(社区)文化网络,是一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生力军。

  (三)旅游文化得天独厚

  覃塘区自然人文景观独特,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利用。如地处石卡镇、五里镇、大岭乡交界的九凌湖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和九龙岩景区;处于蒙公乡境内的平龙水库景区;位于石卡镇境内的七星山生态旅游景区;座落于石卡镇的歌仙“刘三姐”唱歌山景区;处于三里镇“义度桥”的壮族山歌对唱点景区和樟木乡境内的古风岩景区,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景点。目前,九凌湖已列入贵港市市级开发项目,七星山已列入覃塘区区级开发项目。平龙水库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前些年,石卡镇万塘村曾开发利用九龙岩景区;当地群众曾开发“刘三姐”唱歌山景区,“刘三姐”歌谣曾在民间流行;逢三里镇圩日,都有不少当地群众自发聚集“义度桥”壮族山歌对唱点对歌,互相切磋歌艺,成为当地有名的壮族定期歌圩,壮族群众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择偶;樟木乡正在开发利用古风岩景区。

  (四)茶藕特产形成品牌

  覃塘区素有“茶叶之乡”和“莲藕之乡”美誉,茶藕特产闻名遐迩。“覃塘毛尖茶”产品在国家级绿茶评比中屡获殊荣,享誉全国。“覃塘六燕莲藕”产品驰名广西区内外。两大产品均形成品牌效应,成为覃塘区“拳头土特产”。目前,覃塘区种植茶叶面积1.1万亩,种植莲藕面积7200亩。广西区内外闻名的莲藕产品,主产区就在覃塘镇龙岭村六燕屯。

  (五)历史文化激励后人

  历史是民族的根。覃塘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如地处三里镇的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黄练镇的六瓮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处于石卡镇的黄彰烈士墓和座落于覃塘镇的陈培仁烈士墓,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已得到保护和利用。

  (六)宗教文化推陈出新

  覃塘辖区内的宗教文化活动点主要有:黄练镇的“三灶寺”、覃塘镇的“居仕林”、樟木乡的“北帝庙”和覃塘镇的“福寿寺”,都是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目前,“三灶寺”、“居仕林”、“北帝庙”和“福寿寺”宗教文化活动点已具备一定规模。

  三、覃塘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发展民族文化,打造本地文化品牌

  覃塘区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坚持抵制腐朽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覃塘区充分发挥区内50多个民间剧团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创作、排演了一批健康向上、具有现代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当代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歌颂“社会主义好”、“祖国好”,不断满足了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石卡镇石卡社区曲艺团的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并排演了一个个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好作品,在社会上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这些作品主要有:现代歌舞《祝福覃塘》,粤曲《学理论讲道德》,小品《故乡情》、《生猪集宰好》,歌剧《铁窗泪》,哑剧《哑佬剃头》等。石卡镇方竹村歌舞团创作并排演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独幕粤剧《龙凤配》。三里镇三里社区粤剧团创作并排演了反映尊老爱幼美德的粤剧小品《一对水桶》。

  (二)注重引导,结合实际,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近年来,覃塘区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注重教育和引导农村文艺队伍排演党性强、政治性强、富有政治教育意义和有正面教育意义的节目,帮助党员和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教育群众爱国爱党爱家乡,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精神。

  石卡镇石卡社区曲艺团排演的现代歌舞《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政治性很强的节目,歌颂了党带领各族人民改革开放发展取得的丰功伟绩,增强群众爱国爱党的信心。群众观看这些节目得到娱乐的同时,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了,对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也增强了。

  (三)整合资源,加强建设,夯实文化大发展的平台

  1、建载体,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把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强化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覃塘区和有关乡镇2001年多方筹集资金8万元,对石卡镇文化站进行扩建和改造建设,建起了功能较完善的科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文娱活动室、乒乓球室、旱溜冰场以及宣传橱窗等场所,目前图书馆藏书量1.4万册。2003年多方筹集资金124.6万元,建成东龙、黄练、蒙公、樟木、三里、五里6个乡镇文化站办公楼和部分文体活动设备。2011年筹集资金96万元建成覃塘、大岭、山北3个乡镇文化站办公楼和部分文体活动设备。目前全区10个乡镇均新建或改建有文化站办公楼,为农村党员和农民学文化、学技术和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场所。

  覃塘区筹集资金660万元建成3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包括1幢文化综合楼)。三里镇水仙村铁炉屯、旧村屯,樟木乡中团村陈村屯,石卡镇鹤心村榕平屯,黄练镇大黄村外黄屯等自然屯,也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文化体育活动设施。这些文化体育设施发挥了应有作用。

  2009年11月,覃塘区14个村级文化团体获得贵港市文化局赠送的调音台、音响、二胡等“以奖代补”文化设备,极大改善了民间剧团设施简陋的现状,为剧团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创造更好条件,奠定更好基础。几年来,这些文化体育设施对满足群众文娱活动需求、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挥了应有作用。

  2、出精品,不断繁荣基层文艺创作和演出。

  覃塘区注意引导民间艺术团体创作、排演一批健康向上、具有现代风格、富有政治教育意义和地方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目前覃塘区民间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优秀的作品不断推出。

  覃塘镇覃塘社区老年人文艺队创作的《老人健身球》作品在广西“夕阳红”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蔗农上北京》、《迎回归》、《市场点滴》等作品分别获贵港市民间文艺汇演一、二、三等奖。

  东龙镇高龙村壮剧团创作的歌剧《过关》获自治区电力系统文艺汇演优秀奖,使农村壮族儿女创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首次登上了自治区首府大舞台。东龙镇东联文艺队创作的作品《步步高》获贵港市民间文艺调演三等奖。

  石卡镇石卡社区曲艺团老艺人梁坚志、黄开球创作的反映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的作品《故乡情》,荣获贵港市小戏创作作品优秀奖。

  3、抓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队伍规模。

  覃塘区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企业资助等形式,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文艺队伍。目前该区组建有村屯、社区曲艺团、粤剧团、歌舞团、师剧团、壮剧团等文艺业余团体50多个,参加人员达1200多人,初步形成了地域分布合理、年龄搭配平衡的村屯文化网络,逐步解决了农村文化队伍不稳的问题。农村业余剧团逐步成为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中城乡互动、上下联动的重要载体。这些文艺业余队伍长年活跃在当地和周边乡村文化演出舞台,红红火火地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娱乐活动,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2009年4月,覃塘区民族民间歌剧会在壮乡东龙镇挂牌成立,标志着覃塘区民族文化工作又迈进可喜一步。

  覃塘区通过“推出去”的办法不断向外推介人才、宣传覃塘民间文化,成绩喜人。如东龙镇潘铁明被评为广西首批高级民间工艺艺术师,覃塘镇的黄金明被评为广西首批一级民间艺术艺术师,成为广西首批命名的12名民间工艺艺术师的成员。东龙镇壮族民歌手覃如贵在2007年广西首届歌王大赛上被评为“广西十大民歌手”。东龙镇壮族民歌手黄秋菊在2009年广西第二届歌王大赛上获得“广西十大民歌手”荣誉称号。

  4、勤交流,不断加快民间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覃塘区各级党委、政府通过不断引导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本土文化艺术得到了弘扬。

  东龙镇石龙社区潘铁明、潘庆权父子俩代表贵港参加在沈阳市举办的中华精品彩灯大赛,其参展作品《七彩花灯》、《斗牛彩灯》分别获第七届中华民族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灯彩奖)银奖和优秀奖,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这是覃塘区民间艺术作品首次挤进国家级评比活动先进行列。

  在三里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别开生面的“三里歌圩”得以更加繁荣发展,每到三里圩日,覃塘区三里、五里等乡镇以及横县云表镇等地方的100多名爱好山歌的农民就集中对歌地点——“义度桥”,进行对歌表演,互相切磋歌艺,既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又加强了民间的民俗文化交流。

  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石卡镇方竹村歌舞团、覃塘镇覃塘社区老年人文艺队也“不甘寂寞”,多次组团走出“家门”,与外地民间文艺团体进行学习交流。

  四、覃塘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一些农村和社区,领导缺乏全局意识,对文化建设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是在某些农村和社区,思想、文化教育抓得不力,存在死角、盲区,教育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是某些农村和社区,宣传文化阵地基础不牢,队伍不稳,群众文化生活贫乏,有些村屯和社区赌风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抬头。

  四是部分村屯和社区,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

  五、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县级文化品牌的思考

  (一)以“西江韵”作为覃塘区文化建设旗帜

  笔者认为,应以“西江韵”作为覃塘区文化建设的旗帜,大力培育珠江-西江流域“西江韵”县级文化品牌,也就是要打造珠江-西江流域具有时代特征、覃塘风格、和谐兼容的文化品牌,成为在珠江-西江流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文化交流枢纽,成为覃塘文化走向珠江-西江流域的主力县(区),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吹响繁荣发展覃塘文化事业的新号角。

  打造珠江-西江流域“西江韵”县级文化品牌的工作构想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相一致,与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精神相一致,与贵港市提出的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决策部署相一致,与覃塘区委提出的打造贵港市现代化工业港口新区的决策部署相一致。

  (二)培育6个特色文化元素

  在现有文化资源基础上,着力培育6个特色文化元素,形成覃塘区“西江韵”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格局。

  一是培育西江文化。覃塘区南粤文化、师剧文化源远流长。要深入挖掘覃塘区南部乡镇粤剧、师剧等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粤剧、师剧等文化剧种,使珠江-西江流域南粤文化、师剧文化发扬光大,形成覃塘区西江文化元素。

  二是培育民族文化。覃塘人民能歌善舞,山歌文化长盛不衰,素有“歌海”之称。覃塘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是典型的壮族人口集中居住区域。农历“三月三”和“七月七”成为壮族地区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唱山歌”已成为覃塘区北部乡镇壮族群众的特色文化品牌。如贵港市2013年“三月三”民间文艺汇演在覃塘区东龙镇举行;覃塘区樟木乡2012、2013年举办了两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开了覃塘区乡镇级自办文化艺术节的先河。覃塘区要因势利导,把传统山歌文化习俗转化为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形成覃塘区民族文化元素。

  三是培育旅游文化。目前,九凌湖已列入贵港市市级开发项目,七星山已列入覃塘区区级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再开发利用平龙水库、九龙岩、“刘三姐”唱歌山、“义度桥”山歌对唱点和古风岩景区项目,把7个景点连成旅游线路,形成覃塘区旅游文化元素。

  四是培育茶藕文化。以覃塘镇虎头山和黄练镇镇龙山为中心,打造成2万亩茶文化基地;以覃塘镇龙岭村六燕屯为中心,打造成1万亩荷文化基地,形成覃塘区茶藕文化元素。

  五是培育历史文化。把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三里)革命烈士纪念碑、六瓮桥革命烈士纪念碑、黄彰烈士墓和陈培仁烈士墓5个点组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覃塘区历史文化元素。

  六是培育宗教文化。把“三灶寺”、“居仕林”、“北帝庙”和“福寿寺”4个点组成宗教文化基地,形成覃塘区宗教文化元素。

  (三)规划和建设一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项目

  1、举办“西江韵·南粤情”文化节和“西江韵·山歌情”文化节。

  笔者建议,每年秋季在覃塘区南部乡镇举办覃塘区“西江韵·南粤情”文化节(暂名),每年农历三月三期间在覃塘区北部乡镇举办覃塘区“西江韵·山歌情”文化节(暂名)。

  通过举办“西江韵·南粤情”文化节和“西江韵·山歌情”文化节,大力宣传覃塘区58万人民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精神,大力宣传西江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茶藕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6个特色文化元素,使之成为在贵港、在广西、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覃塘民族特色、体现覃塘“西江韵”文化特色的县级文化品牌,成为覃塘最灿烂的文化符号,成为覃塘区一张十分耀眼的名片,提高覃塘区的国内形象和知名度。

  举全区之力将“西江韵·南粤情”文化节和“西江韵·山歌情”文化节打造成为文化精品工程、节庆知名品牌和交流经典的盛会。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方式,推介地域文化和经济,在举办文化节期间组织开展一系列节庆活动,以绚丽多彩的活动向嘉宾和游客展现覃塘, 凸显覃塘区珠江-西江流域西江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茶藕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6大特色品牌。

  把“西江韵·南粤情”文化节和“西江韵·山歌情”文化节办成风情浓郁、文化艺术魅力无穷的民族节庆活动,要天天有精彩,处处有看点,给嘉宾和游客提供一台丰富多彩的“西江韵”文化盛宴。

  2、推进5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覃塘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力争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建设4大旅游文化品牌。

  笔者认为,本项目应作为覃塘区文化发展中长期工作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作为主体”的原则筹建项目,通过5-10年(或更长时间)努力,建成4大旅游文化品牌。

  建设1条生态文化和人文景观之旅。项目包括:九凌湖休闲旅游度假景区游(已列入市级项目)——九龙岩景区游——七星山生态旅游景区游——“刘三姐”唱歌山景区游——“义度桥”壮族山歌对唱点景区游——平龙水库生态旅游景区游——古风岩景区游。

  建设1条自然景观和经济文化之旅。项目包括:虎头山茶园景区游——镇龙山茶园景区游——六燕荷花(莲藕)景区游。

  建设1条历史文化之旅。项目包括: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景区游——(三里)革命烈士纪念碑景区游——六瓮桥革命烈士纪念碑景区游——黄彰烈士墓景区游——陈培仁烈士墓景区游。

  建设1条宗教文化之旅。项目包括:“三灶寺” 景区游——“居仕林”景区游——“福寿寺”景区游——“北帝庙”景区游。(侯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