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县]创新科技兴烟 引领跨越发展

  七月流火,七月淌金。在这充满丰收喜悦的季节里,走进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的里胜村、乔善乡的板团村、古金村的纳道屯、龙岸镇的龙凤村等村屯,在一座座弥漫着浓烈香气的烤烟烘烤工场点,随处可见车来车往、卸运烤烟的忙碌场景。烟站技术人员忙着给金灿灿的烟叶扎捆、验收、称重,而烟农们眼见一捆捆“黄金叶”即将变成一串串金额数字,无不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年,罗城县的烤烟生产又获得了好收成,烟叶等级合格率达80%以上,完全合乎国家规定”。日前,罗城县烟草专卖局局长(经理)韦承明乐呵呵地说。据了解,今年,罗城县种植春烤烟0.6万亩,预计产量近1.5万担,收购金额达1650多万元,实现烟税35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5万多元,均比上年大幅增长。难怪主抓烤烟生产的县烟办主任甘培军下乡督查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烤烟生产是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烟企增效的“三赢”产业,何乐而不为?

  立足特色 让烤烟成为农民的“金钥匙”

  追溯起来,罗城县发展烤烟生产是从1989年开始的,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得益于国家宽松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烤烟生产突飞猛进,种植面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1989年首破3万亩大关;1993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10万多亩,占当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罗城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烤烟乡、烤烟村、烤烟屯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那几年,罗城县的农村可谓是“家家建烤炉,户户冒青烟”,烤烟生产也被人们誉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对烟草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实行严格的指令性生产计划,收购秩序日益规范,烟农感到种烟效益低下,种烟积极性受到挫折,种植面积逐年萎缩,给烤烟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带来一定影响。

  发挥优势 不信东风唤不回

  罗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土质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所生产的烟草香气纯正,回甜感好,劲头适中,堪与“云南烟叶”乃至世界顶级的“津巴布韦烟叶”相媲美,特别是在四把镇的下里社区里胜村、乔善乡的板团村、天河镇的屯相村、龙岸镇的龙凤村等乡镇村屯,均被烟草专家认定为“国内最适宜种烟区之一”。早于1990年,下里乡里胜村上帮屯、下古帮屯、元村一线所生产的烟叶还以其配伍性好等特点,备受卷烟企业的青睐,在广西卷烟工业企业各种品牌香烟配料里均有下里烟叶的“加盟”。另外,罗城县山区农民有着多年的种烟实践经验,掌握了成熟的种烟技术,发展烤烟生产是一项短、平、快的可惠的致富项目。“烤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国家和地方财税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农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韦承明认为。再者,烟叶是目前全国农业唯一保留特产税、实行专卖管理和计划性种植的订单式农作物,周期短、见效快。只要发挥优势,解决了种烟技术问题,不信东风唤不回。

  思路决定出路。2013年,罗城县委、县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举全县之力,促进烤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的目标。这些年来,该县坚持把烤烟生产作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来抓,明确由县人民政府一名副县长具体抓、全力抓,切实解决烤烟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科技兴烟 让烤烟生产长足发展

  如何提高农民种烟的技术水平,确保烤烟生产稳步发展,罗城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和烟草公司领导们普遍认为,走“科技兴烟”是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亮点之一:育苗工场化

  为培育壮苗,提高烟苗成活率,2010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727.6万元,兴建了2个标准化工场化育苗基地(即四把下里社区工场化育苗基地和龙岸工场化育苗基地),占地面积110亩,基地培育出来的烟苗可供大田移栽面积1.5万亩。工场化育苗实现了3个“百分之百”,全面推行机械化播种、机械化剪叶。育苗基地附属设施建设有仓库、值班室、消毒池、营养池、渠道、硬化路面等。所有育苗大棚配套有排水设备及各类育苗专用设备,为育苗规范化、规模化、商品化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亮点之二: 烤房密集化

  有人常说“烟叶烤黄,黄金万两。”对于四把镇里胜村下古帮屯的烟农来说一点都不为过。过去一担烟才卖几十元钱,现在一担烟一千多元,一亩三四千元不在话下。烘烤不成问题,管理才是关键。 2010年以来,该县进一步加大了密集型烤房的建设力度,并把加快密集型烤房的推广应用纳入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规划,抽调专人负责,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密集型烤房建设。

  截至2014年止,该县已投入2551.12万元资金兴建了825座密集型烤房,大大提高了密集烘烤水平。与此同时,该县烟草部门还加强对密集型烤房建设和烘烤技术的培训工作,通过发放技术资料、现场培训、聘请专家和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到场讲解等形式,采取理论与现场实物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对所有烟技员和已建密集型烤房的烟农进行技术培训,以解决烟叶烘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烟叶烘烤期间,驻村烟技员日夜巡回在每座密集烤房前,手把手指导烟农科学烘烤,排除故障,不断提高烟农掌握密集烘烤新技术的水平,受到了烟农的普遍欢迎。

  亮点之三:耕作机械化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项目在烟叶生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烟叶质量,彰显烟叶品质特色。该县在播种、剪叶、机耕、起垄、培土机、烘烤烟夹、烟叶大田病虫害防治及烟叶运输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目前,该县有播种机2套、剪叶机13台、中型拖拉机25台。在烟叶生产环节,社会机耕队定点为烟农服务,出动培土机60台、抽水机69台、烟夹105套、小型手扶拖拉机63台。在大田管理方面,大量使用灭虫灯和斜纹夜蛾性诱剂。同时,采用移动式喷灌设备和喷灌新技术,使烟农节水、省工、省时、省力、省地、保土,以改善烟叶质量,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烤烟生产长足发展。

  亮点之四: 烟农合作化

  按照“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要求和以“两社分设、订单生产、专业服务、烟草监管”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发展烤烟生产合作社和专业服务队。一是引导农户建立种植合作社。协调意向户组建种植合作社,指导入社成员通过互助协作的方式统一进行整地起垄、烟苗运输、覆膜培土、病虫防治、打顶抹芽、烟叶采收和烟叶分级等农事操作。目前,烟农种植烤烟入社率达100%。同时,以家庭承包土地、自带农机入社或折价入股,在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烟叶及其他农作物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本社社员烟叶生产互助为主,辅助利用自身农机对外开展有偿机耕服务活动。建立规章制度,选举产生理事长、理事及执行监事,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农民合作社。二是成立烟叶生产专业服务队,为烟叶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2012年以来,罗城县成立了烟叶专业服务队33个,其中,育苗专业服务队2个、机耕专业服务队2个、运输服务队1个、烘烤专业服务队23个、分级专业服务队4个,覆盖龙岸、四把、天河等重要乡镇,为烟农在育苗、烟苗运输、机耕、烘烤、分级等重要环节提供服务。这些专业化组织,为烟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地缓解了“雇工难”问题,让烟叶生产变得更加轻松快捷。另外,培育骨干队伍。通过一些激励措施,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将土地交给有技术、有能力的烟农,发挥骨干烟农和种植专业户队伍的作用。如龙岸镇政府为培养种烟大户,解决种烟大户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由包村政府干部出面担保,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解决。

  亮点五:分级专业化

  针对传统的烟叶分级扎把收购模式普遍存在着掺杂使假、烂烟扎把、大把头等不良现象,导致烟叶把内纯度降低、收购等级质量差,不能充分体现出优质烟叶的优价收购原则,同时也造成了烟叶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为适应现代烟草农业飞速发展需要,该县在各产区对收购模式进行了改进,推行烟农烘烤停火后在烤房内自然回潮,出炉时烟农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卸秆进行去青、去杂等不列级的烟叶。通过技术员检查的去青去杂烟叶情况,按分类成捆。每捆重量基本一致,每捆重5公斤左右。称重后的成捆烟叶进行编号、封签并做好登记,然后拉到烟站进行暂存,烟农交售烟叶时,直接在暂存的仓库中取出自己的烟叶进行销售。实践表明,与传统把烟收购相比,烘烤工场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模式在减少烟农用工、节约成本、提高烟叶收购质量、增加烟农售烟收益方面效果明显;各烟叶收购点在今年刚刚实行的散烟收购模式效果虽慢, 但等级纯度较高,备受卷烟工业企业的青睐,优于传统的把烟收购模式。

  亮点六:烟水配套化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较为复杂的自然条件,烟区基础设施薄弱,原有水利工程老化,致使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制约着全县烟叶的平衡发产。为了实现全县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2010年开始,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3年底,该县总投入资金2469.64万元,建设烟区渠道96944.5米,建设烟区机耕路47147米,受益面积4.2万亩,受益群众4780户。

  千里兵马成过去,凌云壮志看未来。烟农对烟草行业给予的补贴充满期望,政府对烟草行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在国家烟草专卖局、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的关心指导下,罗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定会提质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烟农、政府对烟草行业的行动会更加满意,罗城县的烟叶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