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型“首府生态民族卫星城”

岩滩库区美丽的湖光山色。 黄秉祥/摄

建设中的易地搬迁与城镇化试点新城D区一角。 韦 哲/摄

改造后焕然一新的达悟村达悟屯。 覃文军/摄

北景乡汉达村服务中心。 韦 哲/摄

大化城区一角。 韦 哲/摄

  创新模式

  融合推进城乡风貌改造与城镇化建设

  “我们要着眼长远,融合推进城乡风貌改造与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安居梦、城市梦、幸福梦。”谈到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增进群众福利,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韦朝永如是说。

  城乡改造 凸显特色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实施县城区“两纵五横”风貌改造中,注重凸显壮瑶民族和“电都”特色,融合历史文化、水电文化、奇石文化、长寿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建筑风格,着力构建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型“首府生态民族卫星城”,通过以城聚业、以业兴城,拉动旅游、娱乐、餐饮、购物、保安、保洁、物业管理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入迁户的就业、创业机会。

  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开发建设了望阳曦龙湾、江滨花园、福景花园、小金山花园、地王国际等住宅小区,共建设住宅6200多套,吸引农民工进城购房4300套。一些较为富裕的农民工甚至到县城买地皮起房子,率先实现了由村民变市民的梦想。

  实施乡村风貌改造,促进城乡互动和一体化发展。融合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以整体推进的办法,打造集风貌改造、产业扶贫、旅游开发、休闲农家建设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全县已建成雅棉、达悟、红柳、弄腾、汉达等新农村建设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百姓享受舒适的生活。目前,正着力实施都阳镇、岩滩镇街道风貌改造,建设乙圩乡乙圩移民新村,打造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尽力让更多群众安居乐业,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针对大石山区以及水电站库区石漠化严重、土地稀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就地解决脱贫问题难度大的实际,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项目,通过创建特色新城,打造集约安居平台。在县城西北2公里处“再造一座新城”,以“居住、商业、文化、旅游”四位一体进行整体定位与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带动新城商业开发。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158亩,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计划总投资49.87亿元。一期搬迁户安置的960户已抽签选房,入迁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中。

  项目建设 创新举措

  在项目建设中,立足大化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开发。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引进香港·恒益集团,合作建设试点工程,将扶贫搬迁安置建设与城镇化开发项目、公益性项目与营利性项目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多方筹资,合力推进。将中央专项补助资金、财政扶持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入迁户自筹资金及市场化运作资金等,统筹运作于项目建设,并加强监管,规范程序,阳光运作,打造民心工程。

  以人为本,推动搬迁农户安居乐业。坚持原则,尊重群众意愿,对易地搬迁的农户,允许其保留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解决搬迁农户的后顾之忧;量力而行、分批解决,让符合条件、有劳动致富能力的农户先搬迁;在户籍上不设关卡,并将农户和团购的公职人员“混居”安排,促进拉、帮、带,共同致富。

  落实政策,让利于民。严格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每人补助5000元;属地质灾害避让的搬迁户,每人增加补助3000元。把危房改造指标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倾斜,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安排一个危房改造指标,补助1.9125万元。框定开发商安置房售价,安置区设计120平方米和140平方米两种户型,第一批安置房售价每平方米1380元,选择120平方米户型的搬迁户,个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政府补贴每平方米400元;选择140平方米户型的搬迁户,其中120平方米个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20平方米个人支付每平方米1380元。

  产城融合,促进就业。建设建材市场,为第一批960户入迁户配套安排每户20平方米商铺,由购买农户自由组建经济实体,或由公司统一经营或统一对外出租,所得利益由组成的农户统一分配,保障入迁群众的收入。创建工业集中区,聚集产业发展。通过工业集中区平台,吸纳东南沿海一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县内扶贫产业园,吸收搬迁农户就业,拓宽搬迁农民就业渠道,实现易地安置与城镇化、工业化有机结合。创建培训基地,强化入迁户劳动技能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先后建立了1个县级农民工转行就业培训基地、5个职业技能定向联合培训点和13个特色产业培训基地,为入迁群众开展专项技术集中培训,增强致富技能打好基础。

  推进移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 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库区

  “家乡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啊。太美了!太好了!”近日从海南回到地处大化电站库区的百马乡科优村雅棉屯老家时,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覃世杰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他说,故乡变化之快,真是想象不到。

  瑶乡大化这几年的变化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城乡风貌改造使县城“一街一景观”,宜居宜业;乡村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凸显“一屯一特色”,生态美丽,环境清幽,适于游玩养生。这是大化着力推进移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解决库区移民长久生计问题,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库区,力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喜人成果。

  抓好库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大化以推进库区生态旅游的理念,抓好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岩滩库区处遗规划建设中,该县得到上级批复实施的项目共达800多个,总投资3.56亿元,投资额分别是“十一五”、“十五”时期的2.2倍、13倍。建设了环库区四级公路105公里、屯级道路213公里。同时,对原迁的4042户危旧房进行改造,对165个村民小组进行居住环境改善,建设128处人饮设施和177个码头,实施农田水利、村级公共设施等其它项目36个。目前,部分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移民已初步享受到了处遗规划带来的成果;2014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全面完工,库区移民的村庄日益亮丽迷人。

  同时,投资750多万元,示范建设板军、板内、那你、那肯等16个水库移民新村,对新村的房屋统一装修、统一风格,新村内配套建设篮球场、文化室等功能设施,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此外,还建设了9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45个标准化卫生室,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实施库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发放设备3.0181万套,建设乡镇调频广播转播台6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4座,实现有线电视联网,让群众通过电视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生活。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

  强化培训促进移民增收

  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大化、岩滩、百龙滩3大库区移民涉及13个乡镇61个村民委856个村民小组2.32万户10万多人。库区淹没土地6.2万多亩,库区人均耕地面积少,生产发展难度大。因此,该县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并驾齐驱。先后组织移民种植龙眼、柑橙、板栗、玉桂、核桃、四月红桃等经济林果近20万亩,发展糖料蔗种植7万多亩,进厂原料蔗达25万吨。目前,全县林果经济年产值约2亿多元。

  发展林下养殖特色产业,帮助群众创业增收。去年底至今年初,县扶贫办先后投入159万元,免费给板升乡弄纪村、贡川乡龙眼村、百马乡科优村、岩滩镇古龙村等村群众发放鸡苗3万羽、鸽子1万多羽、黑山猪800头、竹鼠1680只。目前,这些林下产品已陆续走向市场。

  大力推进规模化、科学化水产养殖,大力打造大化无公害水产品品牌。县科技局投入176万元建设罗非鱼过冬试验基地;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投入30万元建设高密度罗非鱼网箱养殖试验基地,通过科学试验向移民传授罗非鱼养殖技术;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协调农行、信用社等企业给予养殖户信贷支持,为贫困养殖户提供免息贷款;县农机局对库区网箱养鱼材料给予差价配套补贴。大家齐心协力奔富路。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县水产品产量达3300多吨。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以大化艾格菲畜牧有限公司、广西善源现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两个龙头企业和六也生猪产业养殖基地为重点,推行现代标准化、规模化生猪清洁养殖。今年1-4月,全县生猪饲养量35.82万头,已出栏10.91万头。

  强化教育培训,促进移民增收致富。今年3月以来,已组织岩滩库区村干、移民骨干19人到南宁高新区学习水产品加工等食品生产技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北景乡京屯村对200多移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据悉,该县今年计划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600人。通过提高移民的创业水平,促进产业风生水起。

  着力教育扶持,造就适应社会发展新一代。实施库区移民子女教育扶持政策,共发放库区移民教育扶持资金983.06万元,惠及学生8127人。

  制度化建设提升干部执行力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县委重大事项决策“九步工作法”等7大工作规则,出台了《大化瑶族自治县干部执行力提升工程责任追究办法》等9项干部执行力建设制度等,形成了72项制度和规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县除了制定去“四风”的各项规定,还进一步改革完善了各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制度建设提高了服务水平,促进了效能提升。两年来,认真落实《县委常委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等制度,高效推动完成了50个高标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优化了村级组织环境。扎实推进了城乡风貌改造,全县面貌焕然一新,并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全县各级干部自觉深入基层帮助群众开展核桃、甘蔗种植等生产劳动,为对口帮扶村屯困难群众送去关怀和温暖,全县先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46万件,全县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共为企业和群众办理服务事项2.72万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和满意度。坚持在重点工作一线、急难险重工作一线、环境复杂一线“三个一线”选拔优秀干部,选人用人环境风清气正,组织和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高。今年以来,全县共提拔领导干部60多人,轮岗交流26人,改非4人,免职3人。全县还选聘39名社会监督代表参与县级党政领导廉洁履职社会监督创新工作,邀请社会监督代表列席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委民主生活会等重大会议、活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通过实施《干部执行力提升工程督查工作办法》等制度,推行时间倒逼进度、任务倒逼机制、基层倒逼领导的“倒逼追办机制”,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对10类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力。两年来,全县先后有16项工作被上级列为工作试点,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嘉奖10个,荣获自治区、河池市嘉奖270多个,承办区市现场会13次,在全区或全市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24次。