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县]宏观看八渡 巨变三十年

——八渡瑶族乡成立30周年发展纪实

 

  

  八渡瑶族乡平封村者赖屯群众喜获水利局送来的抽水设备。

 

  清朝贡品——八渡笋。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全乡年出栏肉鸡达30万羽,林下养鸡产业促农增收。

 

 

  乘车飞驰在公路上,穿越在田野间,看到眼前美丽的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内心无比轻松愉快。这里绿染山川,茂林修竹,生机勃发。3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该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挖掘本地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八渡、富裕八渡、和谐八渡”,搞活招商引资,做好农业产业文章,发展林下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经济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面貌。

  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八桃村种姜、种烤烟;博峨村种正宗的八渡笋,开发古代正宗的皇帝贡品;那拉村、百六村种杉木、松木;那利村、那囊村种甘蔗;平封村种茶果、桐果……八渡瑶族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历届乡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民增收工作。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屯的具体情况,在确保粮食能自足自给的基础上,送技术,送苗木,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林,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重点在生态养猪、林下养黑山羊、林下养鸡等项目上下工夫,积极扶持大户或引资搞规模养殖,建起了百六养鸡场,平封养鸭场,福达养牛、养羊场,养殖业从以前的零星户养殖、低产养殖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化养殖。

  30年来,八渡瑶族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也得到不断提升,从最初的不足800元到现在的3500多元,村民们纷纷建起“生姜楼”、“茶果楼”、“八渡笋楼”、“杉木楼”、“养鸡楼”、“养鸭楼”、“养牛楼”、“养羊楼”等。

  该乡党委、政府依托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以电养林”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瑶乡电站的发展。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建材、矿业为主的多元化民族工业发展格局,为全乡创造更多的财富。依靠驮娘江丰富的水力资源,2001年由田林县水电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田林县电业公司、南宁发电设备总厂(由南发厂转让给田林县银川水电有限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成立的田林县那读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那读电站,流量为33m3/s,装机容量为3×2500千瓦,平均发电量为4270万千瓦时/年,总资产值5819万元。那读电站上游8公里技改扩建有一座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的那拉水电站。现今,那读电站、那拉水电站、渭的小电厂这几个电站供电占全县电厂85%,给全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木材加工厂,两个桐油厂,那拉冶炼厂、那囊金、锡矿、六林金矿,也为全乡创造税收。

  完善基础设施改变乡村面貌

  走进该乡那囊村那囊屯,从村头到村尾,一根根崭新的电杆在路边立起,高高挂起洁白的节能灯泡,好一派“小集镇”的面貌!村里装路灯了,这正是“一事一议”项目给群众带来的好处。以前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里有电灯、电视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不仅铺了水泥路,而且还装了路灯,晚钣后很多男女老少都喜欢出来散步、聊天,或聚在家门口的路灯下棋、打牌,到村小学去打球……村里渐渐变得热闹起来。 那囊屯的变化仅仅是该乡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0年以来,该乡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共投入项目资金435.6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屯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便民桥、村民活动场所、水利建设、村屯亮化美化等41个项目,受益群众达9588人,解决了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不断改善了该乡民生,促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发展。

  八渡瑶族乡过去是一个缺少饮用水的地方,村民饮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既费力,又费时,影响生产。有的甚至直接喝大河的水,卫生得不到保障。乡党委、政府及时向上级汇报,争取资金项目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送水泥,送水管。在各种惠民政策、各部门的支持和全乡干群的努力下,有的村在山沟里建水池,有的村从几公里外引泉水,有的村在大河旁做过滤池抽河水净化,现今家家户户都喝上安全、干净的水,自来水户通率达到100%。

  两排低矮的木房和一条不到百米长的泥石路,组成了八渡所谓的街道。这是30年前八渡瑶族乡的景象,跟大多数的小乡镇一样,交通闭塞,村与乡相连的路是泥土路,村民出门都是靠走路,各种农副产品只能肩挑背负,或者是用骡马驮,难以运出。且一到雨天就特别泥泞,难以通行。要想富、先修路,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用在群山蜿蜒的八渡瑶族乡是那么贴切,又是那么迫切。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争取扶贫项目,找援建单位,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如今,大路通了,群众致富的门路更宽了。

  10多年前的八渡瑶族乡,草房户、危房户、无房户到处可见,而近些年在各项惠民政策、危房改造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全乡干群的努力,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砖瓦房取代了,基本上消灭了草房、危房,呈现在眼前的是窗明洁净的平房、红砖青瓦房,村子显得更加鲜活和富有生机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也逐渐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里。

  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该乡通过修建农民健身运动场、村活动室、开通宽带网络和闭路电视等,使各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好转,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2013年开始,结合清洁乡村工作,积极带领群众开展“三清活动”。把清洁乡村活动与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相结合,以项目建设推进“清洁乡村”建设,把清洁乡村与创建文明乡村、最美乡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逐步让全乡农民普遍形成“房屋和环境比美观、室内和室外比整洁、个人言行形象比文明”的良好氛围,村民素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围绕改善民生,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该乡30年来发展工作的一大重点。该乡坚持社会事业政府托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乡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了新进展。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顺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趋势、构建新时期教育精神高地而提出的战略举措。目前,该乡已全面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为推进教育事业建设步伐,近年来,该乡大力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以前教育点多,面广,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生活、学习环境不理想,如今集中办学,教育资源得到良好配置,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应有尽有,老师和学生都住进了整洁的宿舍楼,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过去,该乡10多个村都没有卫生室,小病拖着,大病扛着。现在每个村都有卫生室,小病不出村,中病才到乡。且全乡大多数群众都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使人民群众有病敢看病,看得起病。看病报销率达85%,如果是大病,还可以再次报销70%。同时,对于残疾人、五保户、生活能力低的人,充分落实国家给予的帮助,五保户住进该乡所建的敬老院,残疾人、生活能力低下的人每月领取低保,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领取55元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