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群众享受服务“最后一公里”成果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领导干部走村入户

  近日,宜州市洛西镇妙调村大里屯村民韦殿斌终于实现了一桩心愿——开了个便利店。今年30多岁的韦殿斌肢体残疾,家境困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妙调村党支部通过牵线搭桥,从市残联为韦殿斌争取到5000元扶持经费,帮助他开了家卖日常生活用品和维修电脑的小店。

  “以前身体不好,东奔西跑打工很吃力。现在党支部和上级帮助我在洛西街上开了这个店,我可以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里,全家人都希望能把这个修理店开好。”韦殿斌说。和韦殿斌一样,北牙瑶族乡保卫村残疾人吴立朋,经村党支部牵线,推荐参加市残联举办的“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养蜂培训班。结业后,在自家院子内养蜂,现养蜂70箱,年产值5万多元。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党员干部是关键。宜州市在抓“一把手” 、“一把手”抓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专题研究加强基层组织、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问题,通过抓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激活基层党组织“末梢神经”,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了整治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毛病,宜州市进一步明确和严格了市、乡领导干部和联系点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要求,采取组织专门工作组驻点、选派“第一书记”等措施,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顽疾病灶动“真刀”、下“猛药”。截至目前,全市共选派骨干“第一书记”43人,调整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14人,调整21个村支委委员;在8月22日结束的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中,61位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当选村级党组织书记。通过整顿,有45个基层党组织面貌实现了上档进位。

  在南宁务工的安马乡木寨村中寨屯青年党员莫良日,通过QQ视频全程参加远在400多公里外的村党总支部换届选举大会,投上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莫良日说:“以前我忙于打工,觉得党员就是挂个名,很少参加组织生活。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认识到这种认识很不应该。作为一名党员,要尽力为家乡群众过好日子出力。我们屯里有了党群理事会,党员主动为群众办事,我觉得自己有作用了。”

  据统计,目前,宜州市已有3100余名党员在屯级“党群理事会”的引导下,主动为群众服务,先后认领服务岗位3670个(次),完成服务项目221个(次),累计落实投入帮扶资金91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763件。

  为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宜州市不断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联系户制度。通过制度引导、约束,市四家班子领导、市直部门、各乡镇领导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身体力行,体察民情民意,建立联系服务群众“民情台账”。通过现场办公、上门服务、跑腿代办等方式,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呼声和需求,竭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开展“红卡惠民”活动,走访群众1.6万余户,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市373名入乡驻村工作队员逐村、逐户、逐人宣传党的政策,宣讲法治精神,办实事、解民忧。市直机关2000余名党员干部进驻44个贫困村、50个后进村开展定点帮扶,筹措帮扶项目资金970多万元,重点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贫困突出等问题。

  据了解,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宜州市还多渠道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场所43个,打造和更新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主阵地。

  (朱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