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富民、强县两大目标,精心谋划,改革攻坚,经济社会建设稳进突围、提速发展。1月至9月,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2亿元, 增长30%;财政收入完成3.45亿元, 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0.43万元,同比增长11%。
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呈平稳发展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98亿元,同比增长1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4亿元,增长4.03%;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20.77亿元,同比增长57.39%;工业增加值15.55亿元,同比增长6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44亿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86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26元,同比增长11%。
利用工业集中区被列入自治区B类园区有利契机,突破工业用地瓶颈,完成工业用地储备2000多亩。立足政策优势,强化借力发展,成功引进泉州原石石业有限公司、荔森纸业有限公司等12个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进驻创业。内资到位资金4.67亿元,争取到上级各类资金10亿多元。
在推进水电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发展硅微粉生产线、人造石英板等工业产业。支持虎鹰水泥基地建设,加快辉绿岩、大理石、方解石和滑石矿开发,推动重质碳酸钙、纳米活性碳酸钙加工项目建设;促使木材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引进针织服装、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形成产业和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0.77亿元,同比增长57.39%;工业增加值15.55亿元,同比增长67.3%;
全力打造“一带三区”生态农业空间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出台优惠政策,先后发放各类农业产业奖扶130万元,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狠抓农业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推动“三特三错”(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农业发展新模式,种植甘蔗、核桃、火麻、桑叶、旱藕、高淀粉红薯、食用菌和蔬菜等,巩固拓展特色种植业。并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行高效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功引进广西汉世伟畜牧有限公司、善源公司入驻大化创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不断向特色优势产业方向集聚升级。生猪饲养量达36万头。目前,全县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22万亩,完成蔬菜种植7.2万亩,完成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5万亩。全县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9家,注册资金总额达1340万元人民币。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4亿元,增长4.03%。
主动融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并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打造红水河百里画廊、岩滩湖光山色、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和莲花山宗教圣地等旅游胜地,激活“奇山、奇水、奇石、奇俗”四大旅游资源。大会战项目建设投资2.16亿元,实施的项目13项。全力挖掘保护瑶族文化,将布努瑶祝著节文化,壮瑶刺绣、编织、印染、雕刻、饮食习俗,以及瑶医、瑶族民间歌舞、民间竞技、宗教和建筑艺术等民族特色文化及演变过程融入旅游开发中,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全县旅游接待入境旅游者3418人次,同比增长28%;旅游外汇收入133.89万美元,同比增长38.34%;国内游客58.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20%;国内旅游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27.30%。
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的谋划、筛选和储备工作,并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今年,被列入自治区、市级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重点)项目13项,年度计划投资任务24.09亿元。1月至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98亿元;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95个,完成投资14亿余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正在实施大化至巴马二级路及村屯道路等106个交通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1亿元。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统筹防洪抗旱、生态保护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今年共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55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2万人;建设农田水利项目10个,促进农业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